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2006-07-06黄秀微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柳树语言文字语感

郭沫若曾经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成为语文创新教育的重点。

一、感悟的内容

(一)感知形象

感知形象就是抓住语言文字描绘的画面的“表象”,运用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对人物的外貌、活动细节及变化过程,景物的层次、方位、距离,事物的动静、色彩、音像等进行形象的感知,在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立体画面。

(二)感知意境

感知意境比感知形象更进一层,要求体会出语言文字背后蕴涵着的语境和情调。叶老早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句,可见,对语文的感悟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进而便是“明象体情”。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以景取胜,情景交融,《荷叶圆圆》是一篇讲读课文,语句优美,也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学习这篇课文会让我们感受到充满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

(三)感知情感

感知情感是通过语言文字对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感知,初步把握其特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精髓,它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能培养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能启迪儿童潜在的智慧,有的能熏陶儿童的伦理道德,有的能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我们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点点滴滴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使我们的学生从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二、感悟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培育自信

读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不管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都应真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认识,尤其是感悟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对相同的景物、情节、人物,他们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对于这些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教师不应该也没有权利轻易否定,这是对孩子学习乐趣、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只能造就学生的唯书是听、亦步亦趋。试想,一个不允许“胡思乱想”的地方,一个不允许“出格”的地方,怎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孩子?

(二)创设机会,培养语感

1.在朗读中体味。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的作用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人教版小语教材中有很多情文并茂的精美文章,富有鲜明的听感,可以让学生有节奏地诵读,形象和感情融合,产生内心视象,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对一些优美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一直到会背诵,体验文中的美的韵味,使学生充满感情。《柳树醒了》一文,写春雷跟柳树说话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写出了春天到了,这里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体味作者准确、精当的遣词造句。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还可以增进文字鉴赏力,强化语感。

2.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在想象中领悟。学生有了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有较好的语感。想象能将文中语句具体情境化,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表象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联想和想象。如《两只鸟蛋》中妈妈告诉我,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我就把鸟蛋送还,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然后通过朗读,启发学生在脑子里“放电影”,想象这一幕幕,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与提高。

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摈弃繁琐分析的教学方法,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精心引导学生去朗读、咀嚼、品味,培养语感,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立足于激活学生自身的灵性,发掘自身的潜能,锻炼其敏锐的语感,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黄秀微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潘桥镇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柳树语言文字语感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会治病的柳树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