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坦诚对话中寻找问题的出口

2005-01-29吴刚平

人民教育 2005年8期
关键词:红楼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系列之三

对于大多数中学来说,要真正地把校本课程开起来,并且开得多姿多彩,开得有生命力,并不太容易。一位“重点”中学的教务主任就摇头告诉我:“高考这个‘紧箍咒太厉害了。”这是大环境的原因。但这个“紧箍咒”对于不同学校的效力却是不一样的。也因此,校本课程对于不同的学校,就具有不同的发展机会上的意义。海南洋浦实验学校是一所不太“重点”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他们十分坦然地按照新课程的理想迈出了校本课程的步伐,两年内开出了多达几十门课,这样大范围和有力度的实践,为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以及日渐良好的学风;同时,我们也享有了深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真实样本。校本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如何定位?教学方式应该怎样变化?从事数学等基础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开发哪些校本课程?这些问题都在教师与研究者的对话中得以显露和解决。而关于学生兴趣的可持续性、校本课程在非学分制下的管理以及如何防止泛化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背景】2004年11月中旬和12月中旬,我们两次到海南洋浦实验学校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与陈光校长等领导交流,参加随堂听课和教学观摩,分别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听取他们对新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新课程在这里深入人心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形成了在学校层面上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机制,这一点无论是在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方面还是在开设校本课程方面都体现得比较充分。他们的校本课程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案例我们在此仅对中学部的校本课程进行某些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分享。

观课

洋浦实验学校从2002年开始开设校本课程,学校确定的基本流程是申报、初审、选课、组班、开课、评价、总结与反思。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到2004-2005学年上学期,中学部校本课程开课达47门,参加学生达3100多人,近90位教师独立或合作开课,开课时间为周二和周四下午4∶55-5∶40。

由于学校重视和教师们共同努力,校本课程不仅开起来了,而且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每到校本课程上课的时间,校园里就会呈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调查发现,学生对校本课程感到非常满意,他们比以前更喜欢学校,更爱学习了。同时,校本课程的开设也培养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积累了课程开发的经验,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普遍提高。当然,在开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但这些都是改革中必然会碰到的,需要在改革中加以解决和消除。

12月16日下午校本课程的上课时间,我们在中学部吴益平主任的带领下,在校园里漫步。有20多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园里辨认植物。据介绍,这位生物老师几乎认识海南所有的植物。我们走过去,他正让一位男同学在一块小黑板上写眼前的植物名称和属科,很多学生都带了笔记本在作记录。另外,还有三位生物学科的老师跟着,一方面学习辨认植物,另一方面也帮着照看学生。因为有时候要组织到植物园去参观,一个老师带队就不行。我们问旁边一位女同学:“喜欢这门课吗?”“喜欢。”她回答。我们又问:“你会认多少植物了?”她很快说了一长串我们陌生的植物名字。我们看到旁边几棵树上挂着学生用易拉罐等废品制作的植物标牌。学生说,这样就与环保结合起来了,而且为植物挂牌也算是一种公益活动,校园中的主要树种都挂上了这样的标牌。

树林中一大群学生正围着一个石凳而坐,吴主任说,这是音乐老师开的“器乐组合与乐队”课。我们走近一看,好几个人在弹吉他,都很投入和陶醉,分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更多的人则围坐在一旁听着、欣赏着。

吴主任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去看“街头篮球”,他说,因为允许校外的人员或者没有选课的同学参与,所以取了这个名字。我们过去一看,场面热烈,几副篮球架下活动的和围观的学生恐怕有100多人。其中一组练习的主要项目是接传球和带球上篮,老师不断地指点着学生的动作,控制着练习的节奏,还时不时有围观者加入到练习行列中来。

我们到所有的教学楼转了转,有些教室人很多,有的却很少。有一个教室放着介绍名山大川的教学片,配音全是英语。我们问一个学生能不能听懂,她说观看前老师会大致介绍,这样虽不能完全听懂,但可根据情境猜出来,借此练习听力。一个多功能厅里,学生在看“三十六计”的片子,还有一个教室在放历史电影。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上课,我们看到老师在讲课,就悄悄叫了一位挤在最后一排的学生,问这门课为什么人这么多?学生说可以学到知识,最主要的是可以自己动手做实验。

