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联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2008-05-17

中华文摘 2008年3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胡耀邦中央电视台

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正式创办。恰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史的巧合使之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忠实记录者,同时也肩负着中国电视新闻改革领路者的重任。《新闻联播》栏目记录了无数国内外大事,收视率一直雄居全国电视新闻栏目之首,也是全世界拥有观众最多的电视栏目,被看成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新闻联播〉台前幕后探微》一书记录了《新闻联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下面节选部分章节以飨读者。

开播第一天

1958年春天,筹建中的中央电视台(当时称北京电视台)在向中央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煛肮家电视台作为一个新闻机关,必须首先办好政治性、新闻性节目。”

到1978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电视新闻事业已走过了近20个年头。这一天,一个全新的新闻栏目《新闻联播》悄然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一天,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没有留下一张合影。开播首张串联单上留下了首任《新闻联播》组组长黄一中清秀隽永的字迹:“12月31日下午,三位台长决定用新闻部拍摄的新片头播出。”那个时代,就像中小学生的考试试卷一样,串联单是油印的,入选内容确定后,首先刻制蜡版。第一张节目串联单还留下了多人的笔迹,有几处勾勾抹抹的痕迹,原本排在中间位置的新闻“邓副主席等出席国务院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招待会”被一个长长的箭头勾到了第一条的位置。第三条和第四条新闻被标明来自太原台和河北台,初创时期的《新闻联播》,有70%的新闻来自地方电视台。

在深圳、厦门军营观摩港台电视节目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央电视台新闻部地方组于1979年10月组织七省市电视台新闻部负责人,赴深圳、厦门超视距考察了香港、台湾电视新闻节目,为《新闻联播》创新发展寻找突破口。

在内地收看香港电视是一件神秘而困难的事情,即使在深圳沙头角也必须架起高高的鱼骨天线才能收到微弱的信号。在广东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罗远峰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沿着一条砂石公路,步行到解放军驻深圳某部营房,在此收看香港电视节目。

新闻类节目是他们考察的重点,香港新闻节目时效性强、节奏感快、令人耳目一新。在电视技术上,香港已走到世界前列,全部彩色化,新闻实行直播,节目编排生动活泼。国内的电视新闻每条还停留在五六分钟的水平上,当时微波传送网没有完全覆盖,地方新闻主要靠火车、飞机往北京送播,新闻播出时往往成了“旧闻”。受到香港电视新闻的影响,1981年青岛会议上正式提出新闻要45秒,最长不能超过一分半钟。

在深圳考察完毕后,考察团马不停蹄赶到厦门。福建电视台新闻部主任王汾树经过两天的艰苦交涉,考察团获准进入一个用钢筋水泥构建的营房里,收看台湾电视,这里曾经是炮击金门、马祖的某部前沿阵地。这里距离台湾有200多海里,电视屏幕布满雪花点,声音也听不大清楚。整个台湾电视观摩考察过程历时两个多小时。

不久以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部地方组向台领导递交报告,申请两台录像机和上千盘录像带,委托福建台驻厦门记者站记者录制台湾电视节目。自此台湾新闻源源不断,由厦门航寄“转送”到中央电视台。

央视记者记录胡耀邦重走长征路

1985年9月下旬起,三辆面包车行驶在颠簸的雪路上。从川西康定出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的一些地段,视察了川西的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陇南专区的十多个县区。中央电视台三名记者于学臣、曹友和于殿云记录了整个行程。一次胡耀邦下车直奔田间地头,那里有很多农民正在种地。当时电视机还不普及,在场的一些农民只知道这是从北京来的“大官”,根本就没有把这个个子不高的老头与总书记联系起来。陪同的地方官员赶紧介绍这是党中央总书记,在田里劳作的人纷纷围了过来,因陌生反而一点也没有感到紧张。

胡耀邦兴致很高,低头寻找田埂,准备席地而坐,这可急坏了秘书。恰巧灯光师曹友正背着一个装照明设备的铁盒子,他赶紧示意工作人员递给总书记。坐在铁盒子上的胡耀邦与农民们热烈交谈起来。他细致询问了农民们的生活、收入、住房、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情况,现场笑声不断。

欢声笑语里,人们热烈的谈话惊醒了农妇怀中熟睡的孩子,他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人。胡耀邦接过孩子,抱在怀中,慈祥地摸了摸孩子的笑脸。周围的人教着他喊爷爷,但是对于这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孩子显然有些害羞。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开口叫道“爷爷”,这让胡耀邦笑得合不拢嘴。他转头问秘书,有没有合适的礼物送给这个可爱的小孙子。一番手忙脚乱之后,警卫人员从随行的面包车里找到一个白兰瓜,递给了总书记。接过爷爷送给自己的礼物,小男孩“呵呵”笑了起来,现场的人也都跟着笑了起来。这一动人的过程,被摄像记者于学臣完整地记录下来,并成为经典报道《胡耀邦总书记重走长征路》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片头曲成经典

《新闻联播》走过了整整30年;《新闻联播》的片头曲也有20年的历史了。

这首短短16秒的乐曲在1988年3月从作曲家孟卫东的手中诞生并被《新闻联播》启用为开始曲之后,便以每天一遍的高播出频率在央视每晚的黄金时段播放,至今没有更换过,孟卫东也因此被人们誉作“每天都能听到他作品”的作曲家。

中山装掀起轩然大波

“我们就像解读密码一样看新闻联播。”一位西方驻华媒体记者这样说过。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新闻联播》播音员张宏民一反常态,播音时没穿西服,而改穿了中山装。这一举动立刻引起轩然大波,各国驻华使馆纷纷派人打听其中缘由,因为他们认为,衣着的改变象征着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实际上只是因为当天值班的播音员因故请假,张宏民被临时拉来“救火”,由于时间紧迫,没穿正装的张宏民只好把同事的中山装借来应急,没想到竟引起海外的一番猜测。

问候语考虑涵盖面

最早时,《新闻联播》的片头问候语是“观众同志们大家好”,后来为以示亲切,改成了“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天,电视台接到一位领导打来的电话,建议仍应使用“观众同志”的称呼;但不少观众认为,“朋友”的称呼有着更广泛的涵盖面。经反复考虑,片头语仍然采用了“观众朋友们大家好”。

《〈新闻联播〉台前幕后探微》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胡耀邦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2016年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
秘书眼中的胡耀邦:主张“走冷门”不“走热门”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新闻联播》元旦卖萌
胡耀邦夜宿我家
胡耀邦问路回家
著名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孙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