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从课程开始

2008-04-24任国平白宏太

人民教育 2008年19期
关键词:张欣课程学校

任国平 白宏太

2008年4月,河南省洛阳市新区,春雨过后,四周空旷而明净。

“这里过去是农村,原住居民只有4万多人,今后要变成城市的核心区,人口将急剧增加到四五十万人。”洛龙区教育局长张欣指着身后林立的高楼说。

苍茫的龙门山,欢腾的洛河,记者脚下是一片蓄势待发的热土。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原洛阳市郊区调整为洛龙区。洛阳市决定,沿洛河打造一个现代化新城区。经验表明,教育乃是区域发展的“胜负手”。作为全市未来的中心,新区急需优质教育资源。

几年前,洛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萍指着新区蓝图说:“要早作规划、早作安排,让洛河两岸的教育均衡、和谐发展。”张欣没作声,他思忖:多年来,洛龙区可谓是全市教育的“第三世界”,家长们都想把孩子往河对岸的城区送,现如今虽说进了城,终究还是农村教育班底。仿佛猜透了他的心思,杨萍副市长笑道:“将来新区建好了,人们还把孩子往河对岸送,你们怎么向全市人民交代啊!”

从那一刻起,张欣心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洛龙区教育发展规划中,他郑重地写下这样一句话:“要走一条全新的教育发展道路,高效、快速地由农村教育跨越城市教育,迈向现代化教育。”

這句话颇有气概。面对迫切的发展要求,洛龙人没有选择易见成效的“捷径”,狠抓分数和升学率,而是以超越现实的勇气,推出了一项新的改革实践———全课程教育。

几年过去了,全课程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视,被专家盛赞为“基础教育的希望之光”。

草根性的实践智慧

“做好全课程,幸福您一生;

学好全课程,成就您一生。”

这句话,就写在洛龙区教育局长张欣的名片上,既像一份承诺,又像一种理想。

基础教育千头万绪,在这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县区,问题更多。但在张欣看来,课程是其中最大的问题。

到很多学校检查工作,张欣发现,学生们接受的课程是不完整的。学校只重视语、数、外这些“主科”,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体、音、美等“副科”则可有可无,其他学校活动更是成了“摆设”,有钱就抓,没钱就不抓。

究其原因,在这里,教育更多地承载着改变命运的热望。在重重压力之下,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全力为分数和升学率而拼杀。

怎样在现实的土壤中,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路径,是张欣思考的问题。

早些年,张欣也曾热心于各种教育新理论,带着教师四处学习。可学来学去,落实素质教育还是一句空话,这使他渐渐领悟到:“不能坐而论道,太多的理论只会使教师无所适从。一线教师需要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东西。”

素质教育,重在实践,而全课程教育就是这样一种闪烁着草根性智慧的教育实践。

全课程教育的设想,还要从张欣的切身经历说起。十几年前,张欣的儿子降生。从孩子能看清世界那天开始,张欣夫妇就以身示范,把看书、写字和刷牙、洗脸一样,当作每天的必需。孩子慢慢懂事了,也像爸妈那样,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看书、写字。

“这不就是课程吗?课程无处不在,可是很多人却狭隘地认为,只有课堂上教的才是课程。”张欣的话很耐人寻味。

张欣的改革,就从重新解读“课程”入手。2004年,洛龙区教育局提出了“全课程教育”的初步构想。他们把课程细分为学科课程和非学科课程,既要抓好学科课程,也要抓好非学科课程。

全课程教育举重若轻地解决了一个实践难题。它没有大道理,只是要求教师像对待学科课程那样去重视非学科课程。正如张欣所言:“教育内容的总和都是课程。把国家下达的课程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就实现了。”

全课程教育从何入手?一开始,张欣认为应先从教师队伍着手。在洛龙区,民办教师转正的比例一度超过50%。10年前,区教研室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同样的试题,一些老师居然考不过学生,甚至还有人不及格。为此,教育局痛下决心,坚持师生同考,又相继出台教师岗前考试、优质课观摩、学科竞赛等举措。

