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渠道开发利用境外资源

2006-05-24王玉梁

中国经贸 2006年5期
关键词:石油资源

国家在全球政治中的胜负兴衰,不单纯地决定于它所表现出的经济财富总量,决定于得以保证这些财富不断产出从而使生产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资源占有量;决定于海外资源供应线路是否安全。

到国外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球资源供应保障体系,是保证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不管一国的国家利益随历史如何变化,它都需要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来满足本国的政治经济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总量最丰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人口众多,目前又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对资源需求量大,资源相对供应不足;而且中国矿产资源粗放开发、低效利用、环境恶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因此,在提倡节能和高效用能的同时,制订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据估计,中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的净进口量不过950万吨而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1.268亿吨,成品油进口3143万吨。美国能源信息局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640万桶/日,至少需进口40%。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上实现工业化”,在未来20年里,中国工业部门仍需要更多的能源。

中国的石油供应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和石油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国的原油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的程度也将越深。这不仅意味着更大的经济风险,而且还可能蕴含着更高的政治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降低和物价的上涨。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n向中国GDP增长0.043个百分点。油价上涨会加大以石油为燃料或原料企业的成本,相应产品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竞争力削弱。而且其价格一旦受国际大资本操控,中国的石油资本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均将受到严重威胁。由图1可以看出近两年来石油价格的暴涨趋势,为此使中国多支付了上百亿美元。

“谋发展、求互利、促多元”

“走出去”开发利用海外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当复杂而又极端重要,必须坚持“谋发展、求互利、促多元”的原则。

企业是境外资源开发的主体。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加强资源的国际合作,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既要苦练“内功”,又要研究市场。优先选择那些短缺资源开发利用,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进行跨国投资。从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来看,打破行业垄断,加强与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集工、贸、金融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走向世界开发海外资源的必然选择。同时,加强中国公司之间的协调、统一与联合,以取得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无法获取较高的结构效益和协同效益,也不可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是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行业商会要在反映诉求、维护权益、行业自律等方面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特别是要通过加强行业自律,防止企业在某一市场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当前在个别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些苗头,行业商会应当加强研究对策。

综合考量境外资源开发市场

境外资源开发市场的选择,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绝不单纯是资源水富集与否。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与中国的政治关系,运输的便利条件等,此外还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学、国家安全战略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第一,“走出去”开发资源,首要选择的重点市场是周边国家。这不仅是因为运输便利,更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体现。在中国对外工作中,“周边是首要”。据统计,16个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2%,铁占33.9%,铜占22.6%,镍占23.1%,钨占26.6%,锡占35.4%,金占17.5%,钾盐占27,6%(见附表1)。在北面及西面,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其他中亚国家油气蕴藏丰富,此外,俄罗斯的铁矿、铅锌矿、森林资源,乌兹别克斯坦的金矿,哈萨克斯坦的铬矿等蕴藏也十分丰富。而且该地区是中国友好邻邦,政治较稳定,有利于保证供应。重振“丝绸之路”,开辟能源通道,对于开发中国西部乃至保证中国国家经济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南面与东面,要搁置争议,加快共同开发南中国海石油和天然气的步伐,注重与东盟国家开展在油气、铜矿、铝土矿、铁矿、金矿和钾盐矿的勘查与开发方面的合作。

第二,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加强与中东、非洲等资源丰富且与中国传统上比较友好的国家开展合作。中东地区仍将是27世纪主要的石油供应来源地,要把从中东—北非地区获取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作为我们在该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利益来考虑,充分利用一系列有利因素进入该地区,通过经济合作购买优惠价格的石油。加强与非洲资源国家的合作。据估计,光是南非共和国就拥有世界石棉的十分之一,世界铬矿的四分之三,世界铂类金属的一半以上,世界的一半黄金,三分之一的锰矿,五分之一的铀矿,三分之一的金刚石,具有几乎是无法估计的战略和经济的矿物宝库。此外,扎伊尔的铜和钴也十分丰富。

第三,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从地区资源以及从这些资源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背景,来设计中国境外资源开发的方式和布局。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近年几次出手海外市场被看作是代表中国政府的石油战略考虑。当前,为了摆脱对中东地区的依赖,中国石油进口源开发的重点开始转向俄罗斯及中亚地区。近年来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这一地区,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双边与多边的合作,签订了一系列能源开发协议。另外,拉美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丰富,秘鲁、智利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其它资源。可以预见,这些国家将是21世纪中叶世界矿产资源的重要供给地,我们必须立足长远,未雨绸缪。

