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丘陵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2007-01-10姚剑亭王满芳杨伟球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24期
关键词: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姚剑亭 王满芳 杨伟球

摘要 以苏州西山为例,分析了苏南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社会服务功能设施的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对推动丘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阐述了构建环境友好型住宅小区、推行复合生态农业经济、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实施生态资源再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路。

关键词 南方丘陵山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西山为太湖第一大岛,南北宽11km,陆地面积82.36 km2,常住人口4.5万人,位于苏州市吴中区,距上海120km。岛上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风景绚丽,盛产青梅、杨梅、毛桃、柑橘、白果、板栗、茶叶等丘陵山区特色果品及太湖特种水产。近年来,辖区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一新经济发展模式中,一批集基地、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区的开发和建设,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山区农业产业结构有了明显提升。但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经济果林产业作业方式相当落后,还有一半左右的山地有待开发利用;旧房新房重复占地,农村生活垃圾、作物秸秆、动物粪便还缺乏必要的设施处理。为此,推广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实施生态资源再生、构建复合农业经济、促进山区经济多元化发展已刻不容缓。

1 南方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苏南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①小而散的传统农业经济布局十分显著,规模化复合农业经济尚未形成。②农业喷灌技术的应用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地表水蒸发量大、土壤深层储水功能低,雨水未能有效利用,劳动力消耗大,生产力低。③山区壮年劳动力严重缺乏,荒山弃山现象十分严重。④除田园耕作劳动力资源外,懂技术,懂经营,兴办企业致富一方的大学生,或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才寥寥无几。⑤靠天吃饭,靠天种地的农民收入仅为当地城市居民收入的1/5,国外农民收入的1/24。如西山,茶叶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叶的品质较好,有一定的品牌地位,老百姓也有种植茶叶的习惯;但由于茶农自家炒茶,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碧螺春茶叶种植区域小而凌乱,难以实行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和产业化发展,使山区农业难以增效、农民难以增收。笔者认为,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扶持农村经济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人,培育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的经纪人,将有助于丘陵山区资源开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

2设施与农产品加工

社会服务功能的设施建设和与丘陵山区资源相匹配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是激活山区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施。以黄山为例,从整个黄山市的社会服务功能的设施建设而言,布局相对集中,社会服务功能已基本显现,为黄山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相比之下,目前西山的社会服务功能的设施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集中和完善,要花大力气,重点清理那些只起单一服务功能的楼堂管所,确保有效耕地面积。与此同时,发展具有一定经济效率的农产品加工实体,让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使山区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茶叶和果林等项目投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对经济茶果产业大户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尤其是扶持和培育果业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果林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为此作者认为,社会服务功能的设施建设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推进山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激活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3 环境友好型住宅小区

农村住宅小区建设是我国人民5 000年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工业社会所形成的劳动结构﹑社会利益和社会角色的重新洗牌[1]。它是有助于保护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农业机械化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消灭城乡差别的有效举措。在丘陵山区住宅小区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优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构建人类赖以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诸如户外自然休憩空间,建筑群周边的道路、公共绿地、小区服务、卫生诊所等设施建设;同时应考虑小区节水和滞蓄雨水功能,对住宅小区饮用水和其他用途水进行分管铺设,加强生活污水的收集和集中处理,提倡处理后的中水回用,譬如小区绿化浇水、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用水以及农业灌溉等。笔者认为,山区住宅小区的建设应合理选址和规划,避免旧房新房重复占地,尽量保护原来的生态系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与城镇化功能上的合理衔接,既能为城镇经济建设源源不断提供资源,又能朝着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索取→加工→分配→消费→弃置所要求的高效、节能、环保、生态平衡、健康舒适,且交通发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充分体现人与生态环境友好为居所方向[2]。

