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万事出艰辛

2007-01-12周鸣祥

周鸣祥

积细流以成江海

一个星期,能否完成一部上乘的电视纪录片?相信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难于回答。在2005年秋,我们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考验。当时,河南省淇县县委组织部计划筹拍片长为3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靳月英》,领导说:“只有一个星期时间,但必须高标准完成!”要完成任务,必须和时间赛跑。没有退路,别无选择。

靳月英是位普通的山村妇女,革命烈士的遗孀,身高不足一米六,体重不足一百斤,没有上过一天学。战争年代,她的丈夫为掩护首长牺牲了,她与不满八个月的儿子相依为命。然而靳月英并未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她把生命的激情转向了拥军爱民、捐资助教、扶贫济困、绿化荒山。她的事迹两次上了中学生教材,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是大山的希望,是朝歌大地的灵魂。

她就像一首沧桑而美丽的诗,她就像一条纤细而深远的河,她就像我们这片土地的母亲,吸引着你去爱戴她,赞美她。面对着她,你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和流泪,不由自主地想了解她,关注她。自从1990年开始,只要是有关她的事迹,我都认真地采访、记录和整理。这么多年下来,记录她的人生履痕,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正是这多年的记录和积累,给了我们制作组底气。

可以说,这部片子,我们已经一连做了十多年,最后的这一个星期,其实是百里长途最后一站,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冲刺了。

炼狱之旅

如何才能创作出震撼人们灵魂的作品?这又是一个难题。创作,就是一场灵魂之旅,炼狱之旅,旅程的终端,有地狱也有天堂,关键在于你投入了多少,感悟了多少。

我们在整合素材的基础上,又一次走进大山,走近了靳月英。为了拍日出,我们凌晨三点出发,三上海拔400多米的山顶;为了拍靳月英的劳动场面,我们五次涉水趟过100多米宽的河面;为采访当地群众,我们走村串户,与大爷大娘促膝谈心;为拍到雨中的场景,我们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为了拍到理想的同期声,我们土法上马,现场实验;为了确保进度,我们打地铺、吃干粮,日夜作战,只争朝夕;为了保证效果,查找资料1000分钟,新拍资料300分钟,采集素材600分钟;为了精益求精,我们一帧一帧过滤每一个镜头……副编导王金萍的孩子生病了,她却悄悄地关上了手机;制作员平桂军由于缺乏休息,手按着编辑键盘睡着了;年轻秀美的摄像员李娜出奇地坚强,一趟一趟和我们在大山上奔波还非常乐观;有时大家一天只吃一顿饭,平均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同志们晒黑了,瘦了,病了,但没有说过一个“苦”字。一个星期却像是过了几个月,成片出来后,我们的感觉,就像是在炼狱里走了一遭。

2005年,《靳月英》在河南省党员电教片观摩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好评如潮,并被翻译成维吾尔语在新疆播出。评比活动的评审组是流着眼泪看完我们制作的片子的,他们说:好。而在这个“好”字背后,我们憔悴了。

博大起于精微

如何塑造你的主人公?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这部片子,震撼人心的,是那些认真筛选的故事,而拨动着观众最隐秘的心弦的,则是对靳月英本人的细致入微的素描。

我们拍摄了靳月英的双手:修整梯田搬运石头时,这双手像一对钳子,抓得牢、搁得稳;摘花椒时,这双手娴熟地在树上绕来绕去,就像一个钢琴家按动着琴键,韵律油然而生;处于静态时,这双手布满青筋和老茧,但又如此安详。这双手的每一个特写都如同一行沧桑的诗句,是她辛勤耕耘的写照,也是她深沉大爱的具象。

我们亲眼看到,她用扁担把满满的两桶水挑上了两百多米高的山坡,水却没有洒出半点;成捆的树苗比她的身体还高,她却能把树苗背到三里外的山上。这就是她的双肩,柔弱却暗藏无穷力量。

她的脚很小,给人的感觉好像风一吹她就会倒下。然而这双脚,趟过多少次河,上过多少次山,走过多少次霜天雪地,谁也数不清。有时这双脚走在泥泞里,一步一滑;有时这双脚走在山梁上,坚定有力。

她的脸饱经风霜;她的笑天真慈祥;她的眼睛闪动有神;她的目光清澈坦荡。她的一动一静,都是蕴涵丰富的剪影画。

让想象的翅膀轻扬

早在2000年,靳月英的事迹已经被拍成过一部60分钟的纪实片,我本人也参与了该片的拍摄。要重拍《靳月英》,免不了要参看以前那一部,而在吸取以往经验的同时,如何跳出既有的窠臼,做出新的炉灶呢?

我们的看法是,片子要拍得好看,就要有深度,有艺术。总而言之,要拍得有想象力,同时要刺激观众进行想象。

《靳》片的配乐,是一个相当精美的创作单元,着力追求对主题的深化,对情感节奏的加强。靳月英在丈夫坟前痛哭的场景,配了凄凉的二胡乐。靳月英边哭边说,倾诉着半个世纪以来对丈夫的思念。这里,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靳月英是否想起了丈夫生前的音容笑貌?是什么样的感情,驱使她追赶着丈夫远逝的脚步?想着想着,就会凄然泪下。

片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靳月英带领她的林业队在夕阳中挥镐舞锨向荒山宣战。她一手提着箩筐,一手指着前方,号召大家把眼前的荒山绿化完。林业队员渴了就喝一口葫芦里的水,饿了就啃一口自带的干粮,累了就讲上一段故事。这是一个酣畅淋漓的场景,有着战天斗地的气魄。劳动是艰辛的,但我们配了一段欢快的音乐,这使整个画面磅礴起来。

还有一个情节,是我灵机一动想出来的。当时,如何通过镜头升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成为焦点问题。先后拟了几个方案,都觉得不尽人意。一天,我看着山上的树林苦苦思索,忽然回忆起以往采访靳月英时的一件事。那时靳月英生病住院了,我每天去采访和看望她。一天清晨,老人难过地告诉我:我做了一个梦,我在山上栽树,有的树很久没浇水了,有的林很久没除草了……我把这个场景刻画了出来:在梦的场景出现时,音乐随着老人的背影缓缓升起,让人的思绪也随之进入了她的梦境。

人间万事出艰辛。靳月英老人在她艰辛的人生中,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而我们为她拍的这部片子,也是从艰辛中盈盈走来。如今,片子已经赢得热烈反响,但我的思绪,却似乎仍旧停留在靳月英的梦中。梦中断续传来铁锹的挖掘声,一下一下,一下一下,无止无尽,似乎在召唤着我:挖呀,不断挖下去,你会找到更美好的东西。

(作者为河南省淇县县委组织部电教办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