在上课期间,也有一些学生似乎只是在校园里闲逛。我们问他们为什么没有选修校本课程,有一个学生说:“我想选‘电脑,但报名人数有200多人,只收30人,要考试,我没选上。我还喜欢羽毛球,但也没报上。最初的选课说明上没有这门课,后来才知道有,但已经过了选课的时间了。”另一个学生说:“我喜欢‘声乐,但人太多,所以没选成。”据吴主任讲,学校里面还有300多名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参加校本课程,有的是因为没有自己感兴趣的课,有的是因为选了课,但因人数限制,没能进入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有些课出现学生减少的情况,一些学生悄悄地转到其他课程,也有的在校园里闲逛。这是目前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不好办,因为高中有学分管理制度,而初中则没有。

下课之后,我们还随机询问了一些学生:“你选择了什么校本课程?为什么?”有的答:“我选‘数学,为了今后的发展。”有的说:“我选‘声乐,想考特色班。”还有的说:我选‘演讲与口才,得自己有这方面的赋。老师放的是余中、冰心的作品朗磁带,让我们自己演,然后再做比,蛮有收获。”我们问另外的同学:‘旅游大观那门课么样?”“可以啊。”是什么吸引你们选?”“选课介绍上写,如果上(这门)课话,有时候可以出去旅游。”“事实上去了吗?”“还没有。不过,还是觉得有收獲,增长了一点见识。”有一位女同学拿着一本《红楼梦》,我们还没开口问,她已经咯咯地笑起来,一脸的灿烂。“看完了没有?”我们问。“看完了。”“这书是从哪里得到的?”“买的。”“上课都听懂了吗?”“听懂了,老师解释得很详细。”

对话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交流对校本课程的看法,我们与开设校本课程的部分老师进行了座谈,试图在对话现场与老师们一道对他们所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具体的案例分析。

主持人:我们学校从2002年开设校本课程以来,无论是开课的老师还是参加的学生都在增加,我们在管理上也逐步规范,但现在感觉到有很多困难,正好这时候吴教授来调研,所以请正在开课或曾经开过课的老师来谈谈体会和感受。

吴刚平:各位老师随意一点,可以谈谈我们好的做法或好的想法,或者碰到哪些困难与问题,也可提些意见与建议。我们碰到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学校和老师要面对的,我们改进的思路也可能对他们有启示。主要目的是分析现状,以利于后面的改进,大家或者三言两语,或者多说一些,完全可以畅所欲言。

讨论之一:课程的难度与深度依据什么来定位

刘老师:当初因为觉得海南学生学习普通话很重要,他们的方言太重了,于是我们几位老师合开了“普通话伴你走向成功”这门课程。我想问,校本课程到底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还是从功用出发呢?我们当初是从功用角度考虑的,做了很多准备,收集了很多绕口令和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带。报名时有80多人,后来只剩下30多人了,能坚持下来的都是些女孩子。我们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教,比如说l和r就教了一年,而j、q、x和z、c、s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学会。我觉得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吴刚平:是不是目标定得太高了?

王老师:学生分不清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我们讲课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每个音的发音要点上。课是6个人合开的。每周换一位老师,学生有新鲜感。他们喜欢基本发音练习,除了听,还模仿,但模仿很不行,只要他们模仿得有点儿像,我们就鼓励他们:“你已经进步很大了,只差一点点就准确了。”我们上课的时候用手势语等来示范。示范的时候他们都懂,但是要他們自己来读就出错。学生听普通话没有问题,写作文却常受方言的影响。现在,开别的课的老师都有成果,而我们费了很大劲,却拿不出来什么(成果),很失落。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吴刚平:我的普通话也说得很差,所以没有发言权。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普通话讲得不好,我能理解。我想问的是,您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您的普通话讲得很好,您觉得很容易的问题,到学生那里可能很难。您似乎是在用学科专业的标准要求他们,让学生练习音标和发音要点,可能很枯燥。而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主要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发展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兴趣,您所说的“功用”恐怕也就无法实现了。如果采取如朗诵诗歌和散文、唱歌、排演节目、做游戏、寻找海南人讲普通话的障碍等形式,可能效果会更好,也更为学生所喜欢。也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讲得好的同学作一些示范等。对多数学生的普通话要求,是否可以更加整体化一些,不必拘泥于每一个音素这样的细节。

