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体验式学习策略指导摭谈

2008-02-09吴蔚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3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

吴蔚萍 黄 丽

【摘 要】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理念,其有效策略有二:主体自我对象化;学习的“内感化”。

【关键词】语文学习;体验式策略;对象化;内感化

当前语文教学处于“少慢差费”的困境,可以说,相当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体验的交流。语文是一种学习主体生命形态的言语素养,要快速有效地生成和提升这种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语文体验式学习。在语文体验式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并帮助学生对不良心理进行及时调适,这既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思想的要求,更是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对这一现实问题格外关注,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语文体验式学习的有效策略有二:

一、“主体自我对象化”

在文学欣赏理论中,有一个“自我对象化”的理论,指的是欣赏者在阅读作品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我等同于作品中的一个甚至几个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欣赏者在内心与人物一起经历、体验所有的事件和活动,与人物一同喜、一同怒、一同哀、一同愁。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只对作品内容“自我对象化”,也可对自然和社会中一切学习对象都进行“自我对象化”。实际上,这是学习主体心理上的“角色认同”和“情感迁移”,即在体验中,“物”与“我”或“角色”与“我”的心理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物我同一”或“主人公是我,我即是主人公”的境界。这种把自我仿佛移入到对象中,与对象融为一体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这一学习主体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大缩短,甚至接近于“零距离”,既直接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进行体验,又间接地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和知识。

“主体自我对象化”不论是角色认同,还是移情、物化,都是语文体验式学习施教的重要策略,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和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等方面,均具有独特而突出的优势。语文课本有很多叙事性的和富有情意性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对这些情意性、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对象化”,实际上也就是“角色认同”和“移情”,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移入作品内容之中。

有人物形象的,就让自我,即学习主体,进行“对象化”(对象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作者),在虚拟中扮演该人物,去经历、去体验;是景物的,就“移情”,即把个人情感移入景物之中,去感动、去陶醉、去领悟。比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时,就宜于运用“角色认同”,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也认同了对父亲的感情。要完成这种体验和认同,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认同为文中的“我”,实现学习主体的“我”向课文中的“我”的“对象化”之后,课文中抒发的对父亲的深厚而真挚的感情,就容易转化为学生个人对自己父亲的感情。这样,学习的效果就不只是认识了人性和情感,而且由于情感的震撼和价值与态度的认同,更有利于人性和情感的产生和丰富,也就更有利于学生自身人性素养的生成,特别是在人的社会化成长方面,比单纯的理性认知更有优势,更利于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父亲的感情和孝心。

再比如教学朱自清的另一作品《荷塘月色》,就宜用“移情”。先让学生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激发起对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和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体会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彼时彼境的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然后再让学生把这种情绪移入作品,于阅读过程中“带情历境”,这才能真正体会出该文“素淡朦胧的景与淡淡喜悦、淡淡哀愁之情相交融”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否则,光用讲解课文的语言和意境是如何之美,也只会在学生的记忆里增加若干语文知识和信息而已,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意境的美感,以及该文的艺术魅力,更得不到艺术的熏陶和阅读欣赏的快感。

这两种方法,同属于学习的“主体自我对象化”,均是语文体验式学习的重要策略。

二、学习的“内感化”

要实现语文学习的“言语化”,生成言语素养,相应的教学策略,是实现语文言语学习的“内感化”。

我们提出“内感化”概念,其中“内”是强调“内在心理活动倾向”;而“感”取的是感性、感情、感受、感动、感悟的综合内涵,意指学习对象和内容要形象可感。也就是说,学习主体要将情感渗透到学习对象和内容中,学习过程要强调内心的感知和领悟。实际上“内感化”也就是“体验化”。“内感”的对象,可以是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习过程。

对学习内容的“内感”,以诗歌教学为例。诗以抒情和言志为生命,诗的学习,重在于对“情”的感染和对“志”的领悟,而不重在于记住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歌属于什么流派,诗歌有什么风格,甚至背诵诗歌也不是最重要的。例如教学杜甫的《登高》,尽管要讲解七言律诗的格式特点和沉郁的现实主义风格,但这些并非教学的重点,其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凄哀的猿啸”、“无边的落木”等意象,感受萧瑟和苍凉的景象与诗人心中“悲秋多病”、“艰难潦倒”的悲凉情绪的融合,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诗人对生活遭遇的伤感和无奈,同时领悟生活的艰辛,了解封建时代战乱社会的沉重现实。对本诗的语言艺术的教学,也应侧重在让学生体会诗的言语如何恰当表达“情”和“志”的艺术感染力,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用“无边”展示景物的气势,用“落木”渲染了愁情,用“萧萧”强化了凄凉情调。教学时,教师应运用言语,诱导学生透过诗句去体验诗的内涵和“情志”,而不应只是讲解诗的语言知识。

学习的“内感化”的另一方面,是对学习行为和过程的“内感”。学习作为“有意”的一种行为和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意识投入程度和方式,都会影响学习行为的速度和效果及顺利与否,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也会影响他的学习行为,而能否及时正确地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则也会影响学习的速度和效果。因此,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和过程进行体验,进行“内感”,并及时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使之适应学习的需要,以便产生最佳的学习效率,而不应一味地盲目“勤奋”。以阅读的教学为例。为实现学生对阅读过程的“内感”,笔者结合阅读过程的基本特点,总结出“研读四层次”,让学生对照和反省自己的阅读过程:第一层次是“速读”——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在第一遍的速读中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内容梗概和主要观点;第二层次是“细读”——进一步消除文章的文字障碍,感受文章的语体特点,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要素(如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三要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等等);第三层次是“深读”——深入到字词句的深刻涵义、文章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文章的重点难点;第四层次是“精读”——对文章精华部分的强化学习和巩固,以熟读、朗诵、背诵等形式复读精华部分,评析或讨论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在“研读四层次”中,以读带思,以思促读,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而且随着这四层次的深入和熟练,还可以将之浓缩为三层、二层,最高目标是一步到位,阅读一遍就能达到四层次的阅读深度和效果。这四个层次,供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对照和反省,了解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特点,同时检查和调适自己的阅读过程,以便于提高阅读的学习质量和阅读能力。这种对照和反省,就是体验式学习对学习过程的“内感化”。

语文学习的“内感化”,实际上是与语文素养的“内化生成”相适应的,因为“内感”是“内化”的前提,“内化”又是素养生成的前提。以前,我们教学实际上重“教”不重“学”,教师只关心自己的讲解是否透彻、是否生动、是否全面,不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体验、反省和调适,致使学生不懂自我学习,不擅长融会贯通,也不善创造革新。现在,尽管也有相当一些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并热心于传授各种学习方法给学生,但因为不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内感”、体验,及时进行学习行为的调适,所传授的学习方法便很难化为学生适用和能用的方法,最终达不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语文体验式学习”研究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倡导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和教学理念,它从崭新的视域把语文视为一种学习者生命形态的素养,并把语文素养的生成和提升作为语文学习和语文教学的中心和目标,这是对语文的一个新认识。笔者以为,这样的语文观,是“以人为本”的语文观,顺应了当前语文课改的新背景。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
让兴趣成为语文学习的魔力棒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