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感”从何而来

2008-02-09万仁芳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3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伤感汪曾祺

万仁芳 兰 婷

【摘 要】胡同的衰败是一种文化的失落。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一文中,寓伤感于调侃之中,体现了文化人的复杂情感。

【关健词】胡同;传统文化;西方文化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汪曾祺先生在调侃了一番胡同文化之后,却作出这样的结语。汪先生的“伤感”从何而来?

胡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胡同的衰败意味一种文化的失落。这种文化,是一种安土重迁的文化,是一种易于满足、逆来顺受的文化。这种文化曾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生活之道。“月是故乡圆”,“水是家乡甜”,“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的草窝”——安土重迁的文化土壤,孕育着浓浓的乡情之花。“知足常乐”,“张公百忍”,不仅是生活之道,而且是制胜之诀。但是,它却随着胡同的消失而失落。悲夫!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胡同是“西风残照,衰草离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更是花果飘零,残阳如血。现在人们开口闭口都是“现代化”、“全球化”。其实,所谓“现代化”和“全球化”,不过是西方化、美国化的代名词而已。让人们都像美国人那样去生活、去思考、去判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心灵殖民和文化霸权。还有一个更现代的词语叫“地球村”,现代文明把地球浓缩为一个村庄,这大概是它的字面意思吧。而它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呢?所谓“地球村”,就是说地球是一个超级“超市”,一个巨大的卖场。商业主宰一切,一切皆商品,包括智慧、知识、青春、器官。人的一切亮点都在金钱里闪光。

“东方不亮西方亮”,一句民谚成了谶语,不幸被验证了。言必称美国,正如古人言必称孔子。明朝的李贽因一句“勿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遭到劳役之灾,现在如果有人非议一下美国也会被人白眼。不仅如此,更有甚者,会讲几句英语就会令人肃然起敬,而不会说英语的人也就自形惭秽的现象已成为流俗。因此,有关方面统计,不久的将来全球将会有6000多种语言消失。那时,全世界的人,无论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棕色人种都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那真是何等的壮观!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世界大同宏伟目标,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实现了。

6000多种语言尚且淹失于英语之潮,那青砖碧瓦的胡同被西洋式的小区所取代,也就势所必然了。“住西洋房子,娶日本老婆,吃中国菜”被称为现代的“三乐”。小区比胡同豪华气派,网络文化比胡同文化便利快捷。人们在陶醉于现代文明胜利的时候,是否还记得威尔·杜兰的一段话:“我们以空前的速度在地球上奔跑,但我们不知道,也没有想到,我们将往何处去?我们是否可以为我们受折磨的灵魂找到幸福?”威氏的问题不好回答,但是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像胡同、像吊脚楼蒙古包、像岳阳楼滕王阁这样的人文景观不被弃毁而硕果仅存就是万幸,再也不奢望还会有这样的景观问世了。

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失落,象征着一种民族风格和文化心灵的沦亡。福兮祸兮,莫衷一是。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上,多一份忧虑,多一份伤感,比盲目的乐观似乎更有价值。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伤感汪曾祺
风从海上来
告别季
自然的言者——罗宾逊?杰弗斯的非人类主义哲学观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咏与叹
独自一个人赏月
爱逃课的汪曾祺
为什么我们喜欢伤感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