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文而宜 恰用表演

2006-07-06崔丽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荒诞派戈多阿毛

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表演法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深受广大教师青睐。尤其在各类公开课上,讲课教师为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常常采用这一教学形式。但据笔者看,有的课堂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现浅谈一下,以就教方家。

一、因文而宜,因需而宜。

表演法教学多适用于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戏剧等。然而,并不是教材编选的这类作品都适合表演,也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采用表演。

例如,在一次公开课上,一教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讲到祥林嫂痛失阿毛,第二次来到鲁镇,直着眼睛,口中讷讷不忘阿毛之事,教师为彰显祥林嫂几近崩溃的精神状态,渲染其悲惨境遇,特意叫一位同学到台前表演。可事与愿违,此同学扭扭捏捏,表演很不到位,口中说着阿毛,脸上却透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台下同学嘻笑不已。这次表演不但没有达到彰显祥林嫂悲惨境遇的教学目的,反而变悲惨为滑稽,弄巧成拙。毕竟学生只有十七八岁,人生阅历尚浅,虽经教师点拨,也很难对祥林嫂境遇做到切身体会,全身心投入表演。

这节公开课采用表演法,结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学生对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眼睛变化等细节描写,很难准确传神地表演。教师最好采用观看录像、影片片段等形式创设情境,配以教师生动讲述,学生自然会身临其境。笔者就听过这样一堂课,教师讲到动情处,配以《祥林嫂》电影片段:风雪中,祥林嫂手拄拐杖,头发散乱,口中发出苍凉的声音:“阿毛……”此时画面定格,黑白特写。台下同学鸦雀无声,表情庄重,祥林嫂那张面容苍老、目光呆滞的脸永远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即使文学作品适合学生表演,但如果表演与教学目标无关紧要或不甚紧要的,也无须让学生表演。否则课堂就有做秀场之嫌,因为课堂教学采用的一切形式,最终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表演法教学应因文而宜,因需而宜。不要讲求形式,追风滥用,为表演而表演。

二、适时使用,有备而用。

如果教学中确实有表演需要,并且学生基本上能把握作品中的人物。这时,教师可以适时使用表演法教学,但必须做到有备而来。

笔者在教授萨谬尔·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时,便运用了表演法教学。原因有两点:第一,《等待戈多》本身就是话剧,语言动作性强,适合学生表演。第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思维,导引学生深入探究。

如果只是通过学生机械的阅读、教师枯燥的讲解去了解荒诞派戏剧的荒诞性:颠三倒四的语言,机械无聊的动作,毫无个性的人物,缺乏逻辑的剧情等等。学生肯定会恹恹欲睡。当然也就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深入解读人物,探究主题,了解荒诞戏剧特点的知识目标,更谈不上完成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德育目标。所以这时就很有必要采用表演法教学。

决定采用表演法教学,教师在课前就应拟定好人选,并且应让参加表演的学生反复排练,方可在课堂上表演。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适时指导,使表演不仅能很好地渲染教学气氛,更主要地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等待戈多》中十几分钟的片段表演,两位同学准备了好几天时间,结果课堂表演效果非常好。两个“流浪汉”在台上讲着梦呓般的语言,时而脱靴子,往靴子内瞧,倒靴子,摸靴子,时而脱帽子,抖帽子,窥帽子,戴帽子。时而闲聊拥抱,时而争吵谩骂,表演活灵活现。台下观众时而开怀畅笑,时而哑然失笑,时而凄然地笑,完全沉浸其中。当两个“流浪汉”说着经典台词“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咱们在等待戈多”谢幕时,台下同学抱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的教学进展得相当顺利,荒诞派戏剧中人物语言特点、动作特点,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以及荒诞派戏剧的主题,荒诞派戏剧的特征,同学们把握、理解得相当准确。这都得益于适时的成功的表演手段的使用。

所以表演法教学既不能一棍子打死,惧而不用,也不要一味追风,盲目滥用。要用得其时,用得其法,才能令课堂熠熠生辉,事半功倍。

(崔丽萍 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语文组)

猜你喜欢

荒诞派戈多阿毛
一起玩·阿毛犯错了
阿毛的故事
阿毛故事
戈多是谁
《等待戈多》对新时间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