这些做法虽然使教师素质有所改观,但张欣逐渐感觉到:“多年来,我们总把教育质量问题归咎于教师素质,其实不尽合理。”

透过全国上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张欣有了新的反思。他发现,新课程是“两头热,中间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很兴奋,管理层却不积极。“教师做得再好,如果领导不支持、不理解,往往难有大的发展。”

因此,推行全课程教育,洛龙区从教育管理层开始。

近几年,洛龙区狠抓校长培训,培养一批懂教育、善经营、会教学的教育管理团队。张欣亲自给校长上课:“诸位想想,如果教师嘴里说出来的理念,你都没听说过,随便否定人家,那不成武大郎开店了吗?所以,校长必须在理念上比教师站得更高。”

培训结束,张欣还要考试:“校长们,现在拿出一张纸,请写出全课程教育的实施原则是什么?”

实施原则很简单,只有12个字———“有理念,须具体,可操作,要扎实。”但有的校长愣是记不住。“这可是我们的工作程序啊,记不住,你怎么去指导教师?”为此,张欣每次培训必考这12个字。

对张欣的要求,校长们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最初只是被动地按指令做,内心有很多困惑。”洛阳市古城中学的刘爱贤校长告诉记者。经验丰富的她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学校办得也不错。

2006年4月,教育局组织了一次特殊的培训,带领校长来到辽宁盘锦,观摩魏书生指导下的新兴中学的大课间活动。当时的情形,刘爱贤至今难忘:“场面非常震撼。我这才明白,校园活动搞好了,同样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观摩回来,刘爱贤不再犹豫,决定把大课间活动当作课程来抓。她亲身参与,组织教师示范,逐渐吸引全校师生都参与进来。如今,古城中学的大课间活动成了全区的样板。让刘爱贤没想到的是,学生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善,师生关系也变得融洽了。“我们编写了大课间活动的教材,内容很详细,其他学校很容易学会。”刘爱贤介绍,“教育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必须有合适的载体,让学生去体验。”

无疑,全课程教育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平台。“我们相信,非学科课程做好了,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张欣说。每次到学校去,他很少听校长和老师汇报教学,而是要看跑操队列是否整齐,黑板报是否有特色,环境是否干净。

有人颇有微词:“洛龙区的教育局长真没水平,他不看教学,也不问分数,净管些细枝末节的小事。”

这话传到张欣耳朵里,他呵呵一笑:“教学不用我操心,校长们就会抓好。反倒是他们不留心的,我要提个醒,让他们重视起来。”

全课程的第一块模板

2002年,新区刚成立,教育局一穷二白,一切都是摸石头过河。张欣提出一个卧薪尝胆的想法:“现在是困难时刻,咱们选几个试点,到学校挂职去,积累一些经验,等将来新区建好,再全面推广。”

担任教育局长后,张欣就在洛阳市八中实验初中蹲点挂职。局长身先士卒,几位副手积极响应:副局长刘聚下到学校抓教科研,副局长魏明奎任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长,纪检书记吉崇惠到洛阳八中任书记。如今,这些学校都是新区教育的亮点,也是实践全课程教育的排头兵。

第一次来到实验初中,张欣打开天窗说亮话:“不抓分数不行,光抓分数也不行。从现在起,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你们想,如果我们的学生举止文明,素质全面,成绩又好,家长肯定欢迎啊。”

张欣清楚,教师们抓分数都很在行。他没有一味否定,而是“兼容并蓄”,在保证分数的同时,从外围逼近核心。可那时候,教师们你争我抢,唯恐课时不够。学校明令,晚自修不准讲课。教师们变着法儿,把讲课内容写在小黑板上,挂到教室里,作业留了一大堆,学生们叫苦不迭。