另外,我认为,学生的进步就是您的成果。您可以尝试把这种进步记录下来,不断地反馈给学生,这对师生双方可能都是一种重要的鼓励,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还有,开课过程中和结束时对一些教学经验、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寻找改进的办法,把这种总结和反思记录下来,也是您自己的收获。成果应该是多样化的。

陈老师:我开的是“红楼梦导读”。根据经验,我知道学生读不懂。有两个高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研究的是《红楼梦》,我一开始就带了这两个学生,他们把《红楼梦》都看透了,很有兴趣,还能与我进行讨论和交流。所以,我就想在校本课程中开设“红楼梦导读”了。到正式开课的时候,第一学期只有十来个人,他们有时候来,有时候不来。我还买了《红楼梦》的带子,有14集,一集就要一节课,不能光放这个啊,我就让想看的学生拿回家看。上个学期只有3人报名,开不成了,我有点失落。这个学期在高一开,我动员了一下,有16个学生。我要求,第一,按时参加课程,请假不超过三次;第二,期末写一篇1500字的人物评论,两个方面都合格就给学分。课程内容是小说的结构,然后是第五回中的红楼梦判词(很多人都不懂判词),再讲一讲主要人物的命运,讲一讲语言艺术、结构艺术等,重点是诗歌,它与人物的性格挂钩,也暗含着人物的命运。我不是想让他们成为红楼梦研究的专家,只是让他们有一天想要读书的时候能够想起《红楼梦》这本书可以读。这学期几乎没有人缺席,因为人少,我每节课点名,管起来比较容易。

吴刚平:在您的学生里面有对《红楼梦》或四大名著有些基础或感兴趣的吗?

陈老师:有,刚才我提到的那两个就是。

吴刚平:那么,您有没有让他们在其他同学们面前表现表现呢?

陈老师:比较少。

吴刚平:基本上还是以您讲为主?

陈老师:他们学习压力特别大,读得很慢,能够读完一半就差不多了。

吴刚平:我是说可以让每个同学读一部分,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复述其中的精彩故事,专题分析某个人物,交流各自的读后感。不一定要每个同学都通读一遍。《红楼梦》全部读完的话,阅读量是比较大的。

陈老师:我重点讲第五回。第五回读懂了,全书也就差不多了。再就是第二回红楼梦介绍,第三回通过黛玉的眼睛看贾府……重点讲诗词。

吴刚平:您可能把他们都看成研究生了。为什么呢?要读懂《红楼梦》这部小说本身就有难度,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红学家。多数人都只是有一些常识或知道两个主人公。

陈老师:是的,我考判词,学生答不出来。

吴刚平:有没有可能就讲《红楼梦》的故事?会不会有人听?

陈老师:如果我讲《红楼梦》的故事,那还不如让他们看碟呢。我要交代大事,点评人物,光讲故事的话对学生影响不大,我就想影响他们。

吴刚平:可他们不一定想受这种影响,因为您每次都点名,所以他们得来。或许他们更看重的是学分。我想,您的定位是不是太难了。因为您的研究是很深的,但红学研究即使对于学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来讲也很难,更不用说一般的高一学生了。学生的年龄、见识恐怕都决定了他们难以特别深入地理解和长期关注这部小说。

陈老师:我给他们印了一些资料,有六七十页。

吴刚平:您想想,现在学习材料那么多,您再印上六七十页,学生要是没有特别大的兴趣的话,他肯定不会去看的。我想,可不可以想一些更容易、更宽松和更有趣的办法来吸引学生,让《红楼梦》更接近现在的学生。校本课程的目标是我们自己定的,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定得这么难呢?太难的话就把很多本来可能参加的学生挡在门外了。校本课程就离“校本”两个字越来越远了。

讨论之二: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吴老师:我开的是“历史电影欣赏”,主要针对初中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有些影片个别学生很难理解,我的定位是普及历史常识。选该课的学生很多,基本稳定在130人左右。每次上课安排一个学生在门口登记。有一个问题是,资料的选择颇费脑筋,我只能买一些便宜的光碟,或通过网络下载。国内的历史题材电影都收齊了,国外的也买了一些。我觉得影片比历史课的影响还要大。我想以后对高中生开世界各大企业的创业家史,让他们了解一些名人怎样成功的。

吴刚平:您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130人参加,影响确实不小。如果影片跟历史不一样,歪曲历史,您怎么办?

