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爪哇海”号钻井船沉没记

2006-10-14刘少才

劳动保护 2006年5期
关键词:巨浪风浪台风

刘少才

南海的魅力不在于水,而是西去东来的海上大通道,还有海底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在海南近海海域,就分布着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面积共12万km2,是油气资源勘探远景区。在20世纪末,海南所属的南海海域,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6.6亿t,天然气总储量为11万亿m3。石油和天然气在海底沉睡了若干世纪后,终于被发现了,这是我国的幸事。石油战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不知编织了多少个浪漫的梦想,为了国家的富强,他们从陆地走向海洋,去开发几代人蓝色的梦。可是,海上风云变幻,除了无风三尺浪的艰苦环境,还要面临生死的考验。

1983年10月25日

“爪哇海”号钻井船于1983年10月25日,在海南岛南侧莺歌海外60海里的水域作业时,遭到了当年16号强台风的袭击,10月26日凌晨与岸上失去通讯联系。事件发生后,我国有关方面出动了22艘舰船和6架飞机,在6.3万km2海域内进行搜寻和营救。最后经潜水作业证实,“爪哇海”号已沉没在距离原钻井井位西南275m处。这艘钻井船失事时,船上共有工作人员81人,其中外籍人员46人、中方人员35人,全部遇难,无一生还。这是一桩钻井史上十分悲惨的事件。

“爪哇海”号钻井船是美国阿科公司租用美国环球海洋钻井公司的浮式钻井船,1974年由美国制造,总排水量为1万1 000t。该船来南海作业前,先后在墨西哥湾和东南亚打井100多口。它到南海打的第二口探井就是崖13-1-1井,打出高产天然气流,发现了著名的崖13-1大气田。

这艘钻井船是1974年由美国利文斯顿建造,船级为 AI级(全海区行船),设计工作水深305m,抗风能力100节,钻井能力7 620m,船体长121m、宽19.8m。

1983年10月25日,“爪哇海”号钻井船正在莺歌海合同区作业,钻探它在南海的第三口探井—乐东30-1-1井,具体井位在北纬17°17′48″,东经108°56′59″,东北距榆林港114km,西南距越南岘港144km。

1983年10月22日,第16号台风在南海中沙群岛东北海面形成,中央气象台当日20时发出台风紧急警报。台风路径为向西偏北方向移动,正是“爪哇海”号钻井船的作业区。

根据合同,广东南海石油联合服务公司气象公司从21日5时至26日14时,共向阿科公司及“爪哇海”号连续发出台风警报41次,附加电文3次,紧急电话1次。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气象台也向阿科公司通报了16号台风情况,要求密切注意台风动向。

26日凌晨6时30分,阿科基地电台叫通担任“爪哇海”号守护船的三用工作船205船。205船船长电话称:“昨夜11时至今晨3点风力为12级,现在为8~9级,浪高13m,船摆倾斜30°~40°。原来可以看见‘爪哇海号,并能直接联系,现在看不清,正在密切注视。”11时10分,205船返回井位,发现“爪哇海”号已失踪,船上中外人员81人均无踪影。这81人中,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菲律宾、加拿大的外方人员有46人。海面上有许多油污,此后又发现3件救生衣和1发信号弹壳、1个黑色橡胶碰垫……

11月3日,潜水员在水下75m处发现“爪哇海”号钻井船,已翻卧海底,位置在原井位275m处,倾翻度约90°。当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发言人发布新闻称:“爪哇海”号失踪后,我国有关方面迅速组织各类舰船22只,飞机6架,在恶劣的海况下,从西沙到越南昏果岛29km的6万3 000km2范围昼夜搜寻,全力营救,最终证实“爪哇海”号已沉没。

事故原因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陆地资源的逐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越来越把目光转向海洋。海洋正以其富饶的资源、广袤的空间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为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我国的辽阔海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它是通往国内外的交通要道,为国内的物资交流和国际贸易做出重要贡献;我国海域又是资源的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海洋能源、水资源和空间资源等,这些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

然而,我国也是一个海洋灾害频发的国家。风暴潮、巨浪、海冰、赤潮、海啸、溢油、海平面上升等。据统计,在1989~2003年的15年中,我国由于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155.6亿元,因灾死亡或失踪人数达303人。

在我国海域,夏季常有台风袭击,南海正是处于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上,冬季经常有寒潮影响,春秋季每隔几天就有1次温带气旋入侵,这些天气系统都会带来狂风巨浪,因此,由强风巨浪引发的海难事故也时有发生。1983年10月25日,“爪哇海”号钻井船遭遇16号台风引起的8.5m高的狂浪袭击而沉没,造成了数亿元的经济损失。