张欣没有批评教师,而是跟大家打赌:“我来上政治课,不占用额外时间,保证成绩达到全区平均分以上。如果我赢了,说明抢课时是低效的。”教师们一片哗然,都知道张欣教语文出身,不信他能办到。张欣真的教起了政治课,虽然以前没教过,但他教学得法,学生也学得轻松。3年后,中考成绩揭晓,班里学生成绩全部达标,还考出了全区最高分,大家心服口服。

“我不是让大家都学我的教法,而是希望解放教师、解放学生。”张欣说,“不要只盯着学科课程,实际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

非学科课程怎么开展,大家有些犯难。张欣决定“抛砖引玉”,先开设一门“音乐欣赏课”。与一贯的选修课不同,这门课既不要专门教室,也不是针对少数学生。张欣指定专人,挑选了一些中外名曲,每天早中晚的课间在校园广播里播放,每学期固定10首曲目。“此外还有名曲介绍和赏析讲座。下一周放什么曲目,提前布置。为了强化印象,我们还开辟了有奖竞猜。”张欣饶有兴致地介绍,“3年下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了60首名曲,他整个人的品位肯定不一样。”

所谓“非学科课程”,是因为它具备了课程设置、开发、编制、实施、评价等组成要素。同时,它既不占用教学时间,也不需要学生多费精力。“把这些边角余料时间利用好了,既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张欣说。

在记者看来,张欣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去对课堂教学大动刀斧,而是主张,让非学科课程为学科课程服务。

在实验初中,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学生们学习紧张,少有时间来借书,图书闲置着,灰尘积了老厚。“既然没人看,不如把书撕巴撕巴,贴到校园里去。”张欣出了一个主意。

这是什么意思?有人一头雾水。张欣笑道:“我不是说要毁书,学生不是没时间来看吗,我们把大部头的书变成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小资料,放在学生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地方,看的机会自然多了。”

就这样,又一门非学科课程诞生了。学校精心挑选一批印制精美的铜版书:《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景观》、《中国未解之谜》……把书拆散贴在展板上,在校园里布置了一条文化长廊。课间或饭后,学生在长廊里流连,看得津津有味。为了调动阅读兴趣,学校还鼓励教师把文化长廊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张欣心里还有一个“小九九”:“文化长廊定期更新,一季度撕1本书,3年12本。这样算下来,国家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也不用发愁了。”

在张欣眼里,生活中处处都是课程。他启示教师们,要用对待学科课程的一贯态度和方法,去对待教育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慢慢地,教师们在工作中也有了新的尝试。

教数学的王纪乐是一位敦厚、腼腆的青年男教师,他把班级管理当成了课程,还琢磨了一个名称叫“浪漫教育”。

几年前,实验初中招聘教师,王纪乐来到张欣办公室,话不多,扔下两个塑料袋就走了。张欣心说,这年轻人有意思,还给我送礼物。打开一看,是几本班主任日志,写得很用心。就凭这份对工作的认真劲儿,张欣二话没说录用了他。

在学校里,王纪乐碰见张欣仍没话说,但在心里却充满了感激:“过去我不會跟学生沟通,管理不得法,甚至还用体罚。局长送了我一些赏识教育的书,让我懂得,教师的爱里要有理性,要学会表达爱。”

虽然不爱和领导说话,如今的王纪乐和学生却有说不完的话,有很多交流途径:他引导学生欣赏别人,完善自我,每天发现周围人的优点,写在本子上,他随时收上来批阅;他在教室里放了一个笔记本,名曰“通则不痛”,学生们有了解不开的心事,就写在本子上,他会及时给予疏通;班里学生建立了网上QQ群,也不忘邀请他加入……

学生快毕业了,王纪乐依依不舍,怎样陪他们走好最后一程呢?他又蹦出了一个浪漫念头:每天给学生写一封信。从此,每晚做完手头的工作,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跟学生交往的点点滴滴,千言万语如溪水一样在王纪乐笔下流淌……