第四,资源的开发合作要充分考虑地缘政治战略,保障资源的供给与运输安全。东南亚是资源丰富的地区,亦是中国资源运输的重要交通线所在。要通过资源的开发合作等加强地区影响力,从而保障资源的运输安全。马六甲海峡目前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应当加大在该地区的投资与经贸合作,扩大中国的存在及影响力。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亚洲能源未来》认为,中国正在通过“珍珠链式”的战略布局,来扩大自身的影响。

报告把中国“走出去”进行的经济活动视为军事战略意图,称这些经济活动表明了中国在保护能源利益的同时,还力图为广泛的安全目标服务。但从另一方面看,报告所指地点确实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灵活开展商业运作

(一)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合作为了满足对铝矿资源的需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海外投资进行资源的开发。1986年8月,中信公司通过项目融资成功地投资了澳大利亚波特兰铝厂,持有70%的资产,每年获得产品3万吨铝锭。这是当时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近年来,中石油、中钢集团、中国;台金建设集团等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在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上的投资越来越多,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05年,中冶集团签署了总投资额6.5亿美元巴新瑞木镍钻矿项目,俄罗斯霍尔30万吨化机浆项目等。2005年12月份中钢公司和新千禧资本公司签署备忘录,在魁北克地区的拉布拉多(Labrador)开发铁矿资源。该地区铁矿石储量约为10亿吨,预计该矿的生命周期可以达到30年,每年铁矿砂和球团矿的产量可以达到1000万—1500万吨。

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可采取合资、分包等方式与有经验的跨国公司进行协作,从中获得技术、部分市场份额及跨国经营的管理知识。在国际上,即使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跨国石油公司也经常采取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办法开展国际间的业务。如澳大利亚最大的企业BHP公司,在澳大利亚本土及中国近海进行石油勘探开发,都是与英美等公司合作进行的。

与主权国合作勘探开发油气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石油公司所采取的跨国经营方式,这样有可能直接介入东道国石油上、下游工业的某些环节,以技术、设备八股开展合作。为了解决国内资源不足的问题,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已开始了参与国际石油开发勘探权市场的竞争,比如在苏丹,中国取得了石油勘探开发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迄今为止,中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中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

(二)进行跨国收购兼并

跨国兼并收购是实现海外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有选择地兼并或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石油公司,可以扩大上游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同时,学习和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制,从而带来较大幅度的成本节约,获得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双丰收。需要注意的是,石油上游领域收购活动一直是以降低成本、增加储量资源以及进入新市场作为目标,兼并收购活动主要的通过储量交易的方式进行。中国石油成功收购Devon En-ergy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完成印尼收购项目等,都是成功的经验。2006年伊始,传来中海油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45%的权益的消息。尼日利亚是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国,而OMLl30所在的尼日尔三角洲是世界上油气资源储量最丰富的盆地之一。该收购符合中海油通过勘探和开发海上油气田实现油气资产的区域分布多元化的长期战略。

(三)积极参与产权市场的竞争

调整中国参与海外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通过产权市场的竞争积极参与对资源富集地的投资应当成为中国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重要立足点。在国际市场上,对资源获取权的竞争是与产权的竞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已在参与海外油田勘探开发及获取“份额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迄今这些海外勘探开发主要停留在自己组织队伍来从事实际操作的层面,几乎没有真正参与到产权投资、产权交易的竞争中来。当前国际上资源富集的大油田仍主要掌握在西方国际垄断资本手中,世界排位中前20家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从目前国际局势的发展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回避利用市场化手段在资源控制权上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通过技术、设备入股或通过资本运营持股、减股,使产权在市场上有进有退的不断流动,可以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资产分布领域,规避风险与获取更大投资收益。