4复合生态农业经济

民以食为天。山区经济发展应充分运用生态系统的循环机制、共生机制、适应机制和补偿机制,构建复合生态农业经济。我国山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0.09hm2,其中,可耕土地面积只占40%,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9%[2]。因而,合利搭配农、林、牧、副、渔生产是丘陵山区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譬如,以暖温带西山为例,山坡上可以种植柑橘、白果、枇杷、杨梅、茶叶等一些耐旱经济作物;山坡和平原过渡地带,利用茶园、竹园、林地、果园、野生草地空间养鸡、养羊、养牛,但数量上应符合生态系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控制机理;平原地区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中水),发展水稻或半旱地蔬菜栽培,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解决污水处理再生资源(中水)的直接排放而造成水质资源富营养化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整传统农业生产上的作物季节配置,利用收割结束后的稻田养鸭﹑养鹅,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或利用稻田种萝卜,实施浅耕、免耕,防止泥沙对河流的侵蚀,确保沿河或沿湖流域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如利用池塘水面种植睡莲、茭白、荷花和玉莲等水生植物,运用生化、物理技术手段养鱼,并利用养鱼水体中的代谢物进行蔬菜、花卉生产)。积极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地向第二产业转移。

5 节水型灌溉技术

水是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根本。据统计,我国每年用水总量约5 000亿立方米,无论是旱作农业还是灌溉农业,农业灌溉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3]。针对农作物生育期的温度高、蒸发量大、渗透量多,修建防渗垄沟、铺设地下管道,推广喷灌、滴灌节水灌溉技术是山区节水抗旱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以色列是一个沙漠国家,90%的国土面均处在沙漠地带,但由于通过水资源工程体系、高标准农田工程体系、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实施节水型农业灌溉作业,有效解决了农业用水的紧张矛盾,缓解了水土流失,水利用系数达90%左右。笔者认为,在我国山区除了增加岗坡果林覆盖面积、抑制地表水的径向流失外,应广泛采用投资少,易于推行的蓄水、输水、调水、喷灌、微喷灌生产技术。以西山为例,山坡上应大力开展降雨蓄水的设施工程建设,进行必要的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山坡埋缸﹑罐,或砌池蓄住汛期降雨的同时,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机组式喷灌技术、微灌工程技术、渠道防渗等技术,采用喷灌、微喷灌设施的配套组装,实施节水型农业灌溉作业,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劳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力,使苏南丘陵山区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林草生产、畜牧养殖、果品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

6生态观光旅游农业

加强投入,完善旅游景点建设。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我国未来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因而在策划理念上应注入科技、教学、示范、培训、商贸、旅游的概念,以建立资源、生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现有山区自然景观生态功能优势,积极培育体现人文自然风光、田园野趣、美食度假、休闲娱乐等为特色的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西山为例,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农业产品等资源,发展以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业,不断完善供游客观景赏花摘果、了解农民生活、游览乡土风情的配套设施(如:果林、鱼、鲜菜、作物、花圃等生产基地),并把赏花、养花、科普咨询及购买园艺器材等结合在一起,营造让游客宛如置身于太湖自然风光、体验绿色植物、珍奇瓜果花卉的旅游环境,使西山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成为增加就业岗位的主渠道。通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三个层面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和劳动融合的一体化进程。

7 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

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势在必行。资源再生与环境保护一直受到多数国家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殴共体”已明确规定各成员国在2007年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须达50%,而作物秸秆、动物排泄物早已通过加温发酵、沼气收集,液、渣分离等工厂化处理,生产无臭无味的、深受农民喜爱的有机肥和有机基质。在太阳能利用方面,以色列最为显著,其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为50%。而我国的农业作物秸秆、动物粪便还缺乏必要的设施处理手段,主要靠生态自净功能来完成。太阳能的研制与开发起步也比较晚,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普及率仅在6%左右,且大部分集中于西部地区。为此作者认为,研究与开发对生活垃圾、人畜粪便的工业化处理,建立环保生态工业体系,由线性经济增长向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实现沼气、太阳能、地热等新型能源的利用将有助于减少山区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以西山为例,在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应进行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如:生产无臭无味的有机肥和有机基质);农民住宅小区周围,应进行沼气、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利用工程(如:沼气收集、太阳能照明、水加温等工程系统),促进山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8结语

(1)社会服务功能的设施建设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推进山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激活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构建复合生态农业、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是有效解决农业用水矛盾、缓解水土流失、提高水利用系数的重要技术措施。

(3)通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三个层面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和劳动融合的一体化进程。

(4)研究与开发对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的工业化处理,实现沼气、太阳能、地热等新型资源利用,有助于促进山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9参考文献

[1] 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郭晓军.中国现代化报告[N].扬子晚报,2006-02-09.

[3] 许迪,蔡林根,王少丽,等.农业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土管理研究 [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政策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