这样的教育确实很浪漫!显然,全课程教育不仅带来理念和方法上的启示,更重要的是让教师迸发出教育的激情,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从一块校牌到一所名校

6年前,对洛龙区教育局副局长魏明奎来说,他兼任的是只有一块校牌、没有校园的第一实验小学校长头衔。

领到校牌后,紧接着征地、拆迁、筹资……魏明奎带领着一实小一群青年教师,在一块偏远荒芜的土地上开始创业。“学校建成后,我瘦了20多斤,蓬头垢面的。”面对记者,魏明奎谈笑风生。

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2002年8月底,学校要开学了,校园里仍一片狼藉,操场上是过人的蒿草,不时看到兔子和刺猬出没……离开学只有10多天,仅有4名学生自愿报名。

没有学生,怎么开学?魏明奎当机立断,先动员老师的亲戚、朋友的孩子来这儿上学!他告诉老师们:只要家长信任,把孩子送到我们学校,就是给学校一个机会,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培养好。费尽周折,9月1日开学时,一实小终于招到217名学生。

如蹒跚起步的新生婴儿,一切从零开始。师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尽管是寄宿制学校,有两三个月时间,吃饭、饮水都需要师生自己想办法。那年冬天特别冷,自来水管冻了,连厕所便池都冻结了,老师们亲自烧水一个一个地冲开……

冬去春来,到一实小就读的学生渐渐多起来。第二年秋季入学时招到600多名学生,第三年有1100多名,如今已增至1300多学生,27个教学班。为了保障质量,学校不得不控制学生规模。

一所新学校,短短几年就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奥妙何在?张欣局长说,管理者的思想引领是关键。

一实小的老师们说,魏校长没有高谈阔论,更没有指手画脚,而是从不起眼的细节入手,“把学校的边边角角做出文化意味”。

走进一实小,不经意间,处处都有惊喜的发现。学校对校园空间做了“立体开发”:校园里的空地上开发出了地面游戏;老师们自创了“palapala舞”,一下课,孩子们就欢呼雀跃起来;办公室、教室的门上都有一首古诗,图文并茂。学校一共有200多扇门,就有200多首古诗在上面。魏明奎希望,“学生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一种诗的意境”。一实小教室里没有讲台,老师们关注“儿童视角”,尽可能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每个教室里都养花、养草、养金鱼,孩子们知道教室里有一盆金鱼,走路都轻声慢步,更不会在教室里打闹了。学校有编了号的图书筐,27个班,27个筐,一个月流动一回,于是,整个图书馆的书都在班级中间流动着……

“我现在最大的感受是,老师的育人观念在慢慢转变。”魏明奎介绍。中午,孩子们在宿舍休息,老师们利用这一点空闲时间,商量工作安排,探讨教育理念,畅谈工作感悟或交流读书心得……

一实小还有一个“免检班”制度———只要在班级文化、班级管理方面成为表率,就可免于参加学校的常规检查。王俊丽老师带的六(2)班就是“免检班”。王老师说,成为“免检班”的过程,就是自己在校长的办学理念引领下,逐渐成长的过程。

小麻是王老师班上一位新转来的学生。初次见到他时,简直“站没站相,坐没坐相”,老师说什么话,他都一副爱听不听的样子。

一天中午,小麻来找王老师请假,说家里有人找他,可到下午上第一节课时还没有回来。王老师赶快给他母亲打电话。那边只是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没准儿又到网吧去了。”

王老师心急如焚,把周围几家网吧找了个遍,不见小麻的踪影。直到晚上8点多,王老师才在离学校5公里外的一家网吧找到他。当时,王老师患腰椎间盘凸出,疼得厉害。但找到孩子后,所有的担心、疼痛没有了,她对小麻说:“你知不知道,我特别害怕把你弄丢了。”满腹委屈的她说完这一句,忍不住哭了。原本担心被老师批评,甚至挨揍,一看老师哭,孩子也蒙了。

