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案例

2006-07-06林仲党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诗情首词体悟

一、案例主旨

古典诗词一向以精于炼字著称,辞约义丰,追求含义无穷或意在言外的效果。我们分析作品常常强调的是上下文的语境,但在古典诗词里,由于其辞约义丰的特点,语境就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上下文”的简单、线性的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有形象体系互相渗透而成的饱和着情感的立体多维空间。要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情景意义(意境和诗情),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维触角,把诗词中的某一语词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内去作综合考察、品位、体悟,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的深度和广度。而对诗情的深度和广度的把握程度,便是读者思想深浅度程度的反映,也是真正的鉴赏能力的反映。

本案例的设计旨在研究古诗词如何“美文美教”,探索“诵读——品读——体悟——拓展”的诗歌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情景讨论式的学习,学会从苏词呈现错出的具体形象(意象)里寻绎出其中“隐性”的意义,进而学会解读文学作品,把握诗情,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案例背景

1.案例的背景与课文的教学目标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它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即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洞彻。如何让学生透过诗歌表层的语言媒介,作情感的深透和体悟,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接受美学)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从而得出作品的意义,体会诗人暗寓的情感,这是赏析中要完成的一个主要目标。鉴于此,我觉得本文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从学的角度来说,让学生通过对诗人所描摹和抒写的意象和诗歌凝练的语言的品味,去理解把握词作的意义,体悟诗人在词中所暗寓的情感(即诗情),以达到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从教的角度来说,探索诗词的教学方法,达到美文美教的目的。

2.课堂结构和设想

首先,诵读。初步把握该词的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的涵泳诵读,感知词的神韵,逐渐品味词中独特的意境。

其二,品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提升一个层次,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以此形式促使学生品味那些内涵丰富、意蕴深长并且值得“品”的词句,并指出其好在哪里。在学生品析、讨论后,还要求带着体会再读有关语句,让学生结合读加深理解。

在品读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诗句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这没关系。因为这一过程是激趣过程,目的是通过品读,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激发他们探究诗意,诗情的兴趣,引导他们入境。

其三,体悟。体悟是鉴赏的最高层面,也是本课授课重点。

“读诗在于体悟把握作家的情感、诗情,而后才能进入他的内心。”(蒋成《语文课读解学》)这首词的“诗情”——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望月问天、对月怀人,通过奇特的想象,与天地的对话,通过月、月宫、琼楼玉宇、人间等有丰富内涵的意象来抒写的。抒幻想而留恋人世,伤别离而处以达观,这就是这首词的“情感”。因此,体悟诗情的重点是让学生去体悟该词想象丰富,笔调奇逸,风格健朗的表现方式。在体悟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1.请回答:这是一首写__________诗。(用短语或句子补全横线)为了帮助学生读解,我也向学生具体介绍了古人用“月”这个意象表达的内涵——常被用来作为离别相思的象征物。如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若虚“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同学们是怎样看好这首词的?说说理由。3.结合这首词的“序”和有关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让学生加深理解。

其四,拓展。为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词的意境,了解苏词的概貌,在授课之后,我对教学内容作了拓展:课外学习苏轼的两首词,即《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查找有关“月亮”的古今诗词,进行对比阅读。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有的在课堂内由师生共同完成,有的放在课外通过查阅资料完成。

“诵读——品读——体悟——拓展”构成了《水调歌头》的教学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体悟”阶段的教学为中心,“诵读”、“品读”是基础,“拓展”是向外延伸。“诵读”、“品读”、“体悟”以课文知识为主,“拓展”则以课外知识为主。这样课文的教学便形成了立体式的教学框架。

三、案例实录(片段)

片段一

师:宋词与唐诗是古典文苑中的两朵奇葩,宋词能与唐诗并称两件瑰宝,自有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宋词——《水调歌头》,作者是北宋著名的大文豪苏轼。谁来介绍一下苏轼?

生1: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文学家。

生2:苏轼还是著名的书画家,我摹仿过他的字帖。

生3: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苏轼是一个全才,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而且他在书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至今还留有他的书画真迹。苏轼的词代表一种风格——豪放,他是豪放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谁愿意把这首词读一下?

