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梯上下

2007-05-14

杂文选刊 2007年20期
关键词:省力上楼楼层

高 低

往昔在老单位工作,四五层的楼房,没有电梯,只好一层一层地上去,天天这样,倒也轻松自如。当然那时年轻力壮,不感到累。不过看到一些老同志上楼,也并不显得怎么吃力。

二三十年间,陆续换了几个单位,几乎每幢办公楼都有电梯,越朝后越高级。乘着好有排场的名牌电梯,自是省时、省力、舒服。可是久而久之,“电梯族”已不愿也不大能走着上楼了。有些青年人的办公室就在二楼或三楼,也都懒得走,宁肯等。而我们这些乘惯了电梯的中年人,走着上楼就更觉乏力。有一回电梯出故障,我试着一口气走了五个楼层,竟累得气喘吁吁。

可见,凡是令人省力、舒服的事物,也容易使人的机能衰退。我并不反对乘电梯,电梯是个好东西,只是觉得乘与走结合(一、二站或两、三站不妨走走),效果会更好一些,腿脚也会更听使唤。

现时的自动电梯,既有分单双层的,也有全程(站站停靠)的,还有直抵某几个楼层的(犹如大站车)。真的,电梯有点像公共汽车,只不过垂直行驶而已。这直来直去的电动机械设备,可比当下的公共汽车“懂事”多了:停站超时了,它会提醒;人数超载了,它会发出警告,如不减轻负荷,它就拒绝运行。

电梯没有潜规则,它预先设定了科学而公正的程序,铁面无私。它不像载客运输和其他一些行当,为了多赚钱,到时间了还在“等人”,已经爆棚了,还在一个劲儿地“卖票”,还在扩大招“生”(生意)。这怎么能不出事呢?

大楼大厦有多高,电梯就有多高。就算是一百层高的摩天大楼,电梯也顶多装到一百层,不可能装到一百零几层。这电梯蹿得再高,它从底层上升到顶层之后,也必定要下降;降落到低处的电梯,必定还会向高处回升……忽高忽低,起起落落,周而复始,这正是电梯的特性。好些股评家和资深股民,都爱把炒股跟乘电梯联系起来。股市有涨跌,电梯有起落。炒股高手会在“电梯”(股价)即将到顶之前退出,谓之“逃顶”;又会在“电梯”(股价)到底部时进入,谓之“抄底”。股民手中的股票由低价升到高价后没有及时抛出,结果又跌回到原来的低价位,叫做“乘电梯”。只是电梯坦诚,顶部与底部明明白白,股市的顶部与底部则不易捉摸。

道理很简单。但电梯给人的启示,并不拘囿于炒股。

好多电梯都配有一面大镜子(纵然没有镜子,那锃亮的铝合金墙面,也足以照见人的外貌)。不经意间,在电梯内照见自己的一绺头发上翘,一边的领子没有翻好,非常不好意思。这个时光,即或电梯中只有我一人,如果照见自己这副模样,也会感到很难为情。而在自个儿家中照镜子,哪怕弄得再难看,也绝无这种感觉。因为电梯内的镜子,已然是能照见无数人容貌的“公器”。一样器物,其映照和反射的面愈广,就愈具有威慑力。

有人去,有人来;有人出,有人人。不断地运行,不断地置换。谁靠近那个位置,谁就来掌控按键。走一个,顶一个,—切顺势而为。谁都是临时的,谁又都自觉自愿地尽这份责,无须谁来关照和交办。岁岁年年,一如既往。里程很短,意味深长。试问:现代社会的中国人,在哪一个场合有过如此自然而主动、频繁而默契的交接班?

上上下下,循环往复,将乘电梯的人送到各自要到达的层面,电梯的职能正在于此。什么时候突然发生故障,在半途卡住了,下面的人上不去,上面的人下不来,“吊”在中间的人既上不去、又下不来,还出不去。倘若时常发生这种情形,那会给所在机构和居民造成极大的恐慌。

作为建筑物的高楼大厦,其电梯出了毛病尚且如此,而作为现代社会这幢大楼的电梯如果有病,后果更是有目共睹。

运行机制的保障和健全不可或缺。乘“电梯”的人固然关心“电梯”,而设计、制造和管理“电梯”的人要确保其正常运行,则更是责无旁贷的事。

[原载2007年9月11日《文汇报》]

猜你喜欢

省力上楼楼层
奶奶做的“楼层儿”
省力与费力
楼层
省力与费力
省力与费力
省力与费力
电梯的升与降
错·爱
趣味题
一年级单元同步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