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因素与霍桑的创作

2007-12-07张晓辉

新闻爱好者 2007年24期
关键词:白兰霍桑罪恶

张晓辉

家庭文化氛围的影响与心理性格的形成。霍桑出身于新英格兰的破落贵族世家,其祖先中,有两代都是殖民地政教合一的关键人物。在1808年霍桑4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于是霍桑和他的两个姐妹随寡母住到了萨莱姆镇上的外公家。自那时起他的母亲很少离开她的房间,几乎总是独自用餐。她的这种孤寂性格对霍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从小养成了“可诅咒的孤寂习性”。

他的曾祖父是殖民地地方保安官,参加过迫害贵格会教徒。霍桑的祖父约翰·霍桑是参与1692年萨莱姆镇臭名昭著的审巫案的三个法官之一,当年在萨莱姆镇就有20名妇女被判定为女巫而遭处死。据说约翰·霍桑受到了其中一个女巫的丈夫的诅咒,家庭从此逐渐衰落。霍桑4岁时,他当船长的父亲患黄热病死于船上。在家庭背景及文化氛围的影响下,霍桑深切地意识到他祖先们的种种恶行,这导致他对人性中罪恶的存在有了深刻的认识。

文化因素的影响与黑暗观的体现。1825年霍桑大学毕业后,决定以写作为生。由于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霍桑在许多作品中都帶有为其祖先赎罪的想法。这种人生罪恶感似乎一生都萦绕于他的心头。无论读他的故事还是小说,无不为其作品中所提示的黑暗所压倒。麦尔维尔称之为“霍桑的黑暗观”。

虽然霍桑的作品常常引起人们种种解释,但是描写罪恶是他最得心应手的。他在多数作品中都以各种方式探讨清教派所关注的罪恶、犯罪和隐秘等问题,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黑暗面成了他创作的重要标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他的作品反映出清教主义和加尔文教派“原罪”说对他的影响,但是他是持批评与怀疑的态度,同时也体现了其文化因素的局限性。

文化因素与人性恶的塑造。霍桑开始是作为短篇小说作家闻名的,他写过许多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殖民地历史时期为背景,描写那些在加尔文教严酷思想统治下普通男女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他们病态的心理。由于受文化背景的熏陶,霍桑善于把过去时代隐秘的罪恶与自己时代的道德沦丧、物欲横流进行对照,并努力探索问题症结之所在。他虽然在许多作品中抨击宗教偏执,但本人未能摆脱加尔文教的文化影响,在创作里往往把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恶”当作社会问题的根源,这与其家庭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

霍桑直觉地探讨灵魂的内部世界,他一生悉心考虑、仔细描写,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恶”,即人内心中所存在的“恶”。他认为,一切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犯罪现象等的根源都不在社会物质生活中,而是世界上固有的一种“恶”造成的,“恶”是人的本性的自然组成部分,是一切不幸的根源。因此,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对世界的“悲剧观”和“黑暗观”。比如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所揭示的便是人人皆有的隐私——恶。故事描写的是年轻、单纯、善良的刚结婚不久的布朗受到引诱,到魔鬼那里去赴约,并答应妻子在清晨即归。他妻子有些不安,努力劝说他留下来,他却拒绝了,并当他回身向妻子告别时看了一眼她那系有粉色缎带的帽子。不久他就到了目的地,令他惊讶的是他在那里却发现许多平时他很尊重的人——教长、他自己的祖父、他过去的老师等,他们和他一样竟然也去与魔鬼赴约。当最后一刻他们骑上扫帚柄飞走时,在人群邪恶的低语声中听到了他自己妻子的声音,他看到了粉色缎带。这一切唤起了布朗内心的人人皆有隐秘之罪的意识。

《红字》中写的海丝特·白兰原是个天真、貌美的农村姑娘,因为没有经验被上了年纪的白兰先生诱骗成婚,在不合理的婚姻中埋没了青春。后来他们决定离开英国到美洲新大陆去,由于白兰先生有些事务要处理,就安排海丝特先行。不巧白兰先生路上遇险,被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扣留了两年。于是海丝特在两年中没有任何关于她丈夫的音信,人们怀疑他已死在海上。在此期间,海丝特暗中和清教徒牧师狄姆斯台尔相爱,并生下一个女儿叫珠儿,结果他们的关系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红字》一开始就揭开了尖锐的矛盾:犯了“第七戒”即通奸罪的海丝特受到了加尔文教政教合一机关的惩罚,她必须带着标志通奸的红色A字示众。法官们希望孩子的父亲也会站到台上去接受惩罚,但是尽管海丝特受到威胁,可她拒绝说出孩子父亲的名字。她受尽了白眼和凌辱,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成为社会唾弃的人。然而她不屈服自己的命运,同她的女儿坚强地度过了许多年的耻辱生活,终于使胸前的红字变成了德行的标志。她的丈夫一心想着报仇,使自己变得如同魔鬼一样。狄姆斯台尔怀着隐藏的罪恶备受折磨,可是他最后鼓起勇气当众认罪,这样就洗清了自己的耻辱,也获得了道德上的自新。当海丝特把齐灵窝斯是她丈夫这一秘密告诉了狄姆斯台尔时,狄姆斯台尔大声道:“请上帝宽恕我们吧。我们不是世上最大的罪人……那老人的复仇比我们的罪严重。”霍桑就是这样在暴露了罪恶后又揭示了隐藏的罪恶,在暴露了法律上的罪恶后又揭示了道义上的罪恶,旨在表明:罪恶是世界上固有的,与人类社会共存。这完美地体现了文化因素对其作品和人物刻画的塑造性。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朱虹:《美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2.爱默生(美)、赵一凡译:《美国学者》,见《爱默生散文讲演、诗歌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3.梅尔维尔:《论霍桑》,见《名家散文选》,夏济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4.佛雷德·麦德尼(美):《美国文学简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

5.王佐良编选:《美国短篇小说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白兰霍桑罪恶
心上的白兰树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乘风破“难”开新局 白兰姐妹伴身边——晋江市妇联改革创新见实效
童年的白兰鸽
罪恶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海斯特·白兰的历程——解读《红字》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
罪恶赎金
《罪恶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