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子 本子 路子

2008-07-19李秀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评价者教学内容评价

李秀萍

课堂作为一个系统,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其核心要素的运作机制。笔者认为,课堂的核心要素是班子、本子和路子。班子即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生活和学习共同体;本子即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媒介;路子即如何使人与物运作起来的理念与策略。今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有开放的、民主的、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来支撑,因此,采用怎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结构成为贯穿课堂教学、引导课堂教学走向的主线。当然,要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首先应有正确的理念。

一、理念的变革:教师应创造使每个孩子都能发展的“学习场”

当前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开始关注学生: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摸底,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多了,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这诸多的变化使课堂有了新气象,但却不是结构性变革的新气象。

课堂中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以及课程资源。结构变革也就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教师研究教材,把教材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是完全线性的关系;第二,教师研究教材和学生,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是完全线性的关系;第三,教师拓宽视野,研究与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及学生,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仍然是完全线性的关系。目前的课堂教学,虽然各方面有新理念的气象,但学生没有规划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力与机会,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与机会,甚至没有选择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法的权力与机会,所以,课堂看似给予了学生很多权力,但在“小权力”的背后,“大权力”仍然控制在教育者手里。因此,在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假象背后,教师仍然是主宰者。因此,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

要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自己对教学功能的定位认知:教师的任务不是创造学生的成绩,教师也没有能力创造学生的成绩,成绩只能由学生自己创造,教师的任务只是给每个学生创设最适合学生个人的教育环境及“学习场”。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的主角应是学生。“我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我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发展?”、“我选择怎样的学习内容作为媒介?”,这些问题应是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每个学生都应成为自己发展的规划者和实施者,都应在教师创造的各种“场”中自由、平等、有创造性地发展。

二、班子的构建:人与人之间首先应是关心信任的关系

美国小型学校运动的“先锋”梅耶尔认为“对学校的成败最起作用的因素是学生与成人建立起来的关系”;诺丁斯认为“学校是关心的中心”,而“关心是一种关系”。这都启示我们,人是教育系统的核心和灵魂,作为教育者,不要只相信教育艺术、教育技巧,更要相信人所散发出来的本体魅力。

在当前的课堂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假设只要学生坐在教室,只要教师把内容传授给学生,只要学生把作业做完,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学生必然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因此,教师的重心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效上,往往忽视班子构建对学生发展的引领性、根本性、持久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强化自己建设和谐班集体的意识,努力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个体组建成一个有积极的价值追求、平等、互相尊重和激励的生活和学习共同体。

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活动,一般要满足下面三点:第一,孩子对活动集体有认同感,感觉到自己的行为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并能对组织产生影响;第二,教师与学生营造了相互信任的氛围,师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权并能严格要求自己,主体之间更多的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一方压制另一方的关系;第三,教师以及学生都是有着自己个性及追求的人,而不是只有“任务”的机器。在这个集体中,他们是被共同的使命联系在一起的共同体,他们之间首先是相互关心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竞争关系和等级关系。

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在此关系下,学生能够向对方无障碍地亮出自己的想法,无所顾忌地进行争论,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这样的共同体的构建、归属感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师生关系更亲密,学生的发展更健康、全面。

因此,教师要有效开展课堂教学,首先,应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把真实的自我投射在教育活动中;其次,要在活动中,注意把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建成一个有积极的价值追求、能够互相尊重和激励的生活和学习共同体;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像游戏、课外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并不比课堂小。

三、本子的处理:开放的课程资源能激发、满足学生多元的兴趣与需求

在目前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否认教材的重要性,但教师的眼界决不能局限于教材的编制思路与内容,而要通过扩充、整合课程资源,使相对干扁的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开放、灵动起来,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

教师扩充课程资源的途径很多,如补充、整合课外资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刻;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作为教学切入点;与其他教师合作,共同开展相关的教学;把教学内容用故事、活动或其他情境方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内容等都是很好的扩充途径。

教师应该明白,教师的职责并不是把课本中的结论、事实传递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透过文字理解意义,透过意义加深体验,透过体验熏陶情感,透过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成人教育者们永远不要借助课程把孩子丰富的精神世界挤压成乏味、枯燥的功课。

