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时钱币今日谈

2008-06-12

百科知识 2008年11期
关键词:瓷片西夏钱币

卫 斯

贝币、布币、方孔钱

我国钱币起源于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货币是海贝、布帛和农具,其中最主要是海贝。

商周时期,贝币的种类很多,有骨贝、石贝、陶贝,还有铜贝、银贝、金贝、铅贝、包金铜贝、包金木贝等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金属钱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三晋两周地区形成了由铲类农具演变而来的布币体系:即原始布(又名大铲布)、空首布、平首布、圆足布、三孔布等。平首布基本上脱离了原始农具的形状,圆足布实际上是圆足圆首,三孔布是在圆足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宋子”和“无终”三孔布,其背分别铸有“十二铢,一”和“十二铢,十三”称量。由此看出,三孔布是我国早期的一种过渡性铢两货币,是秦半两的先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半两这种圆形方孔铜质钱币,就从形制上固定了下来,一直流行了2000多年。不管是汉代的五铢钱,还是唐以后的通宝钱,以至清代的咸丰大钱,中间皆有方孔。而且不论材质,不管是铜钱,还是铁钱,只要是圆形方孔钱,民间一概称其为“麻钱”。所谓“麻钱”,就是可用麻绳穿成串的钱。

古装戏《十五贯》

那么,历史上的“麻钱”是以什么为计数单位的呢?许多人都看过古装戏《十五贯》。剧情是:无锡县肉铺老板尤葫芦借得十五贯麻钱作生意本钱,他对女儿开玩笑说是卖她的身价钱,女儿信以为真,当夜逃走。深夜,赌徒地痞娄阿鼠闯进尤家,为还赌债盗走十五贯麻钱并杀死尤葫芦,过后反诬告苏戍娟犯了谋财杀父罪。戍娟出逃后,与不相识的客商伙计熊友兰同行,邻人发现产生怀疑,而熊身上正巧带钱十五贯,于是两人被扭送县衙见官。知县枉判苏、熊二人死刑。监斩官况钟觉得内中有冤,力争缓斩。他详细调查,发现娄阿鼠破绽,继而又乔装成算命先生,套出娄阿鼠杀人的口供,最后将娄带回县衙,升堂问罪,澄清了黑白是非,使杀人者伏法,蒙冤者昭雪。

在这里,钱币的计数单位是以贯为单位的。那么吊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又始于何时呢?民间所说的“一串钱”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笔者打算通过对考古发现和有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对吊字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开始的具体年代予以论证,并谈一谈作为钱币计数单位“贯、吊、串”三者之间的关系。

西夏瓷片墨书:“三十吊五十串”

吊原为吊字,作哀悼、悲伤解。如《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吊字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始于何时,正史不见记载,查检文献,仅知明代何良俊所著笔记小说《四友斋丛说》中有“是日十三位道长,每一个马上要钱一吊,一吊者千钱也”语。吊又作悬挂释,如吊打,上吊,本字作“了”的倒体。

吊字作为钱币计数单位,笔者疑其可能与“悬挂”有某种联系。从考古发现的资料来看,吊字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始于西夏。1972年甘肃武威小西沟岘佛洞发现的西夏汉文书中有一欠款单,上书“李伴朝欠钱叁吊伍佰文”,“刘的勹步欠钱贰吊贰佰伍拾文”。1984~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磁窑堡瓷窑遗址下层的发掘过程中,又发现一斜壁瓷碗残片上墨书有:“三十吊五十串”6字。随同墨书瓷片出土的还有大量西夏瓷器:撇沿曲腹碗、斜壁小碗、折沿盘、剔刻花径瓶、剔刻花扁壶、黑釉壶、单耳罐、小杯、小釜等,以及4枚夏仁宗(公元1139~1193年)年问的汉文“天盛元宝”钱。对于瓷片上墨书的“三十吊五十串”6字,发掘者已撰文进行了考释,认定“此墨书铭文是吊字作为古代钱币计数单位的最早资料”。不言而喻,吊字作为钱币计数单位从目前的资料看,是始于西夏(公元1038~1227年)。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一贯千钱,赏、吊同源

从文献记载来看,贯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始于西汉。武帝之初,“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汉书·食货志》四上)。这里“贯”虽指串钱的绳子,但通读全句,意有当时的一贯钱已是定数。《汉书·武帝记》元狩四年“初算缗钱”注引李斐:“一贯千钱,出算二十也。”说明西汉武帝之时,千文一贯已是定数。