(四)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的竞争

在风险市场的竞争中,参与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价格形成。一是在高抛低吸中反复大量交易,摊低成本。作为资源需求大国,仅仅依靠进出口贸易是无法真正维护自身利益和实现价格安全的。近年来,尽管也有一些公司参与期货交易,但一般只停留在套期保值的层面。由于几乎没有战略性的参与,这些操作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很小。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利益。据粗略估算,仅在2000年石油价格的暴涨中,中国为6000余万吨的进口量大约多支付了70亿美元。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是国际市场上资源的主要买家之一,我们需要大规模参与风险市场的竞争,使中国在市场价格形成与市场游戏规则制定上具有更大影响力。从国际惯例看,中国应当拥有能够通过对远期合约不断地买进卖出,以数倍于实际需求量的交易量来影响价格的操作主体。二是建立战略性的期货储备,长期大量持仓,从而增强对市场游戏规则和价格走势的发言权。另一方面,大量远期合约的平均成本还能极大地减低国际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直接冲击。要提高在国际风险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要学会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注重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信用能力的市场交易主体。同时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

多元化资源合作渠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石油在国家外交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开始投资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开发和生产,迈开了能源外交的步伐。2006年?月,中国与印度签署了《中印之间关于能源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就避免高价竞争、能源勘探生产等达成协议,创造了双赢的局面;同时,与沙特的石油外交取得可喜的进展。目前,中国已经同俄罗斯、中东、非洲、中亚、拉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能源外交,正在逐步形成多种输送渠道、多样化保障领域和多元化供应来源的石油供输机制。在其它矿产资源方面,亦应充分发挥外交为经济服务的作用,不断完善国际合作环境,推动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对外贸易、投资、境外工程承包和对外援助等业务与境外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市场换资源”、“工程换资源”、“贷款换资源”等途径,建立多元化、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与安哥拉、苏丹、巴西、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开展资源、贷款、经贸一揽子合作,并得到了亚非拉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纷纷提出开展“资源换工程”等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开展,不仅解决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问题,亦解决了中国对外

承包工程企业的融资担保瓶颈问题,推动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多渠道开发利用境外资源

王玉梁

国家在全球政治中的胜负兴衰,不单纯地决定于它所表现出的经济财富总量,决定于得以保证这些财富不断产出从而使生产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资源占有量;决定于海外资源供应线路是否安全。

到国外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全球资源供应保障体系,是保证中国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不管一国的国家利益随历史如何变化,它都需要利用更多的国际资源来满足本国的政治经济需求。

中国是世界上资源总量最丰富、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人口众多,目前又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对资源需求量大,资源相对供应不足;而且中国矿产资源粗放开发、低效利用、环境恶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因此,在提倡节能和高效用能的同时,制订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据估计,中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00亿吨,可供开采不足百年;石油剩余可采量为23亿吨,仅可供开采14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631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不过32年。中国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的净进口量不过950万吨而2005年中国原油进口1.268亿吨,成品油进口3143万吨。美国能源信息局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达到640万桶/日,至少需进口40%。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上实现工业化”,在未来20年里,中国工业部门仍需要更多的能源。

中国的石油供应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和石油的市场化程度越高,中国的原油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的程度也将越深。这不仅意味着更大的经济风险,而且还可能蕴含着更高的政治风险和国家安全风险。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降低和物价的上涨。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n向中国GDP增长0.043个百分点。油价上涨会加大以石油为燃料或原料企业的成本,相应产品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空间缩小、企业竞争力削弱。而且其价格一旦受国际大资本操控,中国的石油资本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均将受到严重威胁。由图1可以看出近两年来石油价格的暴涨趋势,为此使中国多支付了上百亿美元。

“谋发展、求互利、促多元”

“走出去”开发利用海外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当复杂而又极端重要,必须坚持“谋发展、求互利、促多元”的原则。

企业是境外资源开发的主体。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加强资源的国际合作,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既要苦练“内功”,又要研究市场。优先选择那些短缺资源开发利用,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进行跨国投资。从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来看,打破行业垄断,加强与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建立集工、贸、金融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走向世界开发海外资源的必然选择。同时,加强中国公司之间的协调、统一与联合,以取得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否则,就无法获取较高的结构效益和协同效益,也不可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是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行业商会要在反映诉求、维护权益、行业自律等方面全面提升工作水平,特别是要通过加强行业自律,防止企业在某一市场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当前在个别国家已经出现了一些苗头,行业商会应当加强研究对策。

