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新课程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助力

2008-07-19刘建友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专业化新课程实验

刘建友

从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启动仪式到现在,已近一年的时间。其间,初步的尝试与探索,让我们感到新课程对学校及师生发展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本文择取三个角度,讨论高中新课程实验对我校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新课程助推干部能力提升

对于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相关知识、操作规范、运行方式,以及由新课程引发的一系列教育变化,早在部分实验省区进行课改实验阶段,我校就开始高度关注,由一名主要领导专门负责实验省区新课程实验情况的信息收集、材料编辑、实地考察等工作。他们先后到4个实验省区的课改实验先进学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并将实验省区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及时提供给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同时,我们深入研读实验省区的经验及做法,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细心解读新课程标准,设想我校的课改实施方案。经过3年持续不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学习交流与研讨,全校主要干部率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课程结构、推进方式、管理措施、监控手段、评价方法等,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今天看来,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对全体干部进行的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的武装和专业化培训。

2007年1月29日,市教委组织召开了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启动仪式。随后,我校被确定为新课程改革实验市级样本校。面对新课程改革这一全新的事物和样本校应该承担的重要责任,我们首先成立了由中层以上干部组成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我校推进课程改革的思路、目标、阶段性任务和具体组织方式。当初,最具价值的一项决定,就是首先研究编制一套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对课改实施有明确指导作用,系统完整、流程严密、环节清晰、要素可控的操作规程,我们将其定名为《房山区实验中学新课程管理规程》。

此次课改是一个由政府行为保障和推动的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既然是工程,就应该有整体的设计方案,有明确的规范标准,有坚强的组织保证,有系统的推进策略。否则,课改实验有可能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或中途塞车,迟滞不前。

此间,我们没有市教委权威性的文件资料可以参照。为此,我们提出“先思考后对表,先制定后调整”的基本策略。经过9次的集中研讨和更多层次小范围的交流,由校长亲自操刀,编制成我校《新课程管理规程》(简称《规程》)。后来,经与市教委下发的系列文件的对比,并经过课改实验的初步检验,我们感觉这个《规程》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校本文件。

在《规程》的指导下,我们成立了11个由校级干部牵头,以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项目组,实施项目攻关。我们充分发挥扁平化学术组织的优势,利用半年的时间,11个专项方案如期定稿并交付使用,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的实施方案和相关制度,完成了准备阶段最为艰难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获得是十分丰厚的,用教师们的话说:“在这段时间的工作中,领导在每个项目组里,不再是发号施令的领导,而是有了课程专家的味道。这一段的工作,让我们更多地懂得了什么是信息收集与处理,什么是逻辑判断与推理,什么是系统思维与决策。”总之,新课程的初步实施,为我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实现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课程化的领导与管理,提供了强大助力。

二、新课程助推学校制度重建

在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进程中,我们都早已认同了学校制度重建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高中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对此,我校的具体做法如下:

1.对学校原有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相关保障、部门设置、职能分工、岗位责任、规则条例、标准规范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评价,将其具有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清晰的梳理和归纳,由此,明确了制度重构的基本方向和重点、难点。

2.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对原有的职能处室进行职能的重新约定,并以在处室内部设立业务部的方式加以强化。例如,在德育处内部,我们设立了校本课程部、综合实践部、文体活动部、生活指导部、常规教育部、学生社团部和家教指导部。各处室内业务部的设立,清晰明确地约定了管理任务与职责,更加系统地梳理了学校内部的组织关系,为各部门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了规范。这种重构方式,既保留了原有学校组织的优势,维护了整体秩序的稳定和执行效率,又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推动了体制创新和学术组织建设。

3.为充分协调各处室在课改实施中的职能作用,我们以校委成员为主,设立了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以此来推动学校管理组织的职能向课程化方向发展。

4.在原有处室保留内部结构扁平、功能重新约定的基础上,为实现学校一切工作向学生发展聚焦,我校设立了又一新的职能处室——学生发展监控中心。这个中心的基本职能是:监控课改进程,确保课改实验的安全推进;跟踪收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有关信息,管理学生发展信息平台;为一线教师提供学生发展状况的信息回馈;为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用人单位提供咨询。这一处室的设立,可以说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大胆尝试。

5.全面修订、补充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规则条例、评价方案和操作流程。

我们欣喜地看到,历时半年的劳动成果得到了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认同,在区内外广泛地进行了交流,对第一学段的课改实验,起到了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总而言之,新课改的实施,为我校制度重建提供了强大助力。

三、新课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目前教育界最热的话题之一。在新课程准备和初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了一点初步的尝试。

1.以“思想发动、情绪调动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启发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在组织教师接受培训,领会课改精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管理规程的基础上,引导教师以个性化的方式,查找自己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经验储备、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其从盲目走向清醒的自知。

2.以“教研、科研和培训”三位一体的方式,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我校历来坚持“科教一体,互动双赢”的教科研工作原则,强调“问题、过程和成果”三种研究意识的树立,坚持教研组或备课组的校本研修制度。进入新课程以来,我们更加强调“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三位一体的集约效应,以问题导引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研修。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研修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系统,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骨干教师群体不断扩大,优质人力资本总量明显提高。

3.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手册》规范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我校设计并编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手册》。每位教师在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帮助下,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绪类型、性格特征、心理素质、爱好专长和不足进行个性化分析和客观描述,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确认,对各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分解,对实施途径和方法进行预测和设计……可以说,《教师专业化发展手册》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规范。

除了上述3条重要策略之外,我们还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群体设计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项目。所有这些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即让新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助力。

综上所述,高中新课程对干部队伍的提升、学校管理的优化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并终将大力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服务于学生的科学发展。为此,我们将满怀美好憧憬,坚守在课改之路上。□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

编辑 朱桂英

猜你喜欢

专业化新课程实验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做个怪怪长实验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