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纸“珂雪”润愁肠

2006-01-30范芳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11期
关键词:仕途词人亲情

一、从社会背景看曹贞吉词创作的原因

从曹贞吉一生的创作来看,他开始是在诗坛小有名气,之后才又进军词坛并大施才华,令其词名大大掩过了其诗名。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他在词坛创造了辉煌之后,并没有在词坛一直走下去,最后又回归了诗坛。他在中举之后有一段时期大量做诗,并以其诗名世,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到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之间诗作减少,兴趣明显的转向填词。出任徽州府同知之后,他又开始大量作诗。有人认为曹贞吉废诗填词一方面是因为他自身兴趣的转移,另一方面是受到当时文坛上风气的影响。然而从康熙十一年到康熙二十四年这十几年间,曹贞吉正是在内阁中书任上的时期,是他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十几年。也正是在这十几年里,他的胞弟曹申吉因被反军所执被认为是逆臣,而后又遇害。手足之情令他无法不思念自己的亲弟弟,政治上的压抑却使他无从寄托,无从申诉。

词在产生之初,是与音乐艺术联系非常密切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于时代的推移、社会生活的演进,它的音乐性渐渐变弱。而与诗相比,词与生俱来的长短句式具有更多的自由与弹性,也更有利于抒情手法的应用,所以在词的流变之中,抒情功能越来越得到词学家的重视。而且在诗文这些正统的文学领域里,清朝统治者采取了高压政策。文字狱使士子们在诗文中不敢轻易地流露真实情感,而词以其含蓄隐曲的情感体现和独特的抒情功能得到了众多文人的青睐。他们将悲慨、凄怆、迷惘、无助的情绪寄托于词中。而曹贞吉在面临着胞弟被冤枉又不能为其辩白、连自己的仕途也因此受到阻碍的情况下,把创作投向了词作也是不难理解的。

二、从《珂雪词》看曹贞吉的寄托遥深

曹贞吉的词作题材内容广泛,涉及到了多个方面。根据其所写的词题内容不同,《珂雪词》大致可分为咏物词、怀古词、题画词、赠友词、感怀词等。因为有些词既是咏物又是怀古,所以分类时无法严格区分。无论他的词题内容如何划分,《四库提要》评论其词“寄托遥深”。此人究竟在这些词中寄予了哪些情感?晚明异端思想家李贽在其《杂说》中说“且夫世之能文着,比其初皆非有益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珂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积已久,势不可遏。一旦见境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这段话非常精彩地说明:情感郁结如何化为创作的动力,而创作活动又如何使情感得到宣泄。曹贞吉在创作词的这十几年里内心的情感是相当复杂的,他一直很压抑,在传统的诗文创作领域无法尽情宣泄,所以借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仕途不畅之愁

曹贞吉在致力于作词的十几年当中,一直停留在中书舍人的职务上,为从七品。官职不高,如同鸡肋一样。曹贞吉在此滞留了十五年,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隐忍力。许多怀有抱负而无法施展的人,或选择学习陶渊明,归隐山水之中;或借助作品以泄心中之不满。而曹贞吉却兢兢业业地在与他的能力并不甚符的职务上呆了十五年。在他的词中并不是没有反应,词人的愁苦郁闷随处可见。一部《珂雪词》,一个愁字就出现了三十一次,正如陈维崧所言:“秋槐叶落,满纸闲愁。”(1)的确,词人仕途的不畅,自己内心的不满郁闷只能通过填词来抒发。这样就有了《卖花声·秋夜》中的“无计破愁城,梦断魂惊”的愁苦境地。诸如此“愁”的还有“只恐清光明作镜,照见须眉愁绝”(2);“往事总阑,不待新愁已斑”(3);以及“落花流水思悠悠,便是玉箫金管也生愁。伤心惯作人间别,梦里添呜咽。”(4)等等。词人不仅直接来抒写自己的愁苦,还大量运用间接的方式来抒写其愁肠。词人通过运用“雁”、“鸦”、“芦花”、“柳絮”、“黄叶”、“秋雨”等来表现自己的愁绪。如“雨点疏如残夜漏,滴到三更”,“一天黄叶纵横”(5),这些意境让人更能体会其凄苦。曹贞吉也曾试图把眼光转向“世外桃源”,也有隐逸田园山林的倾向。他的许多题画词都通过对画中境界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雨蓑风笠”、“耕耘半亩”的田园山林生活的向往。如《蝶恋花·题龚半千画》中的“茅屋半间风打碎,各中应有幽人睡。门外片尘飞不起,嫩绿新蒲,杳霭江湖意。倘许移家来画里,一廛请隶无怀氏。”

曹贞吉虽对仕途有不满有苦闷,有时也想逃避,但他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曹贞吉在词中多次展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政治理想。在《醉落魄·咏鹰》中借助对鹰的咏叹,抒发了词人满腔豪情和壮志。词中的“蓝田归骑垂弓剑,野调天低,狐兔山中减”,用大将军李广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之事。“狐兔山中减”,表现出词人对李广将军所建立赫赫战功的崇敬。“鞲绦欲掣金眸闪,雨血风毛,一洒平原暗”,使人脑后生风,鼻端出血。而《江城子·冬日偶兴》中的“忽忆平原千草地,迫狡兔,控雕弓”,与苏东坡的“擎苍牵黄”,兴致略同。词人往往借助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倾慕,来折射他的豪情壮志。词人称赞皋陶的高尚节操,以“一曲清商,写出清流节”(6)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万里蚕从,重建相如节”(7)虽然是希望宋婉能在四川作出司马相如一样的功绩,但更折射出了词人自己的伟大政治理想。