学习的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自主建构的前提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开放的教学环境和课程资源,激发、满足学生的多元兴趣与需求。

四、路子的变革: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

1.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很少去问“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的意义是什么?”,更多地只是按照大纲、课文要求把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忽略学生的需求以及发展愿望,难以建立交往、互动、参与的教学过程。

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了解每个孩子的现状、特点、需求,同时还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层教学目标,在学生自身特点与教学目标的共同视野中设计教学活动。这样设计的教学活动,既能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一种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另外,对于一位有心的教师来说,了解孩子的机会处处存在,如课间活动、晨读、课间交流、其他学科以及自己学科中学生的表现等,任何一个机会都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理解。

2.多给学生自我规划的机会

在目前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发展的规划者,并且是整齐划一的规划。例如,都要求学生考得高分数,升入好学校。

课堂教学前,教师根据课标设计针对所有学生的统一学习目标,根据教材和教辅材料按部就班地设计教学流程,这是教师而非学生的规划;这是着眼于教材而非着眼于学生的规划;这是只有分数没有人的规划;这是考虑了整齐划一却忽略了多元建构的规划;这是只关注教学内容却忽略了创设教学情境的规划;这是只关注学校、教师业绩而忽略了学生实际的规划。

在当前学习环境开放、学习途径多元的时代,教师应培养学生自我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自我规划包括:了解自己的现状,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尝试设计自己的发展轨迹。而不能让学生在“考试追风”中习惯于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追求,习惯于被别人设计生活,并在这种习惯中失去自我。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经历多年的教育后,他们完全有能力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应尝试和学生一起商定分层的学习目标;应尝试让学生参与设计上课流程;应尝试把课前预习生字、生词、阅读课文等机械的课前准备转化为明确现状、目标等灵活的“课前规划”。学生只有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才能感觉到自己的责任。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引导下,设计出自己的学习之路,获得更好的发展。

3.多给学生方法的指导

强调学生是自己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并不是要忽略教师的作用,只不过,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思维、行为方法的指导上。

在当前这样一个网络信息化时代,课堂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的指导。就一篇语文课文来讲,没有方法意识的教师只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故事、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但有方法意识的教师就会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让学生了解一种文体的要素,并引导学生按照要素去解读文本;会通过情感体验、比较、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会多维度、多细节地分析人物,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物、看待历史。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超越“鱼”获得“渔”,而且能使学生在无形中超越文本、超越技能,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解放与愉悦。

值得注意的是,方法的指导不仅包括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包括班级管理的方法(比如班干部如何管好班级)、事件管理的方法(比如如何处理某一件事)、活动组织的方法(比如如何组织某项活动)的指导等;方法的指导形式可以是课堂上的口头指导,也可以是张贴在教室墙壁上的文本化的方法介绍,还可以是日常交往中的即时点拨。总之,教师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应是内容丰富的,也应是随时随地的。

4.多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当前,我们习惯于对学生做出“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等整体评价,我们习惯于说“这是优等生”、“这孩子语文特好”、“这孩子数学特别差”。让我们看一下一个日本小学生与中国教师的对话。

“你们班谁学习最好?”

“你指的是数学还是语文?”“语文。”“你指的是古文还是现代文?”

“古文。”

“你指的是默写还是背诵?”

……

对话中不难看出,孩子的头脑中没有谁最优秀谁最笨的想法,在孩子眼里,谁都有优势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每个人都是优秀的。这就是教育评价给孩子的价值引导。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三六九等,而是为了对孩子的发展进行跟踪。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者应避免评价过程中与被评价者地位不平等的“管理主义倾向”,评价者的价值判断一定要与被评价者的价值判断达成一致,这样才能使被评价者认真对待每一次评价,否则,被评价者可能会由于被忽视而受到心灵伤害,从而对评价以及评价者产生敌视态度;第二,评价者要赋予被评价者对评价提出质疑以及延迟评价的权力,以督促学生通过努力获得好的评价;第三,评价者要尽量多一种评价标准,因为多一种评价标准就可能多一个好学生,这样,才能体现评价促发展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编辑 杜 锐

猜你喜欢

评价者教学内容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