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冶铁巨头卓氏家族

2007-12-27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12期
关键词:卓文君王孙巴蜀

刘 丰

卓氏家族虽为巨富,但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现只有两人,即卓王孙和卓文君。卓文君是卓王孙的女儿,卓王孙以富成名,但名头远不如其女卓文君响亮。卓文君因极高的文学才华,不入俗流的个人品质,更因有一段与大才子司马相如的浪漫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传颂—

我国西汉前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经济贸易也很发达,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这时期的蜀郡临邛,即现在的四川省邛崃市,出现了一个以冶铁起家终成巨富的大家族——卓氏家族。在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史上,他们的事迹颇具研究价值。而其创业和经营手段,对现代生产型企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置业有道的冶铁世家

因中国人的传统是读书取士第一,以德操为立身之本,经商者追求利润的行为多为人所不屑,故商业常被看做是不入流的行业。因而卓氏家族虽为巨富,但其中有姓名可考的现只有两人,即卓王孙和卓文君。卓文君是卓王孙的女儿,卓王孙以富成名,但名头远不如其女卓文君响亮。卓文君因极高的文学才华,不入俗流的个人品质,更因有一段与大才子司马相如的浪漫爱情故事,至今让人传颂。这多少也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文轻商的传统。

卓氏家族经营冶铁有方,业绩昭著,令人瞩目。就其所拥有的财富而言,卓氏在蜀地可谓首屈一指,家中奴仆千人有余。晋代左思在《蜀都赋》一文中也写道:“若夫王孙(卓王孙)之属,郄公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说其出外打猎娱乐之时,驾百余车辆,围观者上万,赛过有“食客三千人”的齐国大贵族孟尝君田文。司马迁更说其是“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汉家食物,以为称首”。

卓氏家族中的卓王孙虽有其名,但其生卒年不详,大概与汉武帝(公元前157 ~前87 年)相差无几。卓王孙的祖先原为赵国邯郸( 今河北邯郸) 人,世代经营冶铁业,家境很富有。公元前228 年,秦国灭掉了赵国,为了巩固对赵国的统治,防止其国人的复辟反抗,秦始皇下令迁徒赵国贵族、富豪和工匠到咸阳附近和巴蜀一带,并置于中央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以冶铁致富的赵国大户卓氏当然也不能幸免,他随着许多赵国人被强行迁徙到边陲之地的巴蜀临邛地区。临邛虽然地处巴蜀边陲,但这里物产丰富,市场繁荣。为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秦在灭巴蜀之后,即在公元前211 年,在蜀地成都( 今成都市南)、郫县( 今郫县郫简镇) 和临邛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城池。《华阳国志· 蜀志》载:“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临邛与成都、郫县三城池的建立,极大促进了巴蜀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史记· 货殖列传》中记载:卓氏迁徙到临邛之后,看到这里山有铁矿,人民勤劳,城市商业繁荣,不禁大喜过望。他随即挂起冶铁的招牌,利用临邛丰富的资源条件,建起炼铁的厂房大干起来。至卓王孙时,其家业已十分兴盛。卓王孙更加大投资,兴建了更多的冶炼厂,并“倾滇蜀之民”开山取铁矿,冶炼的铁器产品质量上乘,品种也多,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卓氏家族也因之建立起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型冶铁工厂,并赚取了不小的财富。

眼光独到的经商手段

司马迁说:劳动和节俭是致富的正确方法。但要想得到巨额财富,还必须能用奇巧制胜。他还说:致富并不只靠一种行业,财货并没有固定的主人,有才能者能从四方聚敛财富。卓氏家族无疑就有这样的能力,靠着先进的冶铁技术和高超的经营管理办法,他们迅速成为巴蜀地区的冶铁业巨头。

巧得资源

卓氏家族的祖先从赵国被秦始皇下令迁往异地时,本有机会不去巴蜀这偏远之地的,因为很多其他稍有钱财的赵国人都争相贿赂秦国负责迁徙的官吏,要求迁到经济较为发达且与赵国较近的葭萌一带。但卓氏目光远大,他说:“葭萌这个地方城市狭小,土地瘠薄,我听说汶山( 四川岷山) 之下有肥沃的原野,长有如蹲鸱这大鸟一样的大芋头,到了灾年仍不会闹饥荒,并且那里的人们也很会做生意,实在是天下少有的适合经商的地方。”便请求迁往四川地区,秦国官员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于是赵国的富豪之中只有卓氏夫妇推车步行到了临邛地区。

临邛地区在当时以产铁矿著名,据《华阳国志· 蜀志》和唐《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中载:临邛“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之,成流支铁”。是说在临邛有大如蒜状卵石般的铁矿石,用火加高温熔化,铁水像小溪支流状从炉子里流出成型为铸铁。说明其铁矿资源是很丰富的。

燃料在冶金生产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代冶铁之燃料采用的是木炭。西汉时期的临邛,山区人烟稀少,森林茂盛,漫山遍野都是好木材,正是冶铁燃料的丰富来源。

