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液化天然气错失市场良机

2006-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22期
关键词:接收站中海油天然气

颜 格

因误判形势而没有及时锁定合适价格的起源,因各自为政式的竞争而大干快上接收站项目,两项不利因素叠加,令液化天然气在经历了巨额投资之后突然成了鸡肋

6月1日,香港港口及基建企业保华集团宣布已和中石油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江苏洋口港兴建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业内人意识到,中石油沉不住气了,要上自己的LNG项目。但是,没有人知道现在建设LNG接收站的实质意义何在。因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中石油能够在短期内落实气源。

不光中石油,在LNG接收站的建设上,步伐最大的中海油都不得不为这一问题发愁。后者在中国东部沿海拥有5个LNG接收项目,但是只有广东及福建项目和气源地签订了“照付不议”合同,其他项目都因气源未落实而陷入半停工状态。

去年还在争夺LNG项目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巨头,如今不得不为自己的短视埋单在LNG价格随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而翻了几番之后,三巨头突然发现,原先被认为清洁廉价的LNG已经成为“贵族能源”,远远超出了中国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而即便中国方面肯出价钱,国际市场上也已没有可购之气。

曾经廉价的LNG

5月26日,澳德赛能源公司(以下简称澳能)的第一船LNG在深圳市大鹏湾秤头角的LNG接收站码头上岸,广东人终于用上了传说已久的LNG。广东LNG项目是中国第一个LNG项目,一期总投资291亿元,其中中海油出资33%,英国石油(BP)出资30%,其余股份由广东省方面和香港投资团分担,中海油负责运营。

2002年8月8日,澳能击败来自印尼和卡塔尔的竞争对手,成为广东LNG项目的供气方。作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单一出口交易,合同的达成曾让澳大利亚朝野感到振奋,当时甚至有澳大利亚官员称:“这将为澳洲带来第二个经济繁荣。”

而这一合同约定的价格在当时是全球最低。合同约定,澳方每年向广东提供330万吨LNG,价格同国际原油挂钩,最高不超过国际油价25美元时相应的LNG价格,25年不变。

澳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能源公司,由其运营的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项目生产着占澳大利总产量40%的石油和天然气。澳能还是澳大利亚LNG生产项目的惟一运营者。在澳能将触觉伸向中国之时,其LNG生产线刚刚投入生产。“当时国际能源市场还相对宽松,澳能是为了打前站,想要低价占领市场。”剑桥能源研究协会资深分析师张驰对本刊称。

与此同时,还有人愿意给出更低的价格。失意广东项目的印尼东固气田几乎与澳能同时拿到了中海油福建LNG项目的供货合同。而当时中海油认为这一价格还有进一步降低的余地,就没有将这一合同锁定为正式的商业文本。

在低价确定两个大单之后,LNG开始受到国有三巨头的青睐——事实上,也只有此三家公司具有建设LNG接收站的实力。据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介绍,建设一个几百万吨规模的LNG产业链,至少需要上千亿元的投资。

但是3年多的时间过去以后,LNG市场已经是两重天。此时,国际原油价格已经突破了70美元每桶,而在LNG的产量并未出现明显增长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却加入了竞购LNG的行列。供气方再也不甘把LNG的价格保持在相当于每桶石油20美元至25美元的定价区间之内。

气源:误判下的软肋

当中海油等巨头在购气谈判中祭出“中国市场广阔”的筹码时,中国之外的天然气市场的增长和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扬让中国的这一筹码变得孱弱无比。

5月中旬,消息传出,为中海油福建LNG项目提供气源的印尼东固气田意欲将价格上浮40%,既由原来的相当于每桶石油15~25美元的定价区间上浮至35~38美元每桶的定价区间。如果涨价成功,中海油为此要多支付约129亿美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上通过海上运输的LNG用户,主要是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和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而气源主要来自中东、北非、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日本是世界LNG第一进口大国,每年进口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

“美国和欧洲在近两年出台了各种政策,鼓励使用天然气这种更清洁的能源,他们新建立了很多LNG的接收站,对天然气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也是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壳牌中国集团主席林浩光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年前,美国对外宣称将新建22座LNG项目,其中5座已经获得批准。原本的市场供需平衡迅速被打破。