回到学校,师生俩谈了很多,孩子紧闭的心扉开启了。逐渐地,王老师感觉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以前叫他到办公室,他都不拿正眼看我。现在他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心。我发现,你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你是真正关心他,板着脸、教条式的说教不管用。”

有一次上课,小麻的书不小心掉在地上,王老师帮他捡起来。孩子轻声说道:“王老师,谢谢!”“谢”字从这个孩子嘴里说出来,让王老师无比激动……

后来,王老师了解到,小麻的父母成天忙于生意,无暇照顾孩子,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孩子因此形成了一种防御性心理,到学校后总在琢磨怎么对付老师,而正是那次偶发事件感动了他。“教育并不深奥,关键是尊重学生,让他感觉到平等。正如校长经常强调的:先融入孩子,再引领孩子。”现在,小麻已经升入中学,因为篮球打得好,还进了学校篮球队。

说起“免检班”的获得,王老师感触颇深:“班级的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小孩子需要更多鼓励。你鼓励他,他就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同学们没有因为不检查就懈怠,反而更努力了。”

王老师的故事只是一实小教师教育生活的缩影。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不断地感受着教育的神奇,學校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

培养懂教育的管理者

2001年暑假,原任洛龙区马沟小学校长的马留军接到调令,去新创建的洛龙区第三实验小学当校长。

说实话,马留军起初很不情愿:“我在老家的学校干得顺风顺水。那时候,我爱人还在家办了一个养猪厂,一年收入好几万。到这边来,一切都得放弃。”当时的镇教育组长找马留军谈话:“这个学校非你莫属,我不能让一个不懂教育的人去当校长。”一句话说得马留军心里挺热乎:“原来领导对我评价这么高啊,‘士为知己者死,我去!”

“这所学校的前身是白马寺小学,只有一两百学生。”对当时的背景,教育局副局长刘聚最清楚。以前村村都有小学,新区成立后进行合点并校,把100多所小学合并为40所。按规定,白马寺小学也要撤。村民们说,孩子到其他地方上学路太远,不安全。区里就把周围几个村的学校合并,建了这所新学校。

这意味着,马留军是背水一战,一旦生源减少,学校和教师们都将无法生存。

办学第一年,马留军几乎没睡过囫囵觉。“我以前是村小校长,主要抓教学质量,到这里陡然发觉,自己跟不上趟儿了,特别是实施全课程教育以后,这种感觉更迫切。”这时候,马留军想到了读书,他回到原来的学校,搜罗了两大箱图书资料,用摩托车驮过来。从此,他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看累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儿,醒了接着看。一年时间,他记了厚厚三四本读书笔记。

读书开阔了马留军的视野,让他像发明家一样,不断为闪现出的办学新灵感而兴奋。

在三实小,马留军提出要求,教师必须说普通话。很多人都不理解,因为在当地,无论是上课还是课外,人们习惯了洛阳土话,一旦改说普通话,感到说不出的别扭。

之所以这么做,马留军有切身之痛。他去市里观摩优质课教学,发现市里教师普通话都很标准。他带教师去外地学习,人家听着他们的洛阳土话,都一脸茫然。这使马留军感觉到,只有说好普通话,才能走出去和别人交流,更好地融入外面的世界。

但问题是,马留军自己也是一口洛阳土话。为此,他虚心地拜新毕业的师范生为师,一句一句地学,一句一句地纠正。经过狠下工夫,不出两个月,教师们都改过来了。几个月后,在全区优质课大赛上,三实小的教师也说着普通话上场了。小小一项普通话,无形中让学校教育上了新档次。

记者发现,尽管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们在课外用于学习的时间极少,大量的文体活动,把校园生活安排得既活泼又健康。学校规定,学生作业必须当堂完成,教师不守时就是有违师德。

一开始,教师们很抵触,他们埋怨说:“一下课学生全跑光了,抓都抓不住。不开小灶,教学质量怎么上得去?”但是,马留军毫无商量的余地,不管理解与否,必须照做。他这么做,是想迫使大家把关注点转到提高课堂效率、注重教学方法上。“有时候,改革需要通过强力手段去推行。只要是正确的,就该坚持。”马留军说。

