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下阅读选修课程的构建

2006-07-06张庆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读物语文课程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贯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日趋科学、多元,只管在阅读必修课上死抱一本教科书的现象逐渐减少,阅读选修课程也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保证阅读选修课程有序开展应在下述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阅读材料的选择

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相当多的学生往往对语文老师推荐或提供的课外阅读材料缺乏兴趣。《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教学建议。

一项专题调查显示,当今学生喜爱的阅读材料的排序为:

1.具有流行风格(快捷、幽默、直观等)的读物;

2.同龄人所写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

3.与教材同步的、有利于课内应用的材料;

4.传统意义上的名著名篇。

固然,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有其盲目性、有其阅读能力的限制,教师不能一味迁就。但是,阅读选修课阅读材料选择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其多方面的精神需要,不让学生做阅读材料的奴隶。

二、选择对学生适合的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阅读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书刊的选择是否适当。

因此,语文老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选修课内容的要求,把握三项标准,指导学生做好读物的筛选工作:

1.思想性。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读物,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积极防范、抵制荒诞、凶杀、迷信等类坏书对学生的毒害。

2.可受性。所选读物应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要有助于他们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3.广泛性。自然、社会、历史、地理……,应广泛涉猎,无所不读。阅读面广,见识就多,收获就大,综合素养就会提高。

阅读过程的监控

有些老师,只是简单地把阅读选修课的材料交给学生,至于阅读目的的理解,阅读过程(包括结果)的监控,往往做得很少,甚至于放任不管。为便于有效地指导和监控,教师要充分发挥班集体、学习组的作用,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组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同时,还可运用必要的书面记录手段。为此,可设计阅读卡片。

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就以书面形式有条理地表现出来,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便于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督促。

阅读方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选修课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得法”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指导。

一、指导学生学会“精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有这些“重点”,都属于“精读”的范畴。

“不动笔墨不读书”,写读书笔记,是“精读”的一种重要方法。而读书笔记又有多种形式,应根据阅读目的要求、自身能力作出选择。如:

1.作批注: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2.做摘抄:根据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以备学习研究之需。

3.制卡片:制作的卡片,要注明来源,分门别类,定期整理。

4.写札记:札记,是读书后写下来的心得、体会。写札记要紧扣原文,不随意曲解作者的观点;要用自己的话来写,有真情实感;要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实际,有现实意义。

二、指导学生注重“略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观其大略、整体感知的略读功夫更是不可或缺。《语文课程标准》把“精读”和“略读”相提并论,其目的就是要训练、培养学生既能准确(精读)、又能快速(略读)地把握信息点的能力。

科学的阅读方法会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应该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目的确定。选修课上,拿到阅读材料,先要明确:我为什么读,想得到什么。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只想获得一般性信息,则一般适于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学类佳作,想品味妙言佳句,感悟真情实感,则宜于精读。

从不同角度分,阅读的方法有多种,如:比较阅读法、专题性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积累性阅读法、探究性阅读法等。许多名人都有成功的读书法,如:孔子,学思结合法;刘勰,披文入情法;朱熹,熟读精思法等。教师可指导学生选用、借鉴,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阅读阵地的建设

阅读选修课的主阵地,无疑应是图书馆。学校应面向所有年级、全体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依课时、按课表、定场所,正常开设阅读选修课。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1.征求订刊意见

每到报刊征订阶段,阅览室应向学生发放表格,要求他们写出自己喜欢阅读的报刊的名称、刊号等,经过研究、筛选后订阅。

2.培训管理人员

从报纸期刊的上架、阅览室里的卫生到阅读秩序的维持等,阅读选修课各环节的管理,都放手让各班挑选出的学生管理人员参与。

二、优化学生读书环境

《课程标准》为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课程模块,开设阅读选修课。阅读课上,学生的座位,按模块小组组合;阅览的场所,按模块组合轮换;阅读的材料,按模块组合发放,并由图书管理人员负责调配、更换。学生们在既定的课程目标下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合作交流,大大开阔了视野,得到了许多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

三、建立学生阅读档案

《学生阅读档案》案卷的内容包括:每次阅读活动的课题申报、活动计划、课时安排及过程记录;各种阅读竞赛的内容、获奖名单记录;学生借刊还刊、图书管理员队伍培训记录;阅读指导工作和工作检查记录等。阅读档案的建立,既反映了学生阅读管理工作的全貌,又为今后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阅读活动的配套

鲁迅先生一向强调学以致用,他曾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为增大阅读选修课的教学效应,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举办配套的阅读实践活动。如:

一、读物推介会

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不同,读物来源有不同,读物品位也有不同。可指导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自己认为有阅读价值的优秀读物介绍给自己的同学。做到“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心得交流会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现自己的读书成果。”据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不定期的交流活动。一般是以读书小组为单位,每组推出一名代表,就本组阅读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在全班发言。交流读书方法,交流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等。

再如,学校可编定阅读选修课的校本课程,成立读书俱乐部;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图书节、演讲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藏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班级可利用语文早读或语文课前的3-5分钟,进行读书汇报活动。

阅读评价的开展

阅读评价的开展,有利于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评价的基准,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阅读选修课的评价,要注重阅读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家长评价等)有序进行。

在教学活动全过程中,“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反馈、监控等功能。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其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而,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是今后一段时期阅读选修课程构建的重点工作。

(张庆山 江苏省江都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读物语文课程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