吴老师:历史需要解读和诠释,这当然就需要老师发挥作用。

潘老师:我开了“民族风俗”,报名时只有18人,现在有点壮大了,34人。不知是不是我讲的那句话(我跟学生说学校要给学分的)起作用了,有一些学生转到这个班上来。一般人们对少数民族的印象总是热情好客之类,如果都讲这些千篇一律的东西,有点乏味。我就去找关于各个民族介绍的影碟,让学生看。另外,也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5个学生,他们各查各的,结果正好从5个不同的方面来介绍一个民族,学生很受鼓舞。我本人是典型的苗族人,对苗族风俗有亲身体验,我就现身说法,先从苗族讲起。目前高中有学分管理,比较稳定,初中就不太稳定。

吴刚平:学分管理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这对小学和初中的校本课程管理应该是有启示的。除了学分以外,恐怕学生更喜欢您的风趣和幽默,也喜欢您给他们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这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学习方式的改变会给学生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加上您本人又是少数民族,这可能也是吸引学生的地方。目前班上还有没有学生是少数民族的?

潘老师:去年有一个,现在一个都没有了。

主持人:学校还有几位老师是少数民族,这些资源也可以利用。

李老师:我是英语老师,开过三门校本课程。第一次搞了一个“动感快乐单词记忆”,报名的时候有60多人,大部分是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有个别高一的。我介绍一些方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可人数慢慢变少了,学生说:“你这个快乐单词记忆还是不快乐。”可能是报名的学生年级跨度太大,从初一到初三都有,初一的学生单词量不够,所以很吃力。后来我开了一门“毛线编织”课,女孩子掌握的话,对以后的生活还是很有用的,可以自己钩帽子、围巾什么的。我主要是教针法,一个一个地讲。两个多月以后,有的学生钩了帽子和围巾自己戴上,我很高兴。可能是她们都认为学会了,来的人慢慢就不多了。后来我又开了一门“听力入门”课,有50来人,都是高一的,一直在坚持,到现在还是很好。我由易到难安排,还让他们听英语歌曲,他们很喜欢。

吴刚平:您教她们学会了编织,她们很开心,但学会了,兴趣就不大了,会不会是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不够?可以多让她们设计并展示她们自己的创意,她们或许还会有更大的兴趣。您开的“听力入门”与“动感快乐单词记忆”相比,就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由易到难,还有英语歌曲,学起来轻松活泼,目标定位和学习方式都很有针对性,当然会受到欢迎。

周老师:我和何老师合开了“剪纸和折纸”,主要针对初二的学生。我们是陕西人,资料来源是陕北农民的剪纸图案画,有动物、人物,也有花草。我们的“考试”是让学生自创图案,他们做得很好。总体感觉这门课还算成功,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都很高。

吴刚平:刚才李老师开“毛线编织”,和您的差不多。您的课为什么会成功呢?

周老师:可能是我的资料来源多,我的图案不断变化,一般一个图案一节课就能剪完,学生有成就感。大部分是女生,也有几个男生。男生不用剪子,而是用小刀刻,可能是他们对剪纸感到新鲜吧。

刘老师:她哥哥是我们县文化馆的馆长,专门搞剪纸销售的,所以她的资源很丰富。

吴刚平:资源丰富多彩,方式有变化,让学生自创图案,不断地享有成就感,难怪学生会喜欢。

讨论之三:数学老师怎样开设校本课程

吴老师:数学老师开校本课程最难。我们开的是“数学建模”,报名的学生从初一到高三的都有,来的学生很多。我没办法,只好把他们分成初中班、高一高二班、高三班,我们三个老师分别教。主要讲生活中的数学,现在每年高考都有强调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的题目。后来学生慢慢开溜了,他们说:“你这门课,题目好听,但还是让我们学数学。”再开这门课时就没有人报名了。

