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经济报道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

2007-12-07赵智敏

新闻爱好者 2007年24期
关键词:预测性受众经济

赵智敏

由于特殊的媒体生存环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报道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诸如经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经济报道理念的落后、经济报道方式的陈旧,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科学、规范地传播经济新闻成为社会各界对媒体的期待。近30年来,我国的经济报道在不断的摸索中寻找突破和创新之路,从业者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有了深刻的变化。

2007年8月21日晚6点,央行宣布第四次加息。这一重大经济政策的颁布具有突发性。突发性主要表现在加息的时间上远远超出了此前社会各界的预测,也不同于以往央行加息时间的一贯做法,即不是在周末发布,而是选择在周二晚6点发布。这一时间选择的变化所带来的媒体的震荡是前所未有的,分析媒体在加息政策颁布之后一两天之内的相关报道正是考察我国经济报道从业者报道水平的最好时机。本文对大陆主流媒体对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加以分析,以勾勒出本次报道的进步和不足,并试图展现经济报道正在发生的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使用的是“经济报道”一词,没有使用“财经报道”、“政经报道”、“产经报道”和“市场报道”这些词,原因在于,本人以为,经济报道涵盖了以上四类报道。同时,央行加息这一重大的经济政策的变动会牵扯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从不同的层面来看,它既是“财经报道”、“政经报道”、“产经报道”,又是“市场报道”,因此很难把它归于单纯的哪一类。

在对大量相关报道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对于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呈现出以下值得肯定的特点:

媒体“抢新闻”意识增强,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具有共享性,其能否被透明地披露,决定了其是否能在公众中公开、平等地传播,也决定了其媒体能否在第一时间将其迅速地向社会传播,从而使信息成为公众共享的资源,进而以此来决定各自的行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央行加息的政令何時发布的掌控权把握在政府手中。作为一项涉及每一位公民的公共经济政策,政府对其发布当然是做到了公开透明。

媒体以传播公众欲知而未知的信息为己任,如何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尽可能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深入解读甚至就此作出预测性报道则是其应尽的责任,也是媒体获取公众信任并借此提高媒体公信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与前几次加息相比,因为央行第四次加息的突然性,导致媒体的措手不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正是考验媒体应对突发事件水平的关键时刻。从媒体的反应来看,在央行8月21日晚6点宣布加息后,网络媒体因其天生的技术优势,几乎与央行同步发出报道。而广播电视类的媒体则大都在当天晚间的重要新闻节目中播出了此信息。印刷媒体因出版周期的限制,则只能在次日发布信息。虽然有天生的弱势,但是印刷媒体则在版面的冲击力、信息的深度解读等方面下足了工夫。与此同时,为在时间上赢得优势,印刷媒体在其相应的网络媒体上第一时间将加息的新闻贴出。

可以看出,时至今日,对于经济报道来说,媒体对于重要经济信息的报道速度已经大大提升,而大大提升的传播速度,则使得信息的透明度也极可能地大大提高。速度是决定媒体竞争能力强弱的重要参照,就这一点,第四次加息的相关报道证明媒体已经有了明显的“抢新闻”意识。

受众对于经济报道的通俗化和实用性需求得到尊重。长期以来,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一直让人头痛,堆砌数据、滥用术语、图解政策、长于说教等问题使得报道本身缺少与受众的亲和力。从媒体对于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受众对于经济报道通俗化的需求开始得到尊重,这主要体现在本次报道方式的丰富上。媒体在报道本次加息时,不仅大量使用快速便捷的消息,还使用了重磅的新闻述评,同时采用了深度报道来解析新闻背后的新闻,给受众以未来的启示的预测性报道也时有出现。此外,为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媒体还把绘制图表、新闻链接作为常规的武器来使用。

实用性也是媒体对于央行第四次加息报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加息之后,百姓的生活会受何种影响、百姓在理财上如何趋利避害、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存贷款应如何打理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具有实用性的内容成为本次加息报道中媒体内容选择的重要方面。

深度解读渐成趋势,多元化解读初露端倪。信息具有扩缩性,不同的人因其自身具有的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同,对同一信息的理解也会不同,当然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有错误的解读。因此,对于重要经济信息进行解读是受众对媒体的期待,当然这并不是指简单的图解政策式的信息解读。本次媒体对第四次加息的深度解读往往聚焦于为什么加息、加息的影响和加息后该如何办等方面。

