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一字而动全篇

2008-06-20杨朝中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街亭用兵马谡

杨朝中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传统名篇。该故事矛盾复杂。人物众多,作品在情节安排,尤其在人物刻画上极其巧妙地设置了许多的“三”。在教学中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艺术效果。

一、“三探”:体现了人物的老谋深算

街亭作为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所必争。作为魏兵之统帅的司马懿自然不会放过作为整个战略布局中的这粒关键的棋子——街亭。这主要表现在他对街亭的“三探”之上:首先他令司马昭前去探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而当司马昭探知“街亭有兵守把”时,他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皆屯于山上”“街亭易取”时,他又即刻喜日“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连夜“引百余骑亲自来看”。待亲临街亭山下巡视后,他还是心存疑虑,便又使人打探是何将引兵守把街亭,直至探子回报“乃马良之弟马谡”时,他一句“徒有虚名,乃庸才耳”,这才调兵遣将,杀奔街亭。可以说,“三探”不仅生动地写出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谨慎用兵,而且还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深谋远虑、料敌如神,从而让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形象更加生动突出。

二、“三嘱”:体现了人物的聪慧机智

如果说司马懿的“三探”体现出了人物“奸猾”“世故”的特点,那么,诸葛亮的“三嘱”则展示出了一种精明过人、仔细周密的儒将特质。诸葛亮虽答应了马谡的一再请缨,但也心知肚明马谡不是司马懿、张邰等的对手,所以他还要派出平生谨慎用兵的上将王平为辅佐,并再三嘱咐:①“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②“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③“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三嘱”既鲜明地表现了诸葛亮在处理军务上的过人机智,也为后来马谡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而失守街亭作铺垫,并继续使诸葛亮和马谡的性格形成对比。

三、“三笑”:体现了人物的狂妄自傲

《失街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在描写上,作品总是极尽夸张之能事。这尤其表现在描写人物的表情上。自马谡夸下海口并立军令状请缨守街亭后,为了更进一步地展示他的自高自大、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以及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作品突出地描写了他领兵到达街亭后的三次“笑”。其一笑诸葛亮“多心”。因为“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他见识短浅,不能照兵法行事;三笑司马懿胆小,“不来围山”。“三笑”充分而逼真地写出了参军马谡傲慢轻敌、不可一世的骄态。俗话说:骄兵必败,狂者自焚。街亭的失守给了自命不凡的马谡以辛辣的嘲讽,也宣告了马谡教条主义的彻底失败。

四、“三哭”:体现了人物的痛心悔恨

作品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用兵谨慎,足智多谋,同马谡形成鲜明对照,除详细介绍了他对整个街亭战役的战略部署外,还以浓彩重笔,精心描绘了他在街亭失守之后的三次“哭”。可以说,“三哭”是诸葛亮斩马谡时的复杂思想感情的最集中体现:①马谡同诸葛亮确乎情同手足。马谡被斩前就曾泣曰:“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某虽死亦无恨于九泉!”诸葛亮也挥泪日:“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由此可见,马谡与诸葛亮的私交非同一般。②马谡也确实能称得上一员大将。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就曾当刘备之面称赞马谡:“此人乃当世之英才也。”诸葛亮南征时,也正是采用了马谡的“攻心术”才巧擒孟获,马谡本人也因此做了参军。③马谡是诸葛亮本人亲用的,是他与马谡签下了生死状。眼下斩马谡实为严军纪、正军法。特别是第三次“哭”,意义更深远,它是诸葛亮悔恨、内疚、痛惜、哀思等情感之总爆发。通过“三哭”,我们看到了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勇于自责、不徇私情的崇高形象。

此外,文中的“三处伏笔”“三起”“三折”都精彩纷呈,是我们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总之,《失街亭》只是《三国演义》众多精彩故事中的一个,但抓住这些“三”,可以高屋建瓴,纲举目张,迅速而全面地把握主旨,了解人物,继而加深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

猜你喜欢

街亭用兵马谡
我是“诸葛亮”
军中无戏言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
施琅用兵的特点
曹操地下用兵
光辉的用兵实践 高超的指挥艺术——学习《贺龙用兵》一书的体会
略谈我国古代一些军事家的用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