吴刚平:那么多人选“数学建模”,说明学生对此是好奇的、有兴趣的。最后演变成做数学题了,学生就不来了。那么,学生究竟喜欢和需要什么,是做研究还是做题目?是发展思维能力还是发展考试能力?这恐怕是我们需要深思的。

任老师:我开的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针对的是尖子生,自愿参加,只招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学生数在20人到30人之间。上课以题目为载体。这学期主要针对高二的学生,一些高一的学生也要来,我说:“你第一堂课来试听可以,第二堂课你就不用来了,来了也听不懂。”对来听课的高二学生,我的要求是:来你就坚持来,如果不能坚持你就不要来。

另外,我的要求也是宽松的:你感到值你就来,你感到不值你就不要来。你说我开的这门课算不算校本课程?吴刚平:您这门课也算是针对了一部分学生的需求。您讲的内容基本是解题方法吧?任老师:是解题方法,如何理解题意、分析已知条件等。

吴刚平:您这些选题从哪里来?有没有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挑出来的选题?任老师:主要是由我从各种习题集中挑选。

国老师:我也只能开数学方面的课程。我开的是“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开始有80多人报名,太多了,只能动员一些人转班。我跟学生说,学了这门课,第一,你会比别人更会做题;第二,中考你会考得更好。问题的来源主要是近几年各省市的80套中考试卷中具有探究性意义的题。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最后由學生讲一讲思考方法,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考勤办法是,让先来的坐左边,后来的坐右边,也不用点名。评价也是用一道探究性题目来考查。学生连学校开运动会时也要求上课,积极性很高。

吴刚平:您的应试还真有一套,能吸引学生,这不容易。您的做法对数学的教学应该是很有启示的。但我想,您的课和任老师的课,放在校本课程里还值得讨论。

汪老师:我开的是“折纸与立体几何”,主要是面向高二学生,因为高二下学期要上《立体几何》。有一些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空间概念很难建立起来。但她们对折纸比较感兴趣。我让她们折立体几何模型,正方体啊、长方体啊、正八面体等,全班还一起合作折了一个足球。我让她们体会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因为在这个组合的过程中她们必须考虑线和线之间的位置、面和面之间的位置,这能帮助她们建立起空间概念。教的过程中我只教如何折零件。组合全是学生自己来完成。有的模型要三十几个零件,就是折零件的过程比较枯燥,每个零件都是一模一样的,组合起来是比较快的,组合的过程比较有意思。作业要做两份,一份上交,一份自己留着,下学期上课学几何的时候可以用。选课的多数是女生,也有3位男生坚持,班额稳定在35人左右。

吴刚平:同样是数学老师,汪老师开的校本课程就有创意了,不也很受学生欢迎吗!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思路还可以更开阔一些比如讲一些与中学数学相关的数学故事,包括重要的数学发现或数学家传记之类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以及对数学家的兴趣。如果老是不能从过窄的学科框框中跳出来学校和老师恐怕都难以真正建立校本课程的概念。

朱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校本课程是立足于学科,着眼于未来?还是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着眼于现在?

吴刚平:校本课程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个兴趣是个人的兴趣,是现在的需求。起码政策不会导向立足于学科,即使是国家课程也在注重综合化。当然两者也不能截然分开有些课,比如面向部分“尖子生”面向考试的课,你也很难说它是国家课程,这样的课算是打了个擦边球。但从学校层面来说,不能全是这样的课,这不符合校本课程的政策意图,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课时不是拿来补习如语、数、外、理化、生这些国家课程的,它不是学科导向的,而是学生兴趣和需求导向的。它是首先用于满足国家课程所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学生发展需求的,因此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立足于学科并不必然地意味着着眼于未来,但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一定是从现在开始的。

顺便指出,从我们学校这个层面上来说,校本课程的管理除了应更加规范化外,还应进一步研究、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怎样为流动的学生,包括那些未参加的30多名学生提供一个更宽松和合理的去处;二是应对已开设的47门课进行归类,对于选课人数太少的课要有限制,要降低课程成本,进一步强化校本课程的学生需求导向。

猜你喜欢

红楼梦校本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续红楼梦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