当深度解读渐成趋势时,避免解读一边倒的多元化解读也初露端倪。为受众提供不同的人对于同一条信息的不同观点,使受众能在多样化的观点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观点中得到理性思考的熏陶,这是媒体应负有的重要职责。媒体对本次加息的多元化式解读初露端倪。拿媒体对于加息的效果来说,有的媒体认为“不宜对加息的效果期待过大”①,而有的媒体则认为“此次加息作用‘不可小视”②。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媒体在报道同样的新闻时往往倾向于“一边倒”,时至今日,这一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除。因此,尽管如上的多元化信息解读并没有成为媒体的主流和媒体从业者自觉的职业追求,但是它已经表明了中国媒体有这样的能力,并且能够做出这样的尝试。

预测性报道受到重视。预测性报道在经济新闻中显得尤为宝贵,因为人们既需要对现实的经济环境随时进行监视,还需要对经济环境的动态加以把握。人们希望能够根据媒体提供的信息,预见到自己在一个或长或短时期内决策或者行动的能力。所以,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中,媒体能否为受众提供其所需要的预测性报道常常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媒体在此次加息报道中,相关的预测性报道颇受追捧。

在看到媒体对此次加息报道凸显的长足进步时,也不可忽视其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报道的情绪化色彩过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尽可能地呈现事实的原貌,报道者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冷静的报道,如果在报道中过于情绪化,主观色彩过浓,则会导致报道文本与事实的过度偏离,从而无法使受众最大可能地接近事实本身。纵观媒体对央行第四次加息的报道,可以看到报道的情绪色彩过浓的地方不一而足。有的媒体为特别突出此次加息时间的突然,制作了这样的标题:《年内第四次加息不期而至》③、《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提前降临》④、《央行出其不意今起年内第四次加息》⑤、《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⑥,等等。众所周知,“不期而至”、“提前降临”、“出其不意”、“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等词都是主观化和情绪化倾向过浓的词语,类似以上过于主观化的标题无疑使相关报道失去了其相对的客观性,也会误导受众对于加息这一重大经济政策的正确解读。

预测性报道质量不高。预测性报道不仅是媒体制胜的法宝,更是公众对未来如何走加以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媒体对本次加息报道的相关预测性报道中可以看出,此类报道的质量并不高。这不仅体现在预测性报道的数量极少,还体现在该类报道的报道方式的不规范上,即对于未来的预测并不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依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导致预测与后来发生的事实不相符。

新闻评论的水平较低。评论是媒体的重磅炸弹,最能体现出一家媒体的能力:敏锐的反应力、深厚的思想力和不同寻常的洞察力。从媒体对本次加息报道的相关评论来看,评论的水平不能算高,或者可以称之为较低,主要体现在评论的观点人云亦云、评论意见缺少新意或者隔靴搔痒和评论文本数量的少之又少上。且看一则新闻评论:

必要之举

中国人民银行21日晚间宣布再次加息,让很多人颇感意外。

所谓“意外”,是因为这已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四次加息,距离上次加息仅仅一个月。如此频繁加息,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所罕见。此次加息,选择在周二宣布也颇为少见,不似以往在周末出台这一政策。

其实,央行此次加息也在情理之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维持高位,再次加息乃当前经济宏观调控之所需。央行21日表示,本次加息是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在今后有望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但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而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害性尤其要引起重视。

当前,我国经济转为过热的趋势更为明显,而投资增幅仍处于高位,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外贸顺差仍在扩大。这些现象给今后我国经济带来不少的潜在负面影响。

对此,7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当前再次加息,符合“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原则,而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也有利于抑制货币供应高增长,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保持物价基本稳定。⑦

从以上评论来看,评论的关注点都停留在“为什么加息”上。在评论“为什么加息”时,其说法也不过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相异之处。

对于重大经济政策的评论有相当的难度,但也最能体现一家媒体的竞争力,从媒体对于央行第四次加息报道的相关评论来看,评论的确是个不得不重视的“软肋”。

注释:

①⑥见2007年8月23日《新京报》,《央行年内第四次加息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

②见2007年8月22日《河南商报》,《央行今年第四次加息给涨价刹车给股市降温》。

③见2007年8月22日《证券日报》。

④见2007年8月22日《深圳特区报》。

⑤见2007年8月22日《上海证券报》。

⑦见2007年8月22日《成都日报》。

(作者为复旦大学2006级博士生)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预测性受众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网络舆情诱因信息及预测性研判探析
词汇量测试对语言水平的预测性的实证研究
传记资料之预测性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