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教版《特别营救》教学案例及反思

2006-07-06黄传桂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导语新闻报道文本

《特别营救》是由八篇新闻报道和一篇解说词组成的一个独立单元,取材于2002年3月至4月科考队员在鄂西巴东县小神农架原始森林发现一个出生才两天又失去母爱的小金丝猴,队员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把它带回了营地,受到湖北武汉成千上万市民的关注,仅生存19天后死亡的事实。分别从不同两个角度报道了同一件事。其中穿插了资料、图片、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在阅读中充分利用有效信息解读文本,学习跟踪阅读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参与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实现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到人人参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我采取了分层合作探究的方式,以238班为例:

我在黑板上列出三组思考题:

A组:1.你觉得文中那些词用得好需要积累下来的,并借助工具书弄清它准确的读音及意义。

2.通读第一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从原文中找出能揭示每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的语句。

B组:1.通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并用表格的形式展示整个救助过程,从中发现新闻报道具有什么特点。

2.在报道中编者穿插了资料、图片、表格,各有什么作用?

C组:1.通读第一、二部分后思考:解说词再次叙述了事件的始末,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前后两部分叙述风格一致吗?

2.小小的金丝猴值得人们去这么关注吗?对全社会的行为你有何看法?

题目公布出来后我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结果只有4人选择A组,15人选择B组,其余的都选择C组,他们的理由是认为C组题简单一些,其实他们并没有读懂题目,只觉得C组题2可以自由发挥。于是我按能力重新分布,A组20人,B组23人,C组16人,人员确定以后就分4人一组讨论,一人做记录,教师巡视,发现不再是过去那种差生只是听众和看客,只在旁边和其他同学嬉闹的局面,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教室纪律井然有序,没有出现嘈杂的场面,因为这些题目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第一节课,由学生阅读文本,自主合作探究。

第二节课继续讨论,教师到各组了解讨论情况,发现要使学生对这些问题获得较圆满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就及时给予指导,A组主要问题是对新闻导语的概念未完全理解,经过辅导能马上找到导语即概括新闻主要事实的语句,但第八则报道第一段不能完全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又提醒他们看看标题,弄懂标题的含义后再到下文去找答案,学生找到答案,对第一段作了补充,进而完成了第二题,完成比例为75%。B组完成情况比较好,能抓住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个别处语言不够精炼教师予以纠正,完成比例85%。C组题是比较阅读,难度大,完成起来要费劲一些,刚开始学生只能从形式上找到不同点,一篇是新闻报道,它按时间顺序详细的报道了抢救金丝猴的全过程,让我们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篇是为《东方时空》作的解说词。而内容、表达方式上就没有挖掘出更多的不同点,主要原因是对文本阅读得不够,我就要求他们立足文本,深入文本,并参与他们讨论,通过点拨,提示, 50%的同学完成了95%的思考,40%的同学完成了50%的思考,10%的同学是逆向思维。

第三、四节课由各组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作补充和修正,歧异之处教师及时更正明确,教师重点对C组题作了总结:

1.解说词不是简单重复事件的始末,是从不同角度展现同一事件。第一部分是新闻报道的组合,脉络清晰,新闻之间以时间为顺序形成自然连缀,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激起读者对下一个故事的关注;新闻的标题醒目,导语清晰地告诉读者事件发展概况;辅助资料为理解文本提供了方便;图片让人们自然关注小小金丝猴的命运,投入到事件中去,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部分除了交待事件的经过外,还着重描写了几个细节,如:发现的过程、转送护理的过程、得名的过程、抢救的过程、离去后“再生”的过程;画面感很强,在一系列画面的铺陈中,我们逐渐被事件本身所饱含的人文关怀所感动;解说词以情动人提升了事件的社会意义;文章最后还提出这一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可以说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充实、深化。

2.动物也有生存的权利,人们对它的救助,表现了对动物的保护意识,对可贵生命的尊重,特别是“楚楚”的形象,昭示着在同一座地球家园,生命间的互相关爱成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课堂反馈,教师设计了这样几组题:

A组:1.词语积累

2.选择当天的报纸阅读,标出标题、导语、主体。

B组:1.“楚楚”的离去引发你那些思考?

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你对跟踪阅读有了那些认识?

C组:1.如果不是金丝猴而是一只狗、一只猫,情况会是怎样呢?

2、寻找报刊杂志上追踪报道某事件的新闻来阅读,学会跟踪阅读,养成跟踪探究、深入思考的习惯。或对你感兴趣的某作品,查找与之相关的写作背景介绍,人们对它的评价以及作品争鸣等,把你阅读思考及时记录下来。结果:

A组有20人,准确率达100%的:占60%;90%的:占20%;50%的:占20%。

B组有21人,准确率达100%的:占27%;90%的:占43%;50%的:占27%。

C组有15人,准确率达100%的,占67%;50%的:占33%。

教后反思:

这堂分层教学尝试课共花了四个课时,使我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为“探究式”,并且不是一刀切的“探究式”,而是根据学生能力、知识水平分层合作探究,这样能很好的调动各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有利于学生发挥、发展,对差生是一种鼓励,一种自信心的建立,让他们有获得成就感的机会;对好生是对有效时间的充分利用,是高思维品质的培养。其实刚开始要把学生按能力分层实施教学时,我是难于启齿的,有顾虑,怕差生有想法,果然只有4人选择A组,学生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差生,对好的学生又怕他忽略基础的训练,何况他们是普通班的学生。但从实践中发现这样做效果比较好。2.辅导对象明确,内容明确,目的明确,变“团结户”为“个体户”,进行研究生似的教学,各有所得,效果明显。但是这种模式的教学适于小班进行,班过大,课堂上教师辅导不过来,容易影响教学进度。

纵观整个分层尝试教学的过程,发觉教师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估计过高,只粗略的讲解了新闻的基本特点及要素,还自认为讲得很透彻,就要学生自行找导语,结果A组的完成起来有点困难。学生初次学新闻,不光要讲概念,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拿些报纸上的新闻,跟他们分析讲解,让他们真正有了认识后,再进行教学,可能就要顺利得多。C组题1比较阅读,对学生驾驭两篇长文章的能力也是估计过高,学生事先没有充分预习好,没有细致的通读全文,想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就要学生缘木求鱼,结果学生也只能求得表面上的东西,如果不是及时发现问题,参与他们的讨论恐怕难以达到预计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计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他们就能获得一种成就感,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欲望。所以C组题2学生感兴趣,能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但我觉得学生还是在按照老师为他们设计的套路在学习,缺乏真正自主的学习,他们只有“答”的份,没有“问”的机会,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计的,而是出现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的特点,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必须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还有限,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产生更多的教学智慧,在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碰撞出火花,这对我们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黄传桂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导语新闻报道文本
导语
阳光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本期专栏导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导语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