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2008-04-24胡卫平

人民教育 2008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性创新能力思维

创新能力可否培养

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多年来,他致力于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呼吁将学科教学渗透和创造性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探索,显示出一名学者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感,更体现出了知识分子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感,是为“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

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营造创新性环境,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是基础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营造创新性环境

营造创新性的环境是基础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影响儿童青少年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创新性环境的营造也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创新性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费投入、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公共资源等方面。在现阶段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儿童能上得起学,另一方面,要确保教育公用经费,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

各级政府要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除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学校领导的配备、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国家教育方针执行情况的监管外,学校内部的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教职员工的选聘、课程教材的选择、校本课程的开设等,应由学校自行决定,政府不应干涉。

2001年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要求学校必须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开始的几年中,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尽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内容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对使用新旧课程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能力、语文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课程改革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国家应要求学校必须开设足够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规定学生学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并允许学校自主选择,特别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加大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课程的开发力度。

社会舆论要宣传和支持学校的改革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政府和社会要努力提供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校外资源,建设并向学生开放各级各类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儿童青少年教育基地等文化设施,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创新性的家庭环境。

家庭因素是影响创新人才成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鲍姆琳德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

权威型家长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但这种权威来自他們与孩子的经常交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这种家长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善于了解孩子的需要,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孩子达到目标。

专制型家长要求孩子绝对听从自己的意见,为孩子设计将来的发展方向,他们与孩子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放任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意愿放在首位,很少与孩子沟通。在这三种教育方式中,权威型的家长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其他两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营造创新性的学校环境。

创新性的学校环境主要包括人文环境、物质环境、班级环境和课堂环境。创新性的人文环境指学校所有的成员,特别是校长和教师的思想意识、舆论导向、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教风学风、精神风貌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等,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坚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坚信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类型上的差异;学校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能够为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创新性的物质环境指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等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性的班级环境指班级具有和谐的教育情境、优良的班风学风、有效的激励机制、浓郁的文化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风貌等。创新性的课堂环境指教师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构建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学生主体”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创新型教师,在创新性的学校环境中,依据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学生的过程。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创新力,民主型的教师有助于学生创新力的发展,青少年的创新力与他们对学校环境的理解中度相关,有一定的人文和哲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才能、在课堂上实施特殊的创新方法和技能的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技能的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

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

我们认为,创新型教师必须具有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个性特征等。作为创新型教师,其教育观念应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转变传统教育中阻碍学生创新力发展的观念;其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第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第五,重视实践活动。在知识结构方面,创新型教师应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良好的条件性知识(即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在个性特征方面,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善于观察、意志坚强、智力较高等特点。

具体说来,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应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正确的素质观。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实质,从而推行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充分认识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正确的学生观。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别差异,鼓励主动参与,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正确的教学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四,正確的评价观。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客观、动态。“全面”是指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客观”与“动态”是指要强化形成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要强调纵向评估,淡化横向评估,把质量评估作为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

在操作上,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霍曼(R.Hallman)总结出创新性教学方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即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第二,放弃权威态度,倡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第三,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拓视野,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灵活应用;第四,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新力训练;第五,推迟判断,即教师不立即对学生的创新成果予以判断,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创造;第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而不是墨守成规;第七,鼓励学生独立评价,即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的想法;第八,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第九,重视提问;第十,尽可能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概念、观点以及材料、工具等;第十一,注重对学生挫折忍受力的培养;第十二,注重整体结构,即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或恰当的)某种产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品质或能力。基础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途径有学科渗透和课外活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创新能力培养规划。

与知识教学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制定规划,以便提高培养效果和效率。儿童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在知识的学习和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培养也必须贯穿在这些过程中,而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多个方面。某一学科知识或活动,可以培养创新能力的不同方面;反过来,创新能力的某一方面,又可以由不同的知识或活动来培养。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参照如下程序制定创新能力的培养规划:第一,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学科教学需要培养的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第二,根据各部分知识或活动的特点,确定它们所能培养的创新能力方面和指标;第三,确定创新能力各方面的主要培养部分和迁移部分;第四,根据各部分知识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任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时间;第五,对初步制订的方案进行调整,制订详细的能力培养方案。

