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自主阅读、重视感受体验

2006-07-06胡庆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意义阅读教学文章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语文基本素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而阅读则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内容,“探究自主阅读,重视能力培养”是新课改的重任,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美国教育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它必然要让学生明确阅读意义,重视感受体验,探究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开展自主阅读。

一、明确意义 自主阅读(培养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平时有不少学生对阅读随随便便,对教师有很大依赖性,如果老师不布置作业,极少有学生主动去阅读,特别是读课外书。为此,要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就应改革现状,培养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不限于哪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物的行为;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学生在读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探索未知、寻求知识,不断总结读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大大增强。

二、创设氛围 以达境界(摸清写作思路)

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产生一种与教师交流的欲望,让学生自然而然投入阅读,并且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愉快与兴奋: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诵读范文,和作者唔对一堂;在班级的小天地里,创造一个学习文本的语言环境;学生和教师互做朋友,相互交流,而且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要简单扼要地用否定或者肯定来回答,应注意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研究的读书氛围。学生在感受中阅读,让同学们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便是阅读教学的良好开端。

我为上好《苏州园林》一课,首先布置学生课余去阅读长篇巨著《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一节。让学生画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使书面上的文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形象地立体化,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充分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认清清除历史陈迹,肩负起建设新史的重任。

再叫学生阅读《苏州园林》,广大学生则会被南国幽雅秀丽,如诗如画般的苏州园林所吸引,仿佛已置身于拙政园、锱园的亭台楼榭之中,徜徉在丘壑幽林之间,感受如瀑的藤萝,嗅闻浓郁的花香。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远近借景,移步换景”等写作特点便迎刃而解,学生就能摸清作者思路,顺利地感受文章所反映事物的各个侧面,进入作品描写的事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在极强的感染力下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三、理性分析 领悟爱憎(感受作者情感)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应从学生最感兴趣、最能开启他们思路,最能拔动他们心弦的地方入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触发读者与作者共鸣,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

当我执教《爱莲说》(初三语文第六册)一课时,为使学生领略“莲之水玉洁,暗香浮”的美景,而步入高雅隽永的艺术境界,就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中的佳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让优美的诗句唤起广大学生的美感!布置学生联系实际、认真观察课本中的彩图,思索文中的哪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描述莲之美的?再次联想现实所见莲之丰姿:荷花摇曳多姿,碧绿的荷叶露珠闪烁,笔直颀长的茎杆,婷婷玉立在微波荡漾的一池清水之中——使文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精彩描绘,得到直观而动态的展示,使“不染”“不妖”的抽象,“不蔓不枝”的模糊,全被细致逼真的画面所化解,学生自然而然地认同了作者的情感,产生出强烈的“爱莲”之情,并进入理想的艺术境界!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让学生去与作者亲近,并且去相知,和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推进对全文的深入理解,这是因为语文教育一方面承担着认知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肩负着情感教育的重担。

四、把握脉络 入境体味(掌握作品主旨)

在阅读文章时,往往可读到许多精彩的句子,学生会被这些句子深深地吸引住,为了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进一步了解写作特点,不妨让学生先将佳句和片段摘录下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对这些句子的感受和理解。

如《谈骨气》(初二语文第四册)文中说;“有骨气的人谈骨气,字里行间充满正气,令人信服,使人感奋。”学生可以反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指出:引用“是……的”则表示强调,“中国人”前面加“我们”,是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种强烈的情感学生被感染了,大大加深了对孟子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及文中所举三个事例的理解,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们交流启发,谈论各自的理解,为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脉络作必要准备,力求抽象的文学符号变得形象可感,变成内涵丰富的画面,同时也为“入境体味”创设一定氛围,利于激发阅读热情和学生需求。

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教育实践使学生会真正读懂作品,掌握文章主旨,并且喜欢上这些名篇的。

五、激发兴趣 富于导想(追求阅读体验)

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千方百计启发学生的生活积累与美感体验。充分发挥想象,凭借偶然事物进而看到其普遍性与必然性,通过有限的景物感受到无限的世界。应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从个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去揭示形象的内在美,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例如课文《一面》中写人物,最感人、最深刻、最精彩的是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文章前后反复地使用一个“瘦”字,突出地渲染这个“瘦”字,用意何在呢?阅读时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字,“瘦”,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其外部形态直至本质意义。作者正是通过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所留下印象,从“瘦”字中传神地表现出鲁迅先生为革命、为人民、为民族奋不顾身、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文章可谓一字立“骨”!阅读这篇文章,让学生爱不释手!新课标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学生在追求作品本质意义的体验中锻炼,广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实践中成长。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在中考及高考语文中与课内外阅读有关的试题越来越多,有力地说明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叶圣陶先生一再倡导“自能读书”、“能在繁杂的事事物物之间去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语文教育提倡自主阅读,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但是一切都只是开始,需要语文教师长期坚持并作出努力!

(胡庆云 浙江省绍兴市锡麟中学)

猜你喜欢

意义阅读教学文章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