综合考量境外资源开发市场

境外资源开发市场的选择,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绝不单纯是资源水富集与否。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与中国的政治关系,运输的便利条件等,此外还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学、国家安全战略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第一,“走出去”开发资源,首要选择的重点市场是周边国家。这不仅是因为运输便利,更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体现。在中国对外工作中,“周边是首要”。据统计,16个周边国家的天然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2%,铁占33.9%,铜占22.6%,镍占23.1%,钨占26.6%,锡占35.4%,金占17.5%,钾盐占27,6%(见附表1)。在北面及西面,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及其他中亚国家油气蕴藏丰富,此外,俄罗斯的铁矿、铅锌矿、森林资源,乌兹别克斯坦的金矿,哈萨克斯坦的铬矿等蕴藏也十分丰富。而且该地区是中国友好邻邦,政治较稳定,有利于保证供应。重振“丝绸之路”,开辟能源通道,对于开发中国西部乃至保证中国国家经济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南面与东面,要搁置争议,加快共同开发南中国海石油和天然气的步伐,注重与东盟国家开展在油气、铜矿、铝土矿、铁矿、金矿和钾盐矿的勘查与开发方面的合作。

第二,从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要加强与中东、非洲等资源丰富且与中国传统上比较友好的国家开展合作。中东地区仍将是27世纪主要的石油供应来源地,要把从中东—北非地区获取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作为我们在该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利益来考虑,充分利用一系列有利因素进入该地区,通过经济合作购买优惠价格的石油。加强与非洲资源国家的合作。据估计,光是南非共和国就拥有世界石棉的十分之一,世界铬矿的四分之三,世界铂类金属的一半以上,世界的一半黄金,三分之一的锰矿,五分之一的铀矿,三分之一的金刚石,具有几乎是无法估计的战略和经济的矿物宝库。此外,扎伊尔的铜和钴也十分丰富。

第三,需要强调的是,必须从地区资源以及从这些资源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背景,来设计中国境外资源开发的方式和布局。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近年几次出手海外市场被看作是代表中国政府的石油战略考虑。当前,为了摆脱对中东地区的依赖,中国石油进口源开发的重点开始转向俄罗斯及中亚地区。近年来中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这一地区,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了双边与多边的合作,签订了一系列能源开发协议。另外,拉美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石油资源丰富,秘鲁、智利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其它资源。可以预见,这些国家将是21世纪中叶世界矿产资源的重要供给地,我们必须立足长远,未雨绸缪。

第四,资源的开发合作要充分考虑地缘政治战略,保障资源的供给与运输安全。东南亚是资源丰富的地区,亦是中国资源运输的重要交通线所在。要通过资源的开发合作等加强地区影响力,从而保障资源的运输安全。马六甲海峡目前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应当加大在该地区的投

资与经贸合作,扩大中国的存在及影响力。美国国防部的一份报告——《亚洲能源未来》认为,中国正在通过“珍珠链式”的战略布局,来扩大自身的影响。报告把中国“走出去”进行的经济活动视为军事战略意图,称这些经济活动表明了中国在保护能源利益的同时,还力图为广泛的安全目标服务。但从另一方面看,报告所指地点确实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灵活开展商业运作

(一)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合作为了满足对铝矿资源的需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通过海外投资进行资源的开发。1986年8月,中信公司通过项目融资成功地投资了澳大利亚波特兰铝厂,持有70%的资产,每年获得产品3万吨铝锭。这是当时中国在海外最大的工业投资项目。近年来,中石油、中钢集团、中国;台金建设集团等企业依靠自身实力,在境外资源开发合作上的投资越来越多,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2005年,中冶集团签署了总投资额6.5亿美元巴新瑞木镍钻矿项目,俄罗斯霍尔30万吨化机浆项目等。2005年12月份中钢公司和新千禧资本公司签署备忘录,在魁北克地区的拉布拉多(Labrador)开发铁矿资源。该地区铁矿石储量约为10亿吨,预计该矿的生命周期可以达到30年,每年铁矿砂和球团矿的产量可以达到1000万—1500万吨。

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可采取合资、分包等方式与有经验的跨国公司进行协作,从中获得技术、部分市场份额及跨国经营的管理知识。在国际上,即使一些比较有名气的跨国石油公司也经常采取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办法开展国际间的业务。如澳大利亚最大的企业BHP公司,在澳大利亚本土及中国近海进行石油勘探开发,都是与英美等公司合作进行的。

