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三则

2008-07-19杨印建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6期
关键词:班集体层面阶段

杨印建

教育有时需要换种思路

昨天在一班上课,学生自由复习的时候,我偶然间瞥见黑板报上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文章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有一天,一个被父母娇纵惯了的孩子和家人一起去逛百货公司。

当他们走到游乐区时,孩子看到有旋转木马,便立刻一跃而上。游戏结束了,这孩子却像脚底粘了胶水一样,死活不肯下来。

正当父母和服务人员都无可奈何、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位游客对另外一位游客说:“你不是儿童心理学的博士吗?现在全看你的啦!”

在众人的怂恿与期待下,博士走到孩子旁边,附耳向他说了些悄悄话。孩子二话没说就乖乖地下了木马。

大伙儿在钦佩之余,纷纷向博士请教:“你究竟对那孩子说了些什么?怎么这么有效?”

“也没什么,我只是小声地对他说:‘如果你还不下来,我就狠狠地打你一顿屁股,你要不要试试看?”博士平心静气地说。

众人一片愕然。

我很能理解“众人”的心情。自己在这些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不也常常运用“众人”式的思维方式吗?由于过度的敏感或多虑,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件件原本简单的小事,人为地放大或复杂化,完全没有想过,那也许只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一段小插曲而已,远没有我想像的那样可怕。

诚然,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杯需要用耐心去研磨的咖啡豆,但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当我们自以为是地倾注所谓的耐心的时候,原本简简单单的事情是否正在被我们复杂化?正如故事中的“众人”一般,被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左右,总是费尽心思地要想出一个自认为完美而又合理的方法。所以,我们总是忙碌,总是劳累,渐渐疲惫不堪,我们的教育效果却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有时候,看似最简单的方式,也许是最有效的,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

班级工作中的“运”和“动”

当我迷惑地问及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时,我的师傅唐老师讲了这样一个初看与班主任工作毫无关系的词——“运动”。他说:“衡量一个班集体发展水平及班主任工作水平的高低,有两个标准,一是这个班集体的‘运动水平,二是这个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运和‘动及其关系的处理水平。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是班主任在上位‘运,学生们在下位‘动;班主任在内部‘运,学生们在外部‘动。”

回忆一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发现自己的工作和自己带的班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班里的任何事情,从规划到具体实施,都由我一人去思考去操办。所以,大家经常会看到我行色匆匆、疲惫至极,而收获却是寥寥无几。今天想来,导致这种后果的原因便是没有摆正“运”和“动”的关系,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了“动”的位置上,最后竟造成了我“动”,班级与学生“不动”或“被动”的尴尬局面。

幸运的是,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从今年暑假开始,我和全班学生开展了多次讨论后,开始尝试着启动了“班集体管理模式改革”项目。我们健全了适合本班特点的组织模式,确立了“我们的班级大家来建设”这个目标,调动全班同学“动”的积极性。同时,我把自己的工作重点与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班集体发展的“运”字上。例如,思考“班集体目标的定位”、“班集体目标的课程化”、“班集体管理模式改革构思与实践”、“班集体舆论建设的可操作性实施途径”、“班集体发展与任课老师的合力”等问题,在“运”的层面上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与能力。当然,受班集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和影响,我也不得不伺机而“动”,身体力行去带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之后,虽然班内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已经初步形成了我“运”、班级“动”的局面。

我知道,这个初步的转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高水平地“运”,无痕迹地“运”,还需要不断地在“运”的实践中摸索与学习。例如,如何做到把班主任的精神意志变成班集体的舆论?在具体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班主任与班委“运”和“动”的关系?如何“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动”的质量,营造高水平“动”的氛围?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接踵而至,越来越多,越来越难,需要我们用更高的智慧,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究、探索,最终圆满解决。□

班级管理的“术”、“志”、“仁”

孔子在学琴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术”、“志”、“仁”,一级比一级高。站在班级管理的视角上,我重新体会这个故事,有了新的理解。

我于2006年8月开始加入班主任队伍。此时的我,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唯一的资本就是高涨的热情和不系统的理论知识。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慢慢熟悉了做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可以说这是“术”的最初阶段。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我不断学习与摸索,因人、因事、因时调整工作方法与技巧,形成了一套班级管理技术层面上的观点与做法。这是“术”的高级阶段。

很多年轻的班主任在工作的头几年都能够虚心地向老教师学习,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班主任管理的研究中。可是,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把班级管理仅仅理解为技术层面的东西,亦即当做一种“术”。当管理技术层面上的提高达到我们自认为合格或优秀的时候,就不再愿做任何改变,在“术”阶段徘徊不前。这也是为什么班主任工作前三年激情燃烧,之后死气沉沉的真正原因吧!

我也曾在这一阶段上停滞不前。幸好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大师的多次对话式培训,让我逐渐改变了对班级管理的肤浅认识,即把对班级管理的追求提升至对班级管理过程的研究、体验与享受层面。

“从渴望做教师到立志做一名好教师,是从来不曾放弃的信念。走在教育之路上,享受着种种的幸运,生命突然变得如此流畅、动人。守着校园这方净土,作为青年教师,我必须恪尽职守。”这段话是我在“志”的阶段上不懈追求的真实记录。每当遇到让自己快要崩溃的班级管理难题时,总有一种信念让我坚强与坚持。也许这就是“志”的最初状态吧!

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班主任的“术”和“志”都要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只有在“术”和“志”的不断发展中,才可以向着班级管理的最高层次“仁”提升。班级管理中的 “仁”,即在班级整体发展和个体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实现集体和个体的自然、健康发展。贯穿整个过程的最基本元素就是对学生、对社会、对家长的“爱”。当然这种管理带来的管理效果也更自然、稳固和持久。从自己的管理实践来看,我离“仁”的水平还有很长很长的距离。对“仁”的追求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

我清楚地知道,如果说班级管理“术”阶段中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是可以精确测量的,那么,“志”和“仁”阶段中信念层面上的东西就是无法精确测量。所以,在“志”阶段上的努力远没有在“术”阶段上的努力容易得到社会、学校和家长的理解与接受。但教育的发展已经迫切要求班主任工作突破“术”的阶段和水平,向“志”和“仁”等更高水平迈进。这是对每个班主任能力和素质的巨大挑战,我决心勇敢地迎接这个挑战。□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班集体层面阶段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