生1朗读。

生2站起来说道:“老师,他有几个字读错了。‘琼读qión g,‘绮读qǐ。”

教师肯定了他,并请他再来读一遍。教师请学生来点评。然后让学生齐读。

教师稍作指导:读的时候要注意速度放慢些,要注意重音处理。

学生再齐读,并且思考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学生有感情地读之后,交流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出理由:

生1:我喜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因为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生2: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令我感动。

师:还有理由吗?学生2思考着……

生3:老师,他又把“绮”字念错了。我觉得这句话好就好在通过月亮来写人,写出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深,竟然通宵无眠。

教师:说得很好。你能把这句话读一遍吗?(学生读)……同学们请继续我们的问题。

生4:喜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怨恨,月亮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是圆的,好像是捉弄人一样。

生5:我喜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因为他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生6:我不赞成他的看法,读这句话并没有给人悲凉的感觉。而且下阕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是个很乐观的人。

师:你们的意见针锋相对,那么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一句好吗?

两位学生都读这句诗句,再让其他学生评判。

生7:我喜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它是名句。

学生谈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句子进行朗读。

片段二

师:有位作家说过“读诗在于体悟把握作家的情感、诗情,而后才能进入他的内心”。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遍,同学们请体会上下阕的意思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师提问: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词?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自由发言。

生1:这是一首写对弟弟思念的的词。

生2:这是一首写对亲人美好祝愿的词。我是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看出的。

生3:这是一首写诗人对朝廷生活的恐惧的词,诗人当时心理很矛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话既写出了诗人对朝廷生活的留恋,又写出他对朝廷生活的畏惧心理。

教师欣喜地说:说得很精彩。我们读诗要善于透过诗歌的语言去把握本质的东西——我们称它为言外之意。同学们再找找看,文中还有没有这样的句子?

生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中的“人间”既跟“天上”对,又与朝廷对,指不在朝廷,在民间。表达诗人对朝廷生活的厌恶,对民间生活的向往。

生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表面上写月亮,其实是写对亲人的思念。

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旁征博引进行提示:同学们,中国文人似乎对月亮情有独钟,比如节日就有“重阳节”(登高望月,以寄对亲人的思念。)关于月亮的诗也很多,而且其中很多都是与思念有关。月亮就是情思的象征物。刚才这位同学讲得很好。借月亮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的诗句大家能否再举一些?学生思考片刻。其中一位说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好。还有吗?”学生一阵沉默。教师出示张若虚的“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

生6:我认为这首词上阕是写“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既对朝廷留恋,想为朝廷效力,又害怕朝廷的政治斗争,所以诗人很留恋民间的生活。下阕写诗人对月怀人,抒写离别之情,又表达了对弟弟的祝愿。

教师鼓掌,同学们也跟着鼓掌。教师板书:望月问天对月怀人。教师结合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和词前面的“序”总结这首词的“诗情”,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

四、案例分析

宋陈善《扪虱新话》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诵读是熟习、感知课文;品读如鱼之游水,春雨之润花,是审美阅读,两者皆在“入书”,知作者之用心处,见得亲切。体悟是读者(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进入个人的情感体验;由于各人的生活经验与认知结构的差异,体验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出书”,用得透脱。拓展是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化为理性的思考,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教学最出彩的地方。陈善的话给了我教这首词的灵感。“诵读——品读——体悟——拓展”构成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应有法;虽然教学是流动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诵读——品读——体悟——拓展”却是教学古典诗词最普遍适用的一种,因为它体现了“美文美教”的思想,被证明是完全可行的。“美文美教”也是我教这首词的灵魂和宗旨。

我觉得,学习古诗词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吸取丰富的语言营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接受美感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发展观察、思维、想像、创造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三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要达到这三种教学目的,只有对作品去“品”去“悟”,才能完成。因为鉴赏的过程本身就是鉴赏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的过程,这中间包含了鉴赏者的知识、经历、认识等因素,它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而“品”与“悟”是鉴赏者最能在读解过程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像力去体会作品、张扬个性的一种阅读思维方法。这里要注意的是:(1)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文学积累不足,思想认识肤浅,对词作的认识把握不够深,教师可用自己的认识去点拨,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认识去代替学生的认识,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新课标》)。(2)诗之道在于抒情言志——《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毛诗序》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因此,在对作品的“品”、“悟”阶段,教师要紧紧抓住“情意”这条线索,指导学生体味词作所表达的情感。

至于拓展,体现了我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因为“学好语文,工夫在课外”,“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而且通过对苏轼其他几首词的学习和对有关“月亮”诗的学习,达到对苏轼较全面的认识和对《水调歌头》的进一步体悟。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不管哪个环节,都紧紧扣住“读”这条线。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就要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读”就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总之,这节课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规律和诗歌教学的规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了完美体现。

(林仲党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二中)

猜你喜欢

诗情首词体悟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