管住了课堂,马留军就有了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他开始抓早操、抓大课间、抓课外兴趣小组……一点一滴地完善学校教育,但一开始效果并不理想。“当时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只想办出一些特色,但缺少理念指引,做得很不系统。”马留军反思。

直到有一次,在区教育局举行的校长培训活动中,听到张欣局长关于“活动课程化”的观点,马留军顿时开了窍。回到学校,他认真地设计每一项校园活动,逐一落实为规范、常规、可操作的内容。什么是活动课程化?看过三实小的大课间活动,自然就会明白。

下午第三节课,下课铃一响,只需一分半钟,学生们迅速把桌上的书本、文具收拾整齐,随后是8分钟自由活动时间,可以上厕所或休息。8分钟后,学生们准时到达做操地点,柔和的音乐声响起,开始做眼保健操。随即,音乐变得欢快,学生们人手一根跳绳,在音乐节拍下,分别进行单摇、双摇、双摇交叉、三摇等各种花样跳绳,最后10分钟跳大绳,师生共同参与,操场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声……

这样井然有序的活动,从内容到形式,恰如一节跌宕起伏的课堂教学。当然,就像上课要备课一样,精彩的背后是教师们辛勤的付出。

沿着全课程教育的思路,马留军越做越得心应手。如今,古诗词诵读也成了一项有特色的非学科课程。学生们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篇目由语文教师挑选,班主任负责实施,教导处负责考查。于是,集会前、三餐前、上课前……只要有空闲,三实小校园里就荡漾着琅琅书声。几年下来,学生们脑海中积淀了三四百首古诗词。

教师们渐渐地发现,教育中竟有这么多宝藏期待他们发掘,大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实施了全课程教育,我们痛并快乐着!”

不用说,最痛、最快乐的当属马留军。第一年散学典礼开完,教师们说:“校长,这下好了,咱们的学生数没下降,还增加了100多人呢。”马留军绷了一年的神经顿时放松了,睡得不省人事。

现在,三实小已是周边百姓向往的好学校。回首往昔,马留军一脸自豪:“没想到学校有这么大变化,在这里,我们每天都在加深着对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地超越自己。”

渴望在风中舞蹈的树叶

1999年,张艳芬来到新建的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之前,美术专业毕业的她,已经在另一所学校教了3年语文课,但“一直过着一种非常安逸也无所追求的生活”。

第一年来到这里,张艳芬和张红利老师“搭班”。就在这一年,两位年轻人遇到了专业发展道路上有标志意义的一件事———报名参加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优质课大赛。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整天就是上课、备课、读书,晚上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第一步是要从学校的比赛中走出去,然后再乡里、区里、市里、省里,层层选拔。两个年轻人住在同一个宿舍。无数个夜晚,一个向对方说自己的语文课,另一个则说自己的数学課,常常为一个细节问题争论不休。

当时建校不久,二实小只有15名任课教师,但所有老师都参与进来。每天等寄宿的学生休息后,大家就开始一字一句地帮助她俩,就好像这是自己的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两位年轻人快速成长。

付出就有回报。2000年,张艳芬获得河南省优质课比赛语文课一等奖。次年,张红利也获得这项比赛的数学课一等奖。

走进二实小,你越是了解她,越是对她的发展充满好奇。这是一所地处偏远乡镇的普通小学。记者乘车到这里,一路曲曲折折,坑坑洼洼,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在这所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6岁的年轻学校,短短几年内,先后培养出5位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教师。张艳芬、张红利都名列其中。就是这么一所学校,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每年都来深入调研。虽然学校环境闭塞,但老师们视野开阔。

落后的条件和奇迹般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二实小就像一个谜。

二实小校长张胜辉是全区最年輕的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从他一路上的介绍中、从和青年教师的座谈中,记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二实小能把老师的心留在这里;

