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产品”也能做“大餐”

2007-12-07王鲁峰

新闻爱好者 2007年24期
关键词:财经新闻副产品大餐

王鲁峰

财经新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观察新闻”,记者如果有心把平时采访的“边角料”积攒起来,并用相关理念将庞杂的材料串起来,“副产品”也能做“大餐”。

今年5月份发表在《大河报》上的《传承历史文脉,郑州要一直醒着》这篇稿子,就是一次采访的“副产品”,但经“小火慢炖”,终于“煲”成了“大餐”——体量8000多字、共发了两个整版的大稿子。

今年上半年,《大河报》作为河南唯一特邀媒体随中宣部上海世博会采访团在上海就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访。在随团采访的过程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上海在精心呵护城市“老故事”方面的努力——

上海世博会选址在黄浦江两岸的老工业集聚区内,届时改建建筑将占园区建筑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连很多够不上文物保护资格的老建筑,也幸运逃脱了被无情拆掉的命运,通过改建获得了新生,城市的历史文脉在这里被精心接续。这是世博会150多年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而中国通过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要给世界城市发展历史留下“传承历史文脉”的标志性样本。返回郑州后,一边写上海世博会筹备情况的3篇稿子,一邊琢磨着是否能结合郑州再做做文章。

最初的写稿方向是写郑州的“工业符号”,想从经济的角度着手。把郑州的“工业符号”梳理了一遍,觉得应该着眼在郑州的“纺织城”、“火车拉来的城市”等方面。在实地踏访过程中,决定写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脉保护问题——在中国的城市普遍是个“大工地”的今天,这其实不只是个文化命题,更是一个经济命题。为了弄清楚郑州为什么没有多少“有故事”的建筑传承下来这一问题,我和一起做这篇稿子的同事特意去了一趟黄河博物馆,看完历年黄河灾患的介绍后,心里很难受——郑州曾是一片灾难深重的热土,兵祸水灾不断,哪儿能留下什么有价值的建筑啊。

对10多位河南商界、学界人士的深入采访后,我们又约见了俄罗斯建筑学博士、郑州市规划局局长助理周平。这位优雅细腻的女官员一句“谁把历史拆完,谁就是历史罪人”,感动了记者,最终也感动了读者。

一条古街道的消失、一幢老房子的抹去、一棵老树的砍伐、一个工业符号的湮灭、一处古遗址的毁坏,都会让一座城市的人文底蕴迅速“失血”。我们可以在几个月内建起一片“水泥丛林”,但无法让一个城市在三五年内“尊贵”起来。

追寻至此,媒体承担的责任也许可以暂告一个段落了,它通过大众传播平台传达了这样一个声音:传承历史文脉,郑州要一直醒着!

把“副产品”做成“大餐”这样的例子,在我今年的采写实践中还有两例。一个例子是《叩问河南“符号经济”》报道,这也是两个整版的深度报道。

其实这原本也只是一个文化新闻,从去年河南公布“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公示开始,我就寻思着要深挖其背后的新闻。历时5个月的断续采访,终于在今年上半年“攒”出了这个大稿子。

“符号经济”又称非物质经济,它在当今中国经济领域算是一个比较前沿的课题。国内最早研究“符号经济”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叶舒宪教授接受了记者采访,并在报道刊发后专门给记者发来电子邮件,盛赞《大河报》在报道这个话题方面“走在了前面”。

另外一个例子是《城市·路·商业》共计5个整版的系列报道,写了郑州的花园路、紫荆山路、未来路和郑汴路。

这是郑州1000多条道路中,目前资本最为青睐的几条道路。城市是母体,路是血管,商业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我们想追问的是——资本在这些道路上狂欢的同时,它的责任在哪里彰显?

加拿大女规划师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一段话可以警醒相关方面——如果缺少审视城市生活、审视城市人群的眼睛,再专业的规划师,也无法抵达城市的灵魂。

这3篇报道刊发后,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也许,是蕴藏其中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打动了读者吧。

这3篇稿子的采写让我更坚信了一个道理——财经新闻本质上是观察新闻。其实,所有的新闻门类都需要用心观察才能挖掘出其精神内涵,财经新闻更甚。它需要记者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在生活中时刻做个有心人,耐得住寂寞去一日日积累。除了即时性的消息报道外,财经记者必须要不断去打磨自己的“观察”能力,才能“跳出财经新闻写财经新闻”,才能写出让人印象深刻如橄榄般有嚼头的新闻。

(作者单位:大河报社)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财经新闻副产品大餐
Fun on Christmas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梅西耶天体
——彗星猎手的副产品
“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
浅析大数据时代下财经新闻报道的改进路径
杨柳青年画的“副产品”——春宫图
拿命赌来婚宴大餐
军营里的“大餐”
关于党报财经新闻的艺术性探微
“新常态”下财经新闻报道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