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濒危的语言

2008-06-12徐世璇

百科知识 2008年11期
关键词:本族语族群双语

徐世璇

我国56个民族使用着多少种语言?语言学界目前调查确认的语言为120多种。从在社会中的使用功能来看,不同语言交际作用相差悬殊,有的语言使用人数多,通行区域大,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是本民族乃至各民族之间不可替代的主要交际工具;有的语言通行区域和使用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地方贸易、启蒙教育、民间文学、传统习俗等领域,常常同其他的语言、一般是全国性或地区性的通用语并存并用,共同担负社会交际职能;还有的语言使用人数少,只在家庭或村寨等很小的范围内使用,在社会交际活动中只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我国的语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地区或民族之间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语言之间的互相接触和影响也越来越密切,语言使用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当前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很多人不再说自己的本族语或本地语,使得一些语言的使用人数迅速减少,甚至出现了代际传承的中断,年轻的一代全都改说更加通用的语言,父辈的语言处于衰退乃至濒临消亡的境地。

在我国120多种语言中,将近半数的语言使用人数不足一万,其中有20多种语言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人使用。这些人数少的小语言大多面临消亡的危机,有的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例如,作为近300年统治民族通用语的满语,在曾经兴盛一时之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只留存在黑龙江省几个偏远村庄少数六七十岁老人的记忆中。同样很快将要销声匿迹的语言,还有曾通行于东北边疆的赫哲语,分布在西北新疆伊犁地区的塔塔尔语,使用于广东山区的畲语,散布于西南边境的柔若语、仙岛语、普标语等。这些濒危语言大多没有文字和文献,一旦从口头消失,将留不下任何痕迹,就像很多古代的语言我们无从知晓一样,我们的后代可能对现在的很多语言将一无所知。

语言濒危现象

语言消亡的现象古已有之,很多古代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兴衰,最终被时代的浪潮淹没,例如我国的西夏语、鲜卑语、契丹语,国外的吠陀语、哥特语、高卢语等。但是,语言消亡现象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显示出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趋势,众多语言濒临消亡危机已经成为当代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在北美阿拉斯加地区、南美洲、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等世界语言种类最为复杂多样的地区,语言数量都在大量消减。如美洲大陆的10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只有一小部分幸存,而且大多数都只有很少的人在使用:澳大利亚在18世纪有250种语言或方言,现在只剩下25种,除两三种之外其余全部处于消亡的边缘:号称语言富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有700种差别很大的语言或方言,但是现在有400多种的使用人数不足千人,有的只剩下几十人;语言资源丰富的非洲、印度、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都有80%~90%的语言在迅速趋于灭绝。

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每两个星期至少有一种语言彻底消失,按照这样的速度,现在全世界6000多种语言到本世纪末将消逝一半以上。正如英国《关于成立濒危语言基金会的建议》中所说的:“世界正面临一个规模空前的语言灾难,我们正处在人类语言历史的紧要关头。”“世界多数语言不仅濒临衰落,而且濒临灭绝。”

语言的文化价值

全球性的语言濒危现象在语言学界和国际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因为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还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贵成果。各种语言,无论使用人数多少,都蕴含着不同族群在历史长河中积累的认知成果、凝聚的知识结晶、形成的文学艺术形式、创作的民间作品,是世界各地族群世代传承的文化遗产。

地处北方的族群对冰、雪有详尽的分辨,游牧于草原的民族对牛、马作细微区别,依水而居的人们对鱼、虾具有丰富的知识,世居大山的族群对山地动植物富有独特的认知,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这种特殊的认识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例如满语对下雪的不同状态有细致的区分:下雪片、下米心雪、带日下雪、风扬雪等都有专门的名称。流行于中国、泰国和缅甸边境的毕苏语对东南亚山区种类繁多的蜂类有十分精细的分类和命名:大的、小的,尖头的、圆头的,棕色的、红色的,有条纹的、没条纹的,头短尾长的,腰细肚子粗的……都有各自的专门名称。

语言是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民族都有历史悠久、体裁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例如世代游猎于深山密林的鄂伦春族,有散发着浓郁山林气息的口头说唱故事《摩苏昆》,唱着说的叙事歌《坚珠恩》,神话传说《吴达内》等,这些文学艺术反映了鄂伦春族独特的游猎历史和山林生活。我国100多种语言中蕴含的各具特色的知识成果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世代传承,形成了深厚广阔、异彩纷呈的华夏文化。但是,当前日益严重的濒危语言现象正在使我国的文化多样性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很多语言连同所表现的历史传说、民间文学正在迅速消失,例如毕苏语中记录族群源流历史的传说已无人可以复述,赫哲族所特有的民间艺术《伊玛堪》几近失传,很多以口语为基础的地方戏剧曲艺难以再现,这些语言和文化的消亡是人类文明不可弥补的损失。

语言消失的原因

大量语言濒危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当代的语言消失主要由语言转用引起。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民族封闭、地区隔绝的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个族群纷纷开放门户,积极融入外部世界。为了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学习通行范围更广的通用语,以便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升学、就业的机会。与此同时,本族语和传统文化常常被忽略,尤其是一些人错误地把局限性较大的本族语看成落后的根源,当作束缚自己发展的包袱而抛弃,从而加剧了放弃小语言而转用大语言的趋势。语言转用人数越多,小语言的使用人口越少,由此使得小语言的局限性进一步加大。小语言功能的弱化又反过来促使更多的人转用通用语,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一些小语言不可避免地让位于交际功能强的通用语,最终趋于衰亡。

由此可见,语言濒危现象同物种濒危现象类似,是小语种和大语种和谐共存的关系失衡造成的,语种的保存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同物种的保存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一样,一旦失去就不可复得。如果不及时引起重视,等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想恢复消失的传统语言和文化,将为时晚矣。

因此,濒危语言现象向我们提出了当今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性课题:在开放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怎样才能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文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21世纪各国和各个族群共同面临的重大人文问题。

可行的双语道路

通用语和本族语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互补并用。通用语有助于开阔视野,加强同外界的交往联系,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跻身于共同进步的时代潮流。本族语则更便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掘不同族群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历史经验和知识结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现代化发展和多样性文化的继承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缺一不可。

双语道路是一条兼顾发展和继承的有效途径。双语、甚至多语并用是当今社会十分普遍的语言使用现象,一些国家不仅民间通行多种语言,而且国家通过法律赋予多种语言以官方语言的地位,以维护多语并用的平衡关系。如加拿大、比利时等13个国家有两种法定的官方语言,卢森堡有3种官方语言,瑞士、新加坡各有4种官方语言。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如纳西族、白族、壮族、朝鲜族中的双语人比例也相当高。这些双语或多语国家或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可以说长期稳定的双语状况是最适应时代需求的语言使用方式。大力倡导双语道路,充分重视双语教育,积极创造双语环境,鼓励各地族群在掌握通用语的同时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本族语,将有利于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保存我国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文化。

猜你喜欢

本族语族群双语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科技写作中的词块:语料库方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述评
英汉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口音感知及言语理解度的对比研究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
最容易发的音与最难发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