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箫汀:用雕塑表达人生

2005-08-04

深圳青年 2005年13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牧歌雕塑

彭 丹 胡 敏

北京的西单文化广场有一组西藏牦牛的雕塑特别引人注目,雕塑家用框架的形式展现了牦牛的骨架美,让人仿佛置身于西藏高原,感受夕阳照在放牧回家的牦牛脊背上,由阳光勾勒的线条呈现出了生命的力量,给观者带来无限的激情。这幅名为《高原牧歌》的作品出自雕塑家陈箫汀之手。“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高原牧歌》再次入选。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是建国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雕塑艺术盛会,参与这次活动的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雕塑艺术家。《高原牧歌》在雕塑园里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有的游人还猜测这组雕塑背后一定会有些故事,该作品的作者一定是个有故事的人。

从婚姻中出走

在西藏经受生命的洗礼

陈是山东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在陈懂事的时候开始,他的父亲就开始让他接触绘画艺术。身为军人的陈父做事很有军人的风范,他给陈安排的美术训练也采用了军事化。在陈小时候的记忆里,好像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画画啦。有一个假期他从来没有下过楼,每天的生活就是拿着画笔对着画板画画。看见别的孩子在外面活蹦乱跳的,他那颗小小的心灵产生了逆反心理,“你越是逼我,我就越不画。”等年纪再大一些时间,他开始和父亲做坚决的抗争,提出不再画画了。父子俩为此闹得有点僵。但是,最后父亲还是做了妥协,表示不管他了。放弃绘画的陈,转而对雕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放弃绘画令他的父亲很失望,但看到他真心喜欢雕塑,老人家心里也安慰了一些。父子关系也慢慢恢复到从前。多年之后的陈面对自己的成功作品时,由衷地感叹道:“前期的绘画经历为我以后的雕塑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初只是把雕塑当作自己业余爱好的陈,没想到越到后来越一发不可收的地步。他决意要将自己的未来投入到雕塑中去。于是,他做出一个在当时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辞职去做自由艺术家。这个决定也让他的首次婚姻触礁。当时,他与前妻结婚时,遭到了他父母的强烈反对,老人认为两个人差异太大,以后生活恐怕会不幸福。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与她结了婚。婚后,才发现父母说的很对,两个人的性格、思想上存在着很大差异,经常闹矛盾。他要做自由艺术家,前妻以及前妻家人都纷纷反对。尤其是他的前妻态度十分强硬,不赞成他把雕塑当成终身职业。本来就有些矛盾,因为这个事,矛盾就越来越尖锐。起初,考虑到孩子,他还想将婚姻维持下去,然而,两个人最后完全不能调和,还是离了婚。离婚的时候,除了儿子他什么也没要。离婚之后一段日子,他经常带着儿子出去旅游。有一年初三,他和儿子正在海边,看着无边的大海,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从结婚到现在,除了雕塑,就只有儿子陪在自己身边。以后的日子,不能再虚度了。他只好问自己父母要钱做雕塑。幸运的是,父母都很支持他的创作。于是,他将儿子放在父母那里,暂时离开了山东,去了他一直向往的西藏,他希望能够在那里想清楚他的人生该怎么走。

“艺术家可以快乐,可以痛苦,但决不能麻木。”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陈萧汀来到向往已久的西藏。在这里,他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艰辛,让自己在磨练中成熟。

去西藏之前,想到的是蓝天白云和无比清新美丽的风景。但一到西藏的时候,发现等待他的是头痛、缺氧,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一切都不适应,差点就打了退堂鼓。身上带的钱不多,处处要节省。西藏的生活很艱苦,好多天都洗不了澡,什么事情都要学会习惯和适应。比如说晚上根本睡不着,躺着时必须大口喘气,不然,就会被憋醒。人的身体在和极限挑战。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心灵在西藏这片土地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放松。他的心境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变得非常平和。面对大自然,才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西藏的天亮得很早,早上四点多天就亮了。看着太阳从天边升起,觉得无比的快乐。看着草地上走来走去的牛羊,觉得生命如此美丽。

