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采众长 鉴别取舍

2008-02-09汪政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3期
关键词:教参鉴别教材

汪政全

【摘 要】教师备课授课应以钻研、吃透教材为主,酌情参阅教参资料,不能以啃教参代替研读教材。使用各种教案学案等教参资料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慎重取舍,因材施教,要仔细鉴别正误,去伪存真。教师使用教材教参,意在博采众长,探索进取,从而自成风格,不能为其所囿而毫无建树。

【关键词】教材;教参;鉴别;取舍

笔者工作20余年来使用过若干套初高中教材,购买了不少教参书,多年工作实践证明,教材和教参资料使我获益匪浅,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曾碰到过不少棘手的问题。这里谨谈谈我对使用教材、教参资料的点滴感受。

一、慎重取舍,因材施教

教参毕竟是教参,它只能作为教学参考而不应是教学依承的唯一标准和尺度。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师生教学用书,它凝聚着编写者的心血和智慧,承担着师生赖此为范本教与学的重任。教师备课授课应以教材为蓝本,了解其知识构建、体例编排、内容序列,潜心钻研、吃透教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走进作者,走进课文,对每篇课文、每个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做好宏观、微观调控,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和训练系列,在此基础上适当参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以吸收营养,增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大语文观。切忌不可丢开教材,一头扎进教参,用钻研教参来代替读懂教材,更不能毫无主见,对教参不加取舍,细大不捐地全部收受,面面俱到最终是面面不到。

二、鉴别正误,去伪存真

首先是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疏忽错误。例如初中课文《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一句,从语法角度讲,“停顿”是不能和趋向动词“起来”搭配的,该句应改“起来”为“下来”才合符事理。又如人教社高中第三册课文《长亭送别》“马儿迍迍的行”中的“迍”,2005年的教材注音为“tún”,2007年教材却又注为“zhūn”,如此前后矛盾。类似例子,在教材中绝非仅见。

再来看看教参资料。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为教师备课节省了大量查找资料的时间,对推进素质教育功不可没,但其中的瑕疵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高中语文第四册《滕王阁序》的写作缘由、背景,人教社教师用书袭用传统的《唐摭言》中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字,虽脍炙人口,但却不符合史实。据有关专家考证是:上元二年九月,王勃途次洪州,恰逢都督阎公拟送宇文新州南下,于重阳节设宴滕王阁,阎公特邀故交后辈王勃代拟“临别赠言”,王勃不负所托欣然命笔。所谓孟学士“宿构”文稿等,皆小说家言耳。专家认为,像《滕王阁序》那样讲究词藻、对仗、声律、用事的“体备法严”的四六体骈文,才如王勃,也并非倚马可待一蹴而就,必是阎公先行邀作,王勃反复推敲,方有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传世美文。

此外,对于一些疑难点,教材教参注释不一致,或者二者注释避难就易,所注人人皆懂,不懂的又不作注;又如较难的课后思考题的解答,教参注明见“鉴赏说明”,而“鉴赏说明”里边却根本归纳不出所需答案等等。

以上事例虽系个别,但并非绝无仅有,它警示每个语文教师,使用教材和教参资料时,万万不能毫无见地地人云亦云,以讹传讹,教师必须不断探索进取,广闻博览;只有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教学中才能明辨是非,去伪存真,避免信口雌黄,准确传授知识。

猜你喜欢

教参鉴别教材
教材精读
利用溶解性表,提高学生在酸、碱、盐等物质鉴别中的能力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显微技术在牛黄清心丸(局方)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