词人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词人更有潇洒达观的心态。如他的《水调歌头·大醉放言》起句:“左手把欢伯,右手擎双螯,淋漓酒浓。”就展现了词人的淋漓痛快,豪气冲天;“吾侯应自贵而,吾欲等鹪鹩。”更写出了其达观的心态和潇洒的生活。

(二)亲情受阻之愁

曹贞吉《珂雪词》中的满纸闲愁,不仅因为自己仕途蹭蹬,更因为自己手足胞弟的遭遇。曹贞吉是一个重情之人,一部《珂雪词》渗透了作者许多感情,有乡情、有亲情、有友情。亲情里有对母亲的关心,有对妻儿的抚爱之情,但所有感情中最重要的是对胞弟曹申吉的手足之情。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作乱,当时身为贵州巡抚的曹申吉陷入乱中,生死不明,康熙定其为“逆臣”。在此前后,曹贞吉作为亲情至笃的同胞手足,心系万里之外,写了许多怀念之作,但鉴于当时的情形,多借咏物以写离别思念之苦。而以下这首《南乡子·夏夕无寐茫茫交集辄韵语写之,不求文也》则直接抒写了思念之情:

少小忆趋庭,总角齐肩好兄弟。尝得熊丸心自苦,同听,夜雨连窗十载声。有约待躬耕,白发慈亲望眼瞢。谁料而今成幻影,飘零,瘴雨峦烟一带青。

上阙回忆了与其弟青少年时代所受母亲的教诲及兄弟之间的“夜雨连床”的亲情之乐,下阙则写了词人对弟弟情况的担忧、无奈与其无限的思念及白发慈亲对儿子的盼望之情。

其它借助咏物来寄托牵挂担忧的词作还有《青玉案·雁字》、《留客住·鹧鸪》、《满庭芳·闻雁》等。《青玉案·雁字》中用雁阵作比喻,写雁阵被“一无端风雨”,“横斜催乱,几阵烟云黑”,隐含了其弟遭受“三藩之乱”的痛苦。“人间多少伤心客,欲寄离思哪能得?”抒发了作者对其弟生死离别,无法沟通的哀伤之情。《满庭芳·闻雁》同样是写对弟弟曹申吉的苦苦思念,借景寓情,寄托遥深,给人一种“神光离合,望之如蜃气结成楼阁”(王士祯语)的感受。《留客住·鹧鸪》是被各类词选选入最多的一首,词中提到“瘴云”、“五溪”、“一发中原”、“万里炎荒”、“江深月黑”等词语很明显地与曹申吉身陷“三藩之乱”有关联。“子规声续,想江深月黑,低头臣甫”,替兄弟表明心迹,代其弟表达了忠爱之情。这首词中既有对兄弟的关怀,又有对兄弟的告诫,更有代兄弟表明心迹处,一切情义的表达,均围绕“鹧鸪”展开,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当曹申吉惨死于“三藩之乱”之后,词人作了《摸鱼子·西直门外作》来悼念自己的兄弟。此词写词人在西直门外墓地所见之景。由墓地所见,发出感慨,“荒凉三户,共冢上狐狸。山中檐,同结岁寒侣”,对其弟死于他乡充满了哀怜和悲伤。“岁寒侣”更暗示了其弟忠贞不屈的高洁品格。年仅四十三岁就在蛮荒之地死于非命,作为亲情至笃的同胞兄弟,其悲恸之情无法言说,这种“欲说还休”的痛苦,只能寄寓在填词当中。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曹贞吉的一生是愁苦的。从小失去父亲,与母亲和弟弟相依为命;从小手足情深的弟弟遇害及被冤枉;他一生兢兢业业但仕途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这一切对他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但他又是旷达执著的:明知弟弟的“逆臣”罪名会影响到自己的前程,却还是无法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是他亲情的执著;已经受到牵连的自己在仕途上并无升迁的希望,他还是尽职尽责恪守着自己人臣的职责,有点“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旷达雅洁。这就是曹贞吉——他的心情也会渲泄,《珂雪词》便是他心情的晴雨表。但生活总是要继续,发完牢骚,愁苦过后,现实之中依然如故。

注释:

(1)《宴清都·咏宋人大食瓷茶杯》的评语

(2)《百字令·中秋和其年时甫过地震》

(3)《南乡子·夏夕无寐茫茫交集辄韵语写之,不求文也》

(4)《虞美人·有感》

(5)《卖花声·秋夜》

(6)《蝶恋花·看演祭皋陶剧》

(7)《蝶恋花·送荔裳入蜀》

(范芳丽,山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仕途词人亲情
亲情的滋味
孤馆寒窗夜无寐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更正与致歉
林逋梅妻鹤子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仕途如同鼻屎等5则
词人的风骨
《天净沙.秋思》的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