———二实小老师读书特别多,他们信奉“读书是一种职业道德”;

———二实小虽然财力有限,但把钱用在刀刃上,舍得花钱送老师们出去学习、培训,接触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000年,张艳芬参加完省里的赛课,一回到学校,张校长就对她提出新要求:“好好积淀自己,争取几年后参加全国的比赛。”2002年,张艳芬刚休完产假,校长又让她负责教学管理。“当时刚生完小孩,非常胖。两个星期不到,衣服全肥得没法儿穿了。”在这样的全情投入中,张艳芬体验着成长的快乐。2006年,张艳芬如愿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后,校长又说:“你是不是在理论方面提高一下?”

每一次,张艳芬都把校长的要求写在个人发展规划中,一步一个台阶地认真落实。

“每一片树叶都渴望在风中舞蹈,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你一次一次努力了,有收获了,就会激发更大的热情,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张艳芬的一番话,正是她和二实小所有老师专业成长之路的写照。

最难得的是,二实小拥有了一个教师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记得参加全国比赛获奖后,张艳芬决定把奖金捐出来,作为学校的教研基金。有人说,这是你自己努力得到的,应该属于你自己。张艳芬真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我只不过是个‘演员,只是把背后集体的智慧展示出来,二实小老师任凭换了谁,都能上好!”

2006年,张艳芬带着几位年轻教师在北师大培训。尽管学习很紧张,可是她们五六个女老师挤住一间屋子,把宾馆的床垫拉下来打地铺。最后,她们把省下的钱买了最新的教育书籍,放进学校图书馆。而校长张胜辉每次外出学习,也总是买回来大包小包的书,作为给老师们最好的礼物。

二实小的校园简朴而整洁,一草一木都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谈起校园建设,张胜辉校长如数家珍,每一项工程、每一组体育器材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学校操场上的彩砖,都是老师们利用周末时间一块一块亲手铺出来的。580平方米的篮球场,也是教学和后勤的80多名员工利用周末时间建成的。“我们买了水泥,租了搅拌机,从早上8点干到次日凌晨3点……”张胜辉眼里闪着光,“校园就像大家的孩子,一点一点地看着长大的,你说,老师们怎么舍得离开?”

有人问,修操场花些钱请人来做不就可以吗?但在张胜辉看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老师们思想的一个历练。

同时,学校脉脉的关怀让大家时时感到温暖,张胜辉主张,教师要成为“完整的人”。学校教师很年轻,每年过生日,学校都要给他们送生日蛋糕,后来改成送购书卡。每逢过父亲节、母亲节,学校还要给教师的父母送鲜花。

虽然校舍简陋,但二实小老师们却对学校充满依恋和热爱,在专业发展上都憋足了劲。他们深知,所谓“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断丰富和超越。这些,或许才是二实小持续、快速发展的真正“谜底”。

培养有教养的现代人

龙城小学是一所新建校,位于新城区中心地带,校门外是宽阔的道路,路旁草木葱绿,周围的居民小区里是一幢幢新式楼房。

然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大多是新城改造前地道的庄稼人。李辉老师记得,2007年8月学校招生报名时,让家长填写表格,不少家长字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不少,有的家长甚至不会写孩子的名字。孩子们呢,正规的学前教育几乎空白,行为习惯很差,打上课铃了也不知道进教室;老师都站在门口了,教室里还吵吵闹闹;好不容易静下来了,连5分钟都维持不了……

这样的人口素质,显然与新城区的发展不相适应。龙城小学常务副校长张万卿向记者介绍:“基于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学校在全课程教育的引领下,提出‘让学生做有教养的人的育人理念。”

龙城小学在课堂内外下足工夫。学校在门口设置了礼仪岗。上学、放学时,值日的孩子们身披绶带,负责检查学生的言行举止。老师还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跟踪调查,看孩子是不是把好习惯带回家。慢慢地,学生和家长的行为都有了积极转变。