自有海难记录以来的200年间,全球已有100多万艘大中型船舶遭受巨浪狂风的袭击沉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因巨浪沉没的石油平台已达60余座。

那么,“爪哇海”号钻井船是怎么沉没的?船在乘风破浪行驶时,船与风浪处于相向状态,舵可以操作得稳。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超过9级或更大风浪时,一味向前行驶,就可能使船体受伤、机械受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能不能行驶,要凭天气预报来定。

在顺风顺浪中行船,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顺水推舟。这时船的操纵系统往往受到风浪在尾部的推力影响,会出现跑舵、偏航等问题。一不小心,还会把船推到危险的横风横浪的绝境,船遇大风浪,怕的就是横风横浪。

不论是逆风行驶,还是顺风航行,坚固的船体,稳健的操纵系统,强劲的动力系统、过硬的驾驶技术、有经验的驾驶人员都是保证船舶安全的重要因素。

遇到大风浪,最怕的就是横向行驶,更可怕的还是失去动力的船舶,因为它已经不具备抗风浪的能力了。“爪哇海”号钻井船在大风浪中,其实就是一条无动力的船舶,被动地被风浪吹打,最终导致船毁人亡的结局。

“爪哇海”号在台风来临时,尽管接到多次台风警报电报,但采取背动抗台本身就是一个失误。尽管当时“爪哇海”号可能受到陆地公司的指挥,但不管是哪一级的指挥者还是“爪哇海”号上的决策者,都没有预测到有船毁人亡这样的恶果。况且在10月22日,台风已经形成,中央气象台已发出台风紧急警报,有关部门才急着向“爪哇海”号发电报,到25日晚“爪哇海”号沉没,只经过短短4天。一般台风在形成的前几天,日本东京的气象台转发的卫星传真就早有预报了,当时的12级风,是经过从形成之初到在海上不断滚动才形成的,也就是说,从台风形成之初到“爪哇海”号沉没,最少有1周的时间可采取相应的措施。

笔者航海20多年间,多次在海上遇到大风浪,均化险为夷,总结出3条经验:一是抄收气象预报准确;二是船长指挥得当;三是船员有过硬的本领。3条经验中最重要的还是船长指挥得当,“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船长有权决定在风浪来临和关键时刻采取应急措施。人是最宝贵的,有人才能保住财产,重点是科学技术人员,试想在“爪哇海”号上工作的哪个不是技术人员?他们本来有条件在大风浪来临之前采取驾船撤离的措施,可是他们没有撤离,导致悲剧发生。当年有关人员、决策者乃至媒体也许没敢下这样的结论,23年后,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事实就很清楚了。

科学预防天灾

台风形成之初称为热带低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风速每秒10.8~17.1m。热带低压之上称为台风,中心最大风力8~11级,风速17.2~32.6m。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大于12级,风速每秒大于32.7m,称为强台风。在气象学的蒲氏风级上还将风力划分为0到12个级别,也是从无风到飓风。如8级风为大风,9级风为烈风,10级风为狂风,11级风为暴风,12级风为飓风。相对应的浪分为0到9个级别,5级浪称大浪,浪高2.5~4m;6级浪称巨浪,浪高4~6m;7级浪称狂浪,浪高6m~9m;8级浪称怒(狂)涛,浪高9~14m;9级浪称非凡现象或称汹涛,浪高大于14m。任何船舶在8~10级风中、在巨浪中航行,船左右摇摆超过30°以上都具有一定危险,更不用说没有动力的钻井船了。所以说,人与天斗是有一定条件的,是要站在科学的角度之上,而不是光凭一腔热血。面对天灾人祸,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科学预防,减灾防灾是安全生产的前提。

国家海洋局及有关部门早就将提高科技减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出灾害监测、预报警报、应急系统方面等科技措施。现在应用高技术手段改造中国海洋环境已不是难题,如何提高监测力度,提高灾害性海洋环境的预报警报水平也已不是难题,难的是有关部门要分清责任,遇事要果断指挥,在大灾大难面前来不得半点犹豫。在沿海作业的水上工具,不妨学学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管理办法,接收多家卫星气象传真预报,关键时候果断采取必要的防灾措施。

编辑 林静

猜你喜欢

巨浪风浪台风
台风过韩
风浪干扰条件下舰船航向保持非线性控制系统
台风来了
East Side Story
台风爱捣乱
巨浪中漂浮的红叶船
海陵湾台风浪场的数值模拟
冲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