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建设纳入中央创新视野

2007-03-23

瞭望东方周刊 2007年5期
关键词:网民舆论建设

陈 琛

中央不是近期才重视互联网作为“文化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而是一直在强调,从网络出现就是作为重要战略来对待

不仅仅是网友,很多人都注意到,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公开场合接受媒体提问时,经常会提到“网民的意见”。而当“网民的世界”——网络文化环境成为中国最高层领导人关注的焦点时,一切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1月2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选定了“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这个主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表示,要“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尽管网络和网民已多次被高层领导人所提及,但是这次“网络空间”的意义被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不同于以往清一色的学者或专家,这次集体学习的讲解人一位是中央外宣办网络宣传局局长李伍峰,一位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曹淑敏。

“他们大概不会像往常那样讲法律,重点应该是讲内部情况和态势,怎么管,是否能管得住,管理机制如何完善。”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这样推测。

网络影响力走向台前

在这次的集体学习上,胡锦涛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强调“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同时也要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央不是近期才重视互联网作为“文化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而是一直在强调,“从网络出现就是作为重要战略来对待,有关互联网的内部和公开文件太多了。”

他认为此次胡锦涛提出的这五项要求,反倒是超越了“文化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局限,将着眼点放大到整个网络文化。

自从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以来,12年间,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

而美国《时代》周刊将“网民”评为2006年度人物,称网友“把握了媒体全球化的脉搏,推动传媒进入公众个体唱主角的时代”。

互联网已成为个人意见表达最汹涌的场所。虚拟的网络空间,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换平台,正在成为从牢骚、愿望到理念、价值观交换互动的新空间。

中央高层对于网络空间的关注也在持续升温,互联网的舆论作用及其管理,日益频繁地出现在领导人的表述和中央的重要文件中。

2000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在视察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区时指出,在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新窗口的同时,也要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2年11月初,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一次会见中指出:“因特网的发展尤为迅速,它已成为中国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明确网络媒体的地位。事隔两天,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又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要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也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网站,形成若干个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

2006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网络被列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同时,这个决议中首次对互联网管理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这表明以往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的体制将发生变化。

近两年来,相关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频频亮相,“从宏观到细化,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国务院新闻办的工作人员如此概括。

有业内人士评价说,中央对网络管理和建设一直非常重视,“从前几年侧重网络新闻的管理,到去年大兴文明办网之风,这次的重点则在强调网络文化。”

传播主流思想的新途径

两周前,在给人民网召开创建1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李长春指出要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由《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在1997年元旦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2006年7月1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目新版推出,原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在一篇文章中对此评价说:“在规模上实际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党网”。

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在重视由互联网传来的民声的同时,传统主流话语也在借助网络空间的新平台而铺展,并显得更有亲和力。有学者指出,“主流媒体网站用主流精神占领思想传播的制高点”很重要。

对于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有网民称,网络界在内容建设、网站与网民行为的引导和管理中尚存在某些不足,相关部门需要站出来,积极充当中国网络发展的领航员。

一位署名“儒雅骑士”的网友说,建网还要治网,治网要重疏导。网民的趣味是可以培养的,舆论倾向是可以扭转的,只要引导有方,积极文明的网络文化就能逐渐形成。

引人关注的是,胡锦涛在强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管理时,特别强调“创新精神”。这种创新,除了技术上的更新,也有观念、体制方面的寻求新思路,以及主流话语表达方式创新的意涵。

随着web2.0、3G技术的发展,技术、艺术形态、管理体制、宣传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也许正是“创新精神”的多元化注解。

网络文化乱象不治不可

回首2006年,“网络恶搞”成为年度最热门的关键词。几乎每个月都有“大事件”出炉——2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踩猫事件”,3月的“韩白论战”,4月的“铜须事件”,直到年底张钰的“性交易录像”及饶颖的日记,网络信息传播的底线引发人们探讨。而众多网络文化乱象对于网民、特别是构成网民主体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引人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陶宏开在《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该下猛药了》一文中写道:“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色情和性内容在国内互联网上已达到空前泛滥的地步。”

对青少年而言,网络已经是他们的另一个世界,是游乐场、休憩地和社交中心,但普遍存在的网络文化乱象给社会和谐带来了挑战。这也是中央关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原因之一。

“信息源和网络舆论的多元化轻松解构了主流价值观,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媒介教育功能所达到的程度,不能因为传播形式的特殊性与主流媒体相差太远。”有业内人士说,“发展和建设管理是一致的。”

一位网友分析网络乱象说,个别地方和部门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监管不力,准入关把得不严;一些网站过于追求眼球效应,赚点击率,对新闻、跟帖不加甄别,导致网上不良信息和不健康内容经常出现,混淆了视听,也污染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问题的关键还是在落实,尤其是地方上,网络管理容易走两个极端,不是随意管理(乱作为)就是无人管理(不作为),网络行业的建设与管理走向规范化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网民舆论建设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寒露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