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全面性原则

2006-07-06刘立华武沛荣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4期
关键词:美育人格素质教育

刘立华 武沛荣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全面。“所谓全面性是指,使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以及个性特长等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不仅重视开发和培养智力因素,而且重视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还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实施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

一般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由智育目标要素、德育目标要素、美育目标要素组成。其中,智育目标包括语文知识发展的目标(主要是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读写知识、古代文化常识、工具书使用常识等方面的要求),语文能力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要求),语文智力发展的目标(主要是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要求)。语文德育目标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要求。语文美育目标包括美育知识和美育能力两部分。语文美育知识,是指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学基本范畴有初步认识。美育能力指对语文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全面实施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

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全面实现以上目标的。在那种情况下,分数就是评价标准,升学才是最终目的。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思想道德教育轻个性心理培养,美育更是不受重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放到了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素质教育在中小学主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实现。语文是各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审美等多方面教育的任务,对于全面培养中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未来的建设人才,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改革,所以有必要继续加强语文学科中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要全面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我认为,应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掌握三个重点。

一、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形成能力是一切知识传授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以前,教学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长期性全局性的失误”,“这误区,简言之,就是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组织学生学习语言,以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取代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积累。”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语文教学败坏了学生的胃口,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这种做法,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几种能力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其实听、说能力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人的听说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不应该忽视任何一种能力的训练。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像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等一些有录音的诗文时,我让学生听,让他们欣赏,在听与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到陶冶;像《春》等一些优美的课文,我带领学生读,在反复吟咏中体味文章的真谛;我注重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说的欲望;我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写作文、写日记等等。以上做法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语文审美教育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所以要通过语文课,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并通过其优秀的语言艺术、丰富的表达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从而使其能够正确地鉴赏美、创造美。

首先要培养审美鉴赏力。中学生性格尚未定型,情绪易于波动,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正在急速变化,审美理想正在形成。一方面,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强;另一方面,抽象思维还不发达,容易忽略很多美好的东西。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可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讲解,揭示其内在的美,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力。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当读到“他戴着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时,有些学生会笑,他们只注意到了父亲有些可笑的形象,而忽略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爱的珍重。这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局限,需要教师去引导,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如《阿Q正传》,如不联系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时代背景,学生觉得阿Q只不过是一个无赖、人格障碍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白日梦患者而已。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使他们理解,《阿Q正传》其实是体现了一种集体深层心理,使许多中国人看到了自身心灵深处的某些绝不值得夸耀的阴影。

其次要培养审美情感。当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去欣赏作品时,在人们身上所唤起的也不仅仅是感情,而是同时也获得了感知、认识和判断生活的能力。这种认识判断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思想道德课程所能代替的。青少年在抽象思维能力方面还处在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让他们在具体感受和情感活动中逐渐了解和认识人生,这是语文教育的一大功能。比如林觉民在决心殉国的情况下写的《与妻书》,让我们体会到作者高贵情操和强烈爱国精神的可敬。又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在作品流露出来的哀愤情感中,让我们认识到自我封闭拒绝现实的鸵鸟精神的可笑。语文教学如果注意审美情感的培养,那么学生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所培养起来的正确人生态度,会更加深入扎实,更加持久内在。所以,我们应该让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优美情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要培养审美创造力。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诱导他们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来培养其创造力。比如,在对课文的理解上,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领悟作品,把作品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从而品味出作品的内蕴。又如表情朗读,它既是一种欣赏,又是一种再创造。再如,让学生进行的作文训练,也是一种创造美的活动,通过想象、立意、谋篇、布局、谴词、造句、提炼、修改等,将自己的感情融于习作中,来再现美和创造美。

三、塑造学生个性品质

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比之其它教材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能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中的伦理道德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离开了人的情意开发,语文能力的培养不可能真正实现。正如钱理群先生所云,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翻开中国文学史,不难发现许多在文学上有造就的前人,不但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也为后人留下了高尚的人格榜样。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他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陶渊明为我们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句,体现了他不畏权贵的高尚气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对“为了正义,人可死不可侮”精神的讴歌,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格力量的表现。气节与品质,人格的力量与意志的坚定是不可分割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无法逃避艰苦的磨砺。如苏洵二十七岁才发愤学习,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宫刑后忍辱完成《史记》,岳飞沙中练字,陆游逝前示儿……这一切均向我们展示了自勉、拚搏的坚强性格。他们的业绩永留青史,他们的人格更显光彩照人。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前人刻苦学习和坚韧不拔的典型事例及其高尚的人格和品质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爱国爱民,为国为民,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完善健全人格。

(刘立华 武沛荣 山东省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美育人格素质教育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