APP下载

我眼中的“校本教研”

2008-07-19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一节课教研组

耿 爽

初感知:高不可攀

2004年,我第一次切实地听到“校本教研”这4个字,并在一种“混沌”的状态下参与了一次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记得当时我参与的是评课。为了不出什么岔子,我早早就将评课稿写好、读熟,只等上台表演。那一阶段校本教研对于我来讲就是“高不可攀”、“事不关己”的“花架子”。总感觉这样的活动是表演给其他人看的,对自己的教学没什么帮助。因此,也就从未用心想过其真正含义。

近接触:原来就那么回事

2005年,我参加了一次区里有关校本教研的培训,并现场观摩了一场校本教研活动。我开始觉得校本教研有点似曾相识,就像我们平日的教研活动,就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研究氛围浓厚,看起来不是一件难事。真正有意识地开始“校本教研”,源于我校的第二届“攀登杯”教学研讨活动。由于我们组在此次活动中表现出色,赢得了汇报展示的机会。在总结自身活动和参与现场研讨的同时,我发现自己低估了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这个新兴活动确实“有的可研”。

细研究:校本教研也不简单

2006年,我有幸参加了宣武区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班的学习,这使我能有机会静静地坐下来回顾自己9年来所走过的路,进一步研究“校本教研”的真正含义。查看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观摩了一些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活动,我对校本教研的认识逐渐清晰,对其从需求调查→确定主题→制定方案→活动评价的整个实施过程及其可开发的资源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随着我对校本教研的逐步了解,一种切实的感受油然而生,那就是:校本教研也真不简单!

亲体验:我能胜任吗?

2007年,学校要求本学期每个教研组组织一次校本教研。“纸上得来终觉浅”,虽然前面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我仍心虚得很。特别是以前自己只是校本教研的参与者,而这次摇身一变竟然成为了组织者。“我能胜任吗?”,一种“恐惧”感油然而生。好在我们的集体是一个团结的、合作的、和谐的教研组。开学初,我和组内的老师们结合新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通过合作思考,制定了组内的科研专题和校本活动方案。老师们分工合作,经过近一个学期的研究、酝酿与筹备,我们组率先在全校进行了校本活动展示,受到了领导及与会教师的好评。回想这次校本活动的全过程,其实它就像一节课一样,上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却有一定的难度。组织一次校本教研可以是“例行公事”地草草了之,也可以是以校为本的、以组为本的、有针对性的、深入开展可实施性的教研活动。虽然这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但收获的却是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前行与成长。

深反思:任重而道远

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的必须是“真问题”。何谓“真问题”?首先,它是个别的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现场中发生的问题,确实值得研究,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次,它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能够研究的。所谓“能够研究的”,就是我们能够分析清楚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针对原因寻求对策与方案,进而实施“方案”。同时,我想校本教研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是教师的日常的工作行为,决不是为了展示。而如何使其变为教师的一种工作方式或者说思维方式,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实践的。□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一节课教研组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托马斯的一节课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校本教研策略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