另外,冶铁还需用大量的石灰石熔剂,而该地就有丰富的卵型石灰石的大面积河滩。山区也分布有大量的砾石( 俗称子母石),这正是石灰石熔剂的取之不尽的来源。

至于黏土耐火材料,邛崃的白合、君平、南河等乡也有大量分布。其高质量的耐火黏土材料,至今仍是成都、江油等地冶炼业的丰富原料基地。

这里的自然资源如此丰富,但尚未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这无疑为卓氏在临邛开创冶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发展基础。到该地后,卓氏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条件,就地取材,大规模开采铁矿,熔铸生铁,制造铁器,产业迅速得以兴盛。这也很好印证了卓氏当初独特的眼光。

投资的大手笔

扩大投资规模也是卓氏迅速成为巨富的原因。发现在这里冶铁有大钱可赚后,他迅速增加了投入,扩大了生产规模,雇佣了上千名生产工人,日夜不停地赶工生产,产品销售市场后,财源也滚滚而来。

在现在的邛崃市,仍留存有当时的四处冶铁遗址:一处在邛崃市临邛镇天庆街铁花村,又名“铁屎坝”的地方。其余三处即“古石山”、“铜官山”、“孤石山”,就在今天蜿蜒于邛崃境内的南河、宝林、新安、战斗等乡的五绵山一带,至今这里还能随手拣到炼铁遗留下来的铁渣块。四处冶铁遗址每块的面积都有几十亩大,其中以铁花村遗址最为典型,且更具代表性。其面积有500平方米之大,不但铁渣遍地可见,1984年和1986 年时,有建筑队在这里开挖地基时,发现离地面40 厘米深处竟有约30 厘米厚的铁渣层。从现已发现的四处冶铁遗址来看,其分布广,范围大,遗物多,足以证明当时的冶炼工场规模是很庞大的,由此亦可见卓氏投资的大手笔。

善于用人之道

汉朝初年,政府对商业经济活动采取了“开关梁,驰山泽之禁”的自由放任政策,这极大地激发了当时的工商业发展。但由于封建社会中极大的贫富差距,也有很多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人家。《盐铁论》记载:殷实之家“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去多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这里的“放流人民”即在土地兼并之下失业的农民,许多富家大族就是靠招收这些无业游民经营盐铁等产业致富的。

卓氏家族就很擅长此道,他们以廉价食物招募大量贫民,付以相应的工钱,竟“倾巴蜀之民”为其做工,不但很好地降低了劳务成本,也为国家解决了许多社会下层人士的就业问题,保持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技术的新用法

在铁矿冶炼和工具铸造技术上,卓氏不但有自己冶铁世家的专有技术,也能很好地利用从中原地区得来的先进技术,更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比如,其当时就采用了先进的鼓风技术,《史记》中载其是“铁山鼓铸”,其中的“鼓”字,就是指升温铸铁之鼓风。这也说明卓氏在冶炼生产中,已经使用了更新更好的鼓风设备。另据清嘉庆《邛州志》卷四中载:“汉书有鞴法,此法惟蜀中铁冶用之,火略似盐井取水筒。”“鞴”,即鼓风吹火器。说明此法是汉代由四川地区发明并留传开来的。

由采用人力畜力推动皮囊鼓风,发展到用水力推动皮囊的鼓风装置,是冶炼业的一大进步,此举大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提高了工效,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技术。直到解放初,我国还有不少的地方仍采用水力鼓风。这也说明了西汉临邛冶炼生产技术之先进。

邛崃现存的卓氏四处冶铁遗址都是位于河边渠畔的,此地形是利用水力推动鼓风设备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说明卓氏的冶炼厂已普遍采用了这种设备和技术。

寻求大市场

西汉思想家、理财家桑弘羊在《盐铁论》中说:燕地的涿邑、赵地的邯郸、魏地的温轵、韩地的荥阳、齐地的临淄、楚地的宛丘,以及郑地的阳翟等,都是富甲海内的大城市。这里人们的致富原因显然不是靠务农,而是因为这些地方都处在交通枢纽位置上,贸易便利,市场很大,故商业发达,社会繁荣。

卓氏之所以来蜀地治产业,除看中了资源的便利外,也看到了这里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原一带冶铁业众多,而巴蜀之地相对落后,当地原来的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先进的铁制工具在这里肯定将十分畅销。果不其然,其产品不但成功占领巴蜀地区市场,而且远销云南、贵州一带,甚至东南亚也有其产品出售,其特色产品如“蜀刀”等更是天下驰名。

猜你喜欢

卓文君王孙巴蜀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巴蜀文化翰墨第七届诗书画印艺术展作品
都是自负惹的祸
古诗文中“王孙”一词的含义
向卓文君学习幸福秘诀
卓文君的感人数字诗
白头凰豢爱牧情
一封特殊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