那里的天气变化不定,有时候当头火红的大太阳,一转眼就下起了冰雹;八九月份气温可以到零下十几度,他常常是穿着短袖在雪地里站着,没办法只好去买件大藏袍穿上。藏刀和藏袍是他在西藏最有用的两件东西。从山东老家带去的东西几乎都排不上用场。有一次,天色已晚,他一个人在高原上行走,发现到处都是羚羊、狼。他感到有些害怕,只好找到一间破屋,用石头顶住门,握着藏刀在地上睡了一觉。那天晚上,他后悔了,想早点回家。

可是,当第二天,阳光破窗而入暖暖地抚摸着他的眼睛,他看到远方牧人时,又决定在西藏住下去啦!吃着藏粑,喝着酥油茶,这种从未有过的生活让他感到既新奇又陌生,也更让他贴近自然。老百姓都很纯朴,和西藏的环境一样没有受过污染,这让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一次,夕阳西下,放牧归来的牦牛群缓缓行走着,牦牛的肚子在夕阳中变得模糊,只剩下了由阳光勾勒出的脊背。在后来《高原牧歌》的创作中,他就采用了框架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这种由线条勾勒出的美。在西藏的那些日子,陈箫汀收获了很多。

可以说,西藏之行是陈一生的重大转折,在这里,他跳出了自我,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峰。从西藏回来以后,陈箫汀完成了《高原牧歌》和《靴子》,奏出了心灵的牧歌。他说,在西藏的旅途无法忘记,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充满意义,所以,回来后,做了一双靴子,纪念那难忘的西藏之行,靴子做得很厚,凝重而有力。

来北京艰辛创业

收获爱情和婚姻

从西藏回来以后,陈箫汀带着他当时唯一的财富—辆帕萨特,从山东开到了北京。他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万事开头难。他和很多初来北京闯世界的人一样,有着满腹豪情,但是什么都不懂。一次吃饭的时候,无意中碰到了几个山东老乡,大家聊得很开心,凭着山东人的豪爽,几个人很快就成了哥们儿,商量成立一家文化艺术公司。当时大家都是外行,对于圈内的事情都不知深浅。四个股东,他任董事长兼艺术总监。虽然如此,但他从来没有将自己划归为商人,就是凭着他对艺术的执著,一步步摸索。他当时住在燕山大酒店,利用那里的电话打电话联系业务,朋友一来住在那儿时,他就只好睡地板,后来,又在北京舞蹈学院附近租了一间房,但也不长住,经常是山东北京两地跑,常常就在车里睡了。那段日子过得很艰苦,出门火车都是坐硬座,而且一般都买晚上走的票,这样一来,就省下了晚上住宿的钱,这个传统就一直保持到现在。

公司创立的前四个月,一直在花钱,却一分钱的进帐都没有,他和几个股东都很着急,幸好当时公司的规模也小,也就五六个人,还不是都坐班,所以支出也不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司接到了第一份订单,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的几平方米的浮雕,但是,也让他们兴奋了好长时间,毕竟,公司开始赚钱了,大家很小心翼翼,生怕做得不好。从那以后,业务源源不断,从内蒙、东北三省到广东、深圳,很多地方都来了订单。

有次还到了新疆的阿拉泰做雕塑。为了到阿拉泰,他们穿越了柴达木盆地,经过了800公里的无人区,雕塑完成后,还在那里组织了演出。那儿很荒凉,一个市的人口才五万六千人,人们的生活很艰苦,交通非常不便。他们比较幸运,在骑马出来的第二天,阿拉泰就被暴雪堵住了,20多天后才通路。

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员工由刚开始的五六个增加到了二十多个,然而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以前他们的作品都是拿到山东加工,可现在总经理一定要坚持在北京加工,原来在山东加工一件作品需要1000元,现在到了北京就得好几千,甚至上万,大大增加了成本。他坚决反对这个做法,于是产生了分歧,公司内部也一盘散沙,没有了刚开始的活力。这时内部矛盾已经很尖锐了,他与总经理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渐渐地,他萌生了离开公司,自己单干的念头。于是,他撤出了股份。走的时候,公司正好运作了两年零八个月,本来公司的帐上有几百万,而在他离开的时候,对于公司的赢利分文未拿。