二、奠定创新能力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知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知识的教学。在研究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创新思维的“互补”结构模型,即认为创新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特别是灵感)的辩证运动,创新过程的关键时期即灵感诱发期,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概念和表象结合而成的、以具有整体功能的“知识组块”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是指人脑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表象和经验知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的实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因此,进行创新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具有直觉思维所必需的“知识组块”,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如何给学生提供这一“知识组块”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同时,创新能力是在其他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要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教给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创新思维品质。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学科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主渠道。首先,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富有弹性”的知识网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结合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学科中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并训练创新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第三,在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多方向、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对与错的绝对权威,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和问题。

四、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由于学科教学是以知识为主线,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林崇德的思维理论,建构了由思维内容、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构成的思维能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开发了“学思维”活动课程。从方法维度来讲,主要包括观察(顺序观察、分步观察、对比观察等)、抽象思维(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等)、形象思维(表象变换、想象、联想、图形思维等)、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逆向思维等)、综合活动(问题提出、规律建立、探究活动、产品设计)等方法;从内容维度来讲,主要涉及数学、语文、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从品质维度来讲,主要有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活动的设计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先从日常问题开始,再到各个学科领域;先从具体形象问题开始,再到抽象问题;先从简单问题开始,再到复杂问题。

该课程共设计了144个活动,每个活动包括活动导入、活动过程、活动小结和活动拓展四个部分。活动过程中,要求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注重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重视对思维方法的反思与迁移。从2003年到2008年,100多所学校的20多万学生参加了该课程的学习,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学业成绩、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我效能等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明显的改善。

塑造创新人格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与创新行为相关的人格特点是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美国学者斯滕博格对不同心理学家关于创新的人格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主要有19个方面:第一,情愿面对反对意见,甘愿理智冒险;第二,堅持不懈,不屈不挠;第三,具有好奇心,爱追根究底;第四,能接受新的经验,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第五,严格要求自己,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第六,具有强烈的内部动机;第七,能集中精力完成任务;第八,拒绝别人强加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精神自由;第九,具有高度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较少从众心理;第十,乐观面对挑战;第十一,能够影响周围的人;第十二,忍耐模糊;第十三,兴趣广泛;第十四,善于产生奇特的想法;第十五,不因循守旧;第十六,情感体验深刻;第十七,寻找有趣的情形;第十八,情绪乐观;第十九,在自我批评和自信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冲突。

不同领域的创新人才,有不同的人格特征。有专家研究表明,科学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内部驱动的动机、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强基础智力。而与科学创新人才相比,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现在独立、积极的自我状态和有效心理功能等方面,其中独立的倾向性最强,满足的倾向性最弱。因此,在基础教育中,要在培养一般的创新人格的基础上,结合科学、艺术、语文、数学等学科,按照不同领域创新人才的特点,进行分类培养。

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是基础教育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在民主、平等、和谐、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儿童青少年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突破常规,从而形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经常得到肯定、赞扬、鼓励、欣赏,儿童青少年才能树立自信和自尊,形成自主、独立的人格特点,产生克服困难的意志。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环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①陈会昌《德育忧思》,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第168页。

②Taylor,I.A.(1976).Psychologicalsourcesofcre-ativity.TheJournalofCreativityBehavior,10,193-202,218.

③Barron,F.(1969).Creativepersonandcreativeprocess.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

④Mackinnon,D.(1970).Thepersonalitycorrelatesofcreative:AstudyofAmericanarchitects.InP.E.Vernon(Ed.),Creativity.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PenguinBooks

⑤Tardif,T.Z.&Sternberg,R.J.(1988)Whatdoweknowaboutcreativity?InR.J.Steernberg(Ed.),Thenatureofcreativity(pp.429-440).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⑥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29页~第34页。

猜你喜欢

创新性创新能力思维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