与主权国合作勘探开发油气田,是目前世界上许多石油公司所采取的跨国经营方式,这样有可能直接介入东道国石油上、下游工业的某些环节,以技术、设备八股开展合作。为了解决国内资源不足的问题,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已开始了参与国际石油开发勘探权市场的竞争,比如在苏丹,中国取得了石油勘探开发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迄今为止,中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中亚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印尼、缅甸,中东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

(二)进行跨国收购兼并

跨国兼并收购是实现海外业务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有选择地兼并或收购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型石油公司,可以扩大上游行业的国际化经营。同时,学习和利用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机制,从而带来较大幅度的成本节约,获得经济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双丰收。需要注意的是,石油上游领域收购活动一直是以降低成本、增加储量资源以及进入新市场作为目标,兼并收购活动主要的通过储量交易的方式进行。中国石油成功收购Devon En-ergy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完成印尼收购项目等,都是成功的经验。2006年伊始,传来中海油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130号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45%的权益的消息。尼日利亚是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国,而OMLl30所在的尼日尔三角洲是世界上油气资源储量最丰富的盆地之一。该收购符合中海油通过勘探和开发海上油气田实现油气资产的区域分布多元化的长期战略。

(三)积极参与产权市场的竞争

调整中国参与海外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通过产权市场的竞争积极参与对资源富集地的投资应当成为中国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的重要立足点。在国际市场上,对资源获取权的竞争是与产权的竞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已在参与海外油田勘探开发及获取“份额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迄今这些海外勘探开发主要停留在自己组织队伍来从事实际操作的层面,几乎没有真正参与到产权投资、产权交易的竞争中来。当前国际上资源富集的大油田仍主要掌握在西方国际垄断资本手中,世界排位中前20家大型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1%。从目前国际局势的发展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当回避利用市场化手段在资源控制权上与国际垄断资本竞争。通过技术、设备入股或通过资本运营持股、减股,使产权在市场上有进有退的不断流动,可以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资产分布领域,规避风险与获取更大投资收益。

(四)参与国际风险市场的竞争

在风险市场的竞争中,参与者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价格形成。一是在高抛低吸中反复大量交易,摊低成本。作为资源需求大国,仅仅依靠进出口贸易是无法真正维护自身利益和实现价格安全的。近年来,尽管也有一些公司参与期货交易,但一般只停留在套期保值的层面。由于几乎没有战略性的参与,这些操作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很小。这种状况非常不利于中国的利益。据粗略估算,仅在2000年石油价格的暴涨中,中国为6000余万吨的进口量大约多支付了70亿美元。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是国际市场上资源的主要买家之一,我们需要大规模参与风险市场的竞争,使中国在市场价格形成与市场游戏规则制定上具有更大影响力。从国际惯例看,中国应当拥有能够通过对远期合约不断地买进卖出,以数倍于实际需求量的交易量来影响价格的操作主体。二是建立战略性的期货储备,长期大量持仓,从而增强对市场游戏规则和价格走势的发言权。另一方面,大量远期合约的平均成本还能极大地减低国际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直接冲击。要提高在国际风险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要学会更大规模地利用国际金融资源,注重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信用能力的市场交易主体。同时赋予参与期货市场交易的主体以较灵活的海外融资权限。

多元化资源合作渠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石油在国家外交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开始投资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开发和生产,迈开了能源外交的步伐。2006年?月,中国与印度签署了《中印之间关于能源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就避免高价竞争、能源勘探生产等达成协议,创造了双赢的局面;同时,与沙特的石油外交取得可喜的进展。目前,中国已经同俄罗斯、中东、非洲、中亚、拉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能源外交,正在逐步形成多种输送渠道、多样化保障领域和多元化供应来源的石油供输机制。在其它矿产资源方面,亦应充分发挥外交为经济服务的作用,不断完善国际合作环境,推动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将对外贸易、投资、境外工程承包和对外援助等业务与境外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市场换资源”、“工程换资源”、“贷款换资源”等途径,建立多元化、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渠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与安哥拉、苏丹、巴西、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开展资源、贷款、经贸一揽子合作,并得到了亚非拉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欢迎,纷纷提出开展“资源换工程”等合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开展,不仅解决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问题,亦解决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融资担保瓶颈问题,推动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对外承包工程商会)

猜你喜欢

石油资源
外卖房等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在石油中阅读自己
石油PK太阳能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中石油获伊拉克油田开发权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两例
假如地狱里发现了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