笔者认为,吊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开始的年代与贯同期,但从绝对年代上讲,比贯稍晚。贯可以说是官府所定钱币计数单位的称谓。吊是民间对贯的俗称,也可以说是贯的别称。不然的话,一吊钱的数量为什么与一贯钱的数量相同呢?我们不妨推想一下汉代串钱的情形:将千文钱串在一根绳子上,为防止散失和保证钱数满贯,绳子两头必然要结起来。保管时又是如何放置的呢?笔者认为,钱既已成串,无论是存是取,放置形式以悬挂为宜。即使是人们出门购物交易,钱贯也是提于手或挎于肩,皆作悬挂状。悬挂,简言之,吊也。悬挂即可称吊,所以人们称官方的一贯钱为一吊钱。若不是如此,一吊钱与一贯钱在数量上是不可能相等的。为什么贯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出现于西汉,而吊同样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却迟迟不见正史记载呢?这就是吊作为民间俗称的缘故。

由此可见,贯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始于西汉,吊也应始于西汉,只是绝对年代稍晚。如果没有成串的钱贯,人们也不可能想起将它“吊”着放置,“吊”着携带,“吊”起点数。因而可以这样讲,吊随贯出。

吊、贯“省陌”,俗称为“串”

作为钱币计数单位,既然贯、吊同义,那么贯与串之间的关系就等于吊与串之间的关系。作为钱币计数单位来讲,笔者认为,串是吊或贯“省陌”之后的俗称,所谓“省陌”即“省百”之意。下面就以前面我们提到的墨书瓷片上的“三十吊五十串”为例,来分析吊与串之间的关系。

这“三十吊五十串”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以千文为一吊计算,“三十吊”分成“五十串”,则每串为六百文。可是西夏时是否以千钱为吊呢?

据文献记载,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从西晋以后钱币的计数均不足“百”。西晋时就有“取人长钱,还人短百”之说。“短百”即以不足百之钱当百。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南朝梁武帝大同年(公元535年)以后,“交易者以车载钱,不复计数,而唯论贯。商旅奸诈,因之以求利。自破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日东钱。江、郢已上,七十为百,名日西钱。京师以九十为百,名日长钱。中大同元年(公元546年),天子乃诏通用足陌。诏下而人不从,钱陌益少。至于末年,遂以三十五为百云”。

五代后汉时“三司使王章,聚敛刻急,……旧钱出入皆以八十为陌,章始令入者八十,出者七十七,谓之省陌”。“宋初,凡输官者亦用八十或八十五为百,然诸州私用则各随其俗,至有以四十八钱为百者。至是,诏所用七十七钱为百”(《宋史·食货志》)。这样,宋代法定的一贯才七百七十文,民间则各随其俗。金代,“民间以八十为陌,谓之短钱,官用足陌,谓之长钱。大名男子斡鲁补者上言,谓官私所用钱皆当以八十为陌,遂为定制”(《金史·食货志》)。

由此可见,宋代民间以七百七十文为一贯,金代民间以八百文为一贯,西夏确实有可能以六百文为一贯。墨书瓷片上的“串”实际上是西夏通行的贯。其“三十吊”是以官用足陌计,“五十串”则以民用省陌算。所以说,串是吊或贯省陌之后的俗称。作为钱币计数单位串不见史载,考虑其实际原因,是串无定数。既然串随吊或贯省陌出,那么串作为贯、吊的形象名词也就自“省陌”始。人们为什么称省陌的贯或吊为串,因为一千文钱串起来是一贯或一吊,那么不够一千文又要当一贯或一吊算,那又该怎样称呼呢?民有怨,敢怒而不敢言,不如形象地称呼省陌的贯或吊为串。

综上所述,吊作为钱币计数单位在民间始于西汉。贯、吊、串三者之间,作为钱币计数单位称谓出现的序列:贯先于吊,吊先于串,贯、吊同源。串作为贯或吊省陌之后的俗称,应始于西晋以后。

猜你喜欢

瓷片西夏钱币
亿年瓷片
钱币翻倍
学术价值高于收藏价值,稀缺古瓷片才有升值空间
组合钱币
西夏“上服”考
试述西夏军抄
再考西夏的马
冰点以下的缝合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西夏人眼中成吉思汗在西夏的最后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