在这样的学校里,改变家长显得尤为重要。“2+4+2家校写字”是学校又一项充满创造灵性的做法。每个生字要写8遍,课上写两个,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写,孩子写4个,家长写两个,既让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教育,也无形中提升了家长的素质。

新区居民不多,但道路宽敞,车辆多,交通安全压力比较大。学校对传统的路队进行了改革,融入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背诵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天长日久,学生有意无意地学到了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守规矩的习惯。张校长介绍:“过去学生常常在路上打打闹闹。现在把看似无用的时间也利用起来了,学生整队背诵古诗,常常引得路人驻足观看。”

来到一年级的“手指操”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孩子们一边齐声朗诵童谣,一边认真地比划着:“大公鸡,喔喔啼,每天早晨唤我起。刷刷牙,洗洗脸,伸腿弯腰健身体。谢谢大公鸡,送你一把米。”

“玩中学,学中玩”是全课程教育的一个理念。龙城小学老师们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科知识融入到“手指操”中,寓教于乐。孩子们还把“手指操”带回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既增进了亲子交流,也影响着父母。“孩子天性活泼好动,不能总让他规规矩矩地坐着,要让他的天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和宣泄。”龙城小学副校长郭遇巧说,“手指操把学科、活动和行为习惯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

李辉老师班上的小丁,出生时大脑受到损伤,行动不便。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泪涟涟地对李辉说:“我们不期望孩子考大学,只是希望她学到一点知识,将来能在社会上生存。”

家长的话让李老师心里一阵酸楚,她能理解家长的心境,但她不希望孩子成为班里的“另类”,而是要让孩子也享受到童年的快乐。

李辉发现,孩子的右手打不过来弯,右腿也使不上劲。尽管如此,每次做“手指操”,她都鼓励小丁参加。对健全孩子来说很简单的动作,到小丁这里却很困难,但她总是很认真,参与积极性很高。李老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的自尊:“我不会说这个孩子做得好,那个孩子做得不好。只要她动了,感到高兴,就达到目的了。”

起初,小丁特别爱哭,性格内向,有些不合群。一段时间过后,她逐渐喜欢上了和老师、同学一起做“手指操”。课下,她拉着李辉的衣襟说:“老师,今天我表演给我妈妈看了,妈妈说我做得好。”尽管有些口齿不清,李辉仍能感受到她的快乐。而让李辉高兴的是:“现在,尽管她行动很慢,但无论写字还是练琴,她都积极参与,非常认真。她没有感觉自己和别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

李辉并不奢望孩子能有多大进步,她更希望孩子能有一颗健全的心灵。在课下,李老师常常带着小丁一起跳跳绳。“孩子笑容很灿烂,那是一种很纯真的笑容。”

哲学大师罗素说:“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在于被动地注意死的事实,而应该注重于一种活动,以我们努力所要创造出来的世界为方向。”

洛龙区的教师没有拘泥于传统教育的窠臼,而是着眼于“人”的成长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出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活动载体,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成长,也从中寄寓着教育者对未来的理想。

在曾经孕育灿烂文明的河洛之滨,一直流传着古老的神话:每年春末,鲤鱼逆流而上,奋力跃过龙门,浴火化身为龙。

这痛苦而艰难的变化过程,不正像今天的洛龙教育?面对当初贫瘠而困窘的教育现状,人们没有自卑,而是胸怀理想,以极大的创造热情,不断地实现着超越。

以全课程教育为契机,洛龙教育快速腾飞,已跃居全市教育的中上游。尽管,在通往教育现代化的路上,洛龙人仅仅迈出第一步,但洛龙教育焕发出的清新的生命活力,却令人欣喜。

就在2007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到洛龙区实地考察后,高度评价说:“洛阳新区的教育是充满希望的。”

或许可以说,全课程教育既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发展的新希望,也带来了基础教育新的希望和启示!

猜你喜欢

张欣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城》
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转化思想的应用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随笔四则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