此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加入到抢购LNG的队伍当中。目前澳能每年向日本提供1130万吨的LNG,向韩国每年提供50万吨的LNG。此外,据澳能董事长唐·沃特透露,土耳其、印度等地也在洽购澳能的LNG。

在中国,2005年,天然气在中国能源市场上的份额约为2.5%。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天然气发展规划,这一份额要在2010年升至约6%,2020年至10%。照此计算,在未来10年内,中国对进口LNG的需求将达到每年2500万吨。如此庞大的需求量自然也会推动价格上涨。

从价格来看,广东和福建项目按照当初的价格无论作为民用还是用来发电,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照目前的价格,加上民用的改造成本,已经不是普通居民能够承受得起的能源。

“我们只能提供国内用户用得起的LNG,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却是国际发达地区的用户。”中海油集团办公厅新闻发言人刘峻山说。由于运输成本的原因,中国理论上能够用得起的LNG,也只有来自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和东南亚等亚太地区。

此前,中海油一直冀望能够通过澳洲的高更项目为其在浙江和上海的LNG接收站提供气源。高更项目是澳大利亚最大天然气气田项目,由三家国际石油公司持有,其中雪佛龙持股50%。2003年10月,中海油曾与雪佛龙签署意向书,约定中海油将在25年内从高更项目进口8000万至1亿吨LNG,整个项目的交易金额将达220亿美元。但进入2005年后,雪佛龙坚持要提高价格,而中海油拒不认可。

去年底,雪佛龙石油公司去年底宣布,已经与日本两家公司达成25年的出口合同,每年向日本供应270万吨的LNG。中海油只好眼睁睁看着这一项目被纳入日本公司囊中,从而不得不再次转向印尼为其上海和浙江项目寻找气源。在经历了一连串打击之后,除了接受印尼东固气田LNG涨价的既成事实,中海油已经别无选择。

跃进苦果

至2005年底,中国东南沿海共有10个大型LNG项目规划建设。同时,与LNG接收站配套的天然气电厂等下游设施也开工建设。考虑到无法落实气源的现实,据业内人士估算,3家公司估计有2000亿投资被“套牢”。

近日,中海油宣布其福建LNG的接收港口开工兴建,计划明年10月1日试投产,12月31日正式运营。二期工程设计规模将达500万吨/年,将于2012年投产。项目主体包括一个LNG接收站、输气干线工程和8个用气项目。

除了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也有大型LNG项目在建或在规划之中。中石油在河北唐山曹妃甸规划中的LNG项目就计划年进口LNG600万吨。“气源可能来自澳大利亚、东南亚和中东地区。”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天然气部副总经理乔元靖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配套的10万吨接卸码头已经开工。

有专家分析称,中石油洋口港接收站和曹妃甸项目的开工的原因在于,如果长期不开工,项目就有被国家收回转让给其他两家的危险。按照LNG产业链的特点,在寻找气源的谈判中,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既可能是筹码,因为毕竟这是一个上下游连续性的产业;也可能是累赘,因为外方可能会认为中方已经投入巨大不可能放弃而提高价码。

在国内,三巨头开始鼓吹天然气涨价,以期将来中国的消费者能够承受得起舶来的LNG,以免这些投资巨大的LNG项目在高价购气的情况下不至于一上马就亏损。但是,即便中国现在肯出高价钱,也未必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买到LNG。

“世界天然气资源虽然储量很大,但是开采能力还没有上去,2010年之前并没有可供开发的气田,”剑桥能源资深分析师张驰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澳能董事长唐·沃特声称,澳能正在寻求跟中国其他公司的合作,也在跟上海等地的政府官员接触,希望能够在中国市场有更大的作为。但是现在并没有和中国公司开展实质性谈判:“具体要看中国会以多快的速度融入到国际能源体系之中。”

而高更项目的竞购失利已经将中国的谈判弱势大白于天下。“现在就看公司的商业运作能力和对市场的审时度势了。”中海油集团办公厅新闻发言人刘峻山说。

猜你喜欢

接收站中海油天然气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通
俄罗斯天然气通过中俄东线 天然气管道正式进入中国
变频技术在LNG接收站的应用及节能研究
待建LNG接收站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