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忍的成长

2007-05-14

杂文选刊 2007年20期
关键词:杰里想像力手掌

雪 笑

女儿七岁时,上了小学,但学习成绩平平。她的成绩之所以平平,跟我和她妈这两个所谓大人的教育有关系。首先我们反对她做作业,并常常对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十分不满:不要做了,这些你已经都会了;其次我们常常动员她逃学:今天不要去了,我们登山去;明天不要去了,我们去捉鱼。好在她更听老师的话,否则,她的成绩,恐怕连平平二字也保不住。

我曾经想过好多办法来影响她的学习,这不,昨天我又给她买了两只小鸡。我说:“一只就叫汤姆,另一只就叫杰里(这也是由于我们每天看美国动画片《汤姆和杰里》之故)。”而且我还唱道:“家有汤姆和杰里,快乐生活……”女儿不负我望,对小鸡爱不释手,直到晚上睡觉,也还惦记着小鸡。正在听我乱讲故事时,她忽然说:“爸爸,我要是想听,我就能听见小鸡叫的声音。”

想听,就能听见,这不正是所谓的境由心生吗!女儿无意中讲出的,其实是一个多么深奥的道理啊。想什么,就有什么,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女儿身上有着多么神奇的能力啊!我真恨不得鼓动她给我们狠狠地往钱上想。当然我不能这样做。我只是想到她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神奇正在学校里一天一天地磨灭,就深感不安。“爸爸,我要是想听,我就能听见小鸡叫的声音。”她的感受是这样的敏捷,她对感受的表达是这样的准确,我为什么不教着她写诗呢?

于是我就开始教了。我四顾左右,别无其他的教具,只有我的一只手掌,我就把它伸了出去,问她:“你看我的手像个什么?”

“像一块木板。”

我说:“你再看看,看爸爸的手掌还像什么?”“像把菜刀。”

我扑哧一笑:“还像个肉墩呢!”我看她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来了,不得已,只好启发她:“你们玩的石头剪刀布,那布怎么出?她把手伸了出来说:“这样出。”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出?”她说:“你看嘛,这样像块石头,这样像个剪子,这样不是像块布吗?”我说:“既然像块布那你刚才为什么不说?”她笑着说:“那我没有想到。”我说:“好了好了,爸爸的手掌像一块布,这也算是一句诗了。”“如果爸爸的手掌是一块布,那你想用它做什么?”我要让她说出第二行诗来。

女儿摇着头说不知道。我又问:“一块布能做什么?比如说一块手绢。”她说:“能做衣服,能包布娃娃,能包糖……”

我没有指望她说出能擦眼泪、能包伤口、能在上头写血诏,甚至我也没指望她说能在玩耍的时候蒙眼睛,因为我知道我的女儿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她还不曾用一块布擦过眼泪包过伤口,她纵有神奇的想像力,可是她的想像毕竟离不开她自己的生活决定的并不丰富的心灵表象。或者说她的想像力即使是一把锃亮的刀,但是还深深地藏在刀鞘里。然而我并不是说她就一定不能写诗,像“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类的诗,明快清新,骆宾王能写,为什么我女儿就不能写?既然爸爸的手掌像一块布,这块布为什么就不能去包糖?包糖和包伤口相比有什么不好?包糖正是她的生活呀!“我要用它去包糖”,好,第二行诗有了。然后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你要用它去包糖呢?你要知道这‘布可是长在爸爸手上的呀,你就不怕爸爸把你的糖藏起来或者自己吃了么?”

我这样说是因为我想让她说出这样的话:“我的糖有爸爸拿着,谁也抢不走!”因为我想她爱吃糖,就会怕糖被人抢走,而且我知道别的孩子就曾抢过她的糖,惹得她哭了好半天(想到这些我就十分愤慨)。我想让她用这样的语言表达她对自己的糖的爱,这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天真的感情。

不料她竟说:“爸爸你不是会魔术吗?包住一颗糖,你给我变十颗糖。”

这不是三行诗么?我闻言大喜。

爸爸的手掌像一块布/我要用它去包糖/爸爸你是个魔术师/用一颗糖/能变出十颗糖

我把这一首“诗”给女儿从头到尾念了一遍,我说:“太好了太好了,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爸爸的手掌》。这是你写的第一首诗呀,你可要记住!”

可是女儿却说:“这算什么诗呢?这不是诗!”

“那你说什么是诗?”

女儿说:“诗是‘床前明月光,是‘白日依山尽,是‘春眠不觉晓……”

[原载2007年9月B《视野》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杰里想像力手掌
我养了一头狼
搭车疑云
摊开手掌
把手掌放在画纸上描一描,画出一只考拉吧
把手掌放在画纸上描一描,画出一只乌贼吧
浅议舞蹈中的想象力
高中语文读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Good Angel(2)
预言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