出来以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北京陈箫汀雕塑艺术工作室。凭着对艺术的忠诚,他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他跑遍了全国很多城市,与当地的建设部门联系,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把雕塑和市场结合起来。在浙江宁海,他曾做了一件《徐霞客像》,据说那里是徐霞客开始游遍中国的地方,他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史料,跑到当地了解民风民俗,终于成功地做出了《徐霞客像》的雕塑。现在,它已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之一了。在北师大百年校庆纪念碑的征集中,参加征集的方案有600多个,经过几轮的辩论和专家审核,陈箫汀的方案终于脱颖而出。

《高原牧歌》是在2001年时创作的,这是他在参加西单城市雕塑展的时候送去的。后来,别的作品都被撤走了,而他的两件作品被留了下来。现在他的工作室也是越来越大,以前是自己上门去找客户,现在是客户自己找上门来。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品牌来经营,用激情将冷硬的创作材料转换为美的艺术。

就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时,他收获了爱情和婚姻。现任妻子原是电台主持人,他是她的忠实听众。后来,他先是被她轻柔温和的声音吸引,到后来,被她清秀美丽的容貌吸引,最后,被她善良宽厚的内心打动。于是,便对她发起了总攻。当他开着敞篷车跑到电台找她时,她还把他当作一个社会小混混,不想理睬。后来,她被他内在的艺术激情所打动,被他的博学打动,最终被他的雕塑彻底折服。他们终于牵手,走进婚姻殿堂,现在两人的生活很幸福。

陈箫汀说,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失去的,因为失去以后,你还可以再创造,只要不是失去自我就可以了。人生的存在,很短暂也很渺小,只有当他把身心的全部投入到其中,他才会从中得到永生与无限的平衡,让激情与爱永在。

用雕塑表达自己

赋予城市多彩的情怀

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后,也有了很多麻烦。有些客户希望出好的作品,却不愿为精品付出相应的代价,于是他只能收取加工费,付给工人工资、材料费,对于自己的设计报酬,也就算了。因为,创作城市雕塑对他来说就是娱乐。然而,城市雕塑这种艺术,它需要更多的物质做保障,从材料、加工到安装,没有一样不花钱。

谈到金钱,艺术家似乎都很敏感。仿佛艺术一旦沾染上金钱就会失去本来的魅力,变得庸俗不堪、流于形式。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清贫加清高的。而陈萧汀却把艺术和收益摆在同样一个高度去衡量。他表现出了超人的坦率,“我很高兴,我的艺术能为我换来收益,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能靠自己的艺术吃饭。”他说,“城市雕塑是一种必须投入大量金钱的艺术,它不像文学,画画,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了,一件雕塑作品需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投资。在我们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时候,是不会想到去欣赏艺术的。金钱和艺术是不可能完全分开的,没有金钱的支撑,艺术是没有施展的空间的。”

在创作中,他逐渐把艺术和市场结合起来,用作品去换取收益,图有艺术,没有物质的支撑,只是空中楼阁。他觉得有钱绝对是件好事,可以用它做很多事情。一次,他上医院去看他的母亲,正好遇到急症室里有个病人因为钱没带够,被医院拒之门外,病人因为差280块钱,医院不给看病,他当时就从兜里掏出300块钱来给她,300块钱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不算什么,但在那时,却可以救一条人命。他说,如果有一天有了足够的钱,他愿意捐几所小学。设立基金搞艺术,帮助别人。总之,要做的事情很多。

“艺术家应该用作品去点亮观众心中的蜡烛,燃烧观众心中生命与情感的火苗。”这就是陈箫汀的创作理念。把瞬间的美丽用雕塑留住,这就是雕塑的意义。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自己的工人,已有近百件作品遍及全国近四十个城市,雕塑的空间是巨大的,对于雕塑家来说,一个城市可以是他创作的舞台,一条美丽的曲线可以带给他无限的艺术灵感。几年之间,他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已经遍布很多城市,成为这些城市人文景观的一部分。

已近不惑之年的陈箫汀,因为个性在艺术道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左右碰撞的痕迹。好在,对艺术追求的热爱与投入,让他勇敢地、义无返顾向前走。一路下来,用雕塑为大大小小的城市赋予了多彩的情怀。他希望用雕塑艺术作为对社会的回馈,执着于用雕塑作品为城市环境增添精彩的一笔,更希望忙碌中的人们能够在他的作品旁休息时,得到短暂的身心放松。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牧歌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桥头牧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