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西部地区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4-11-30起国庆

中国民族 2004年11期
关键词:传承者民族民间有形

木 桢 起国庆

文化遗产包含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上无形文化遗产蕴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西部地区又是中国无形文化遗产蕴藏最丰富的地区。

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与有形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形文化遗产因以物质形式存在遗存下来,受到了国际国内足够的重视,得到了合理、有效的抢救和保护。但长期以来,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还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流失、消逝现象仍显突出。保护民族无形文化遗产,同样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让这笔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无声无息地从我们眼皮下消失,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同保护民族有形文化一样重要。

(一)政府引导、全民参与,构筑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法律屏障

民族无形文化遗产是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事业的重要资源。它鲜活地、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包揽对它的保护和保存,必须要唤起全民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才能担负起保护的重任。在此过程中,国家负有引导责任,要把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日常性工作。同时,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条例,使无形文化遗产受到法律的保护。日本和韩国是最早注意到民族无形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国家,日本于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就开始涉及到了由国家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韩国也于60年代就颁布了有关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条例,这些都是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可喜的是,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2000年5月,云南省率先出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地区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二)开展大规模的普查工作,编制《无形文化遗产总目》,抢救濒危遗产开展普查,摸清家底,进行针对性地抢救和保护,是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第一步。

我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无形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且大部分都散落于民间和山区民族地区。所以,普查工作要有周密的计划,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专业的业务人员来实施,在进行普查的基础上编制出“无形文化遗产总目”。同时,抢救工作要分主次,要有长远的计划,首先要抢救濒临消失的遗产。由于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活态”的特征,在开展抢救工作时,除了应用文字记录以外,更多地要借助录音、摄影、摄像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完整地记录整个工艺流程和表演艺术。

(三)加强宣传、提高对无形文化遗产重要价值的认识

无形文化遗产是整个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形文化遗产一样,是认识和研究民族历史、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方面重要的资料,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振奋民族精神必不可少的财富,它对于提高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爱民族热情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它的价值不为人所知,重要性得不到体现,不仅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不知它的价值,甚至很多从事这方面工作者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很多民族无形文化遗产长期淹埋于山里、民间。因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多民族无形文化匆匆而来,悄然消失。所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无形文化价值的宣传,让人们都意识到它的价值、它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共同担负起保护和传承的神圣职责。

(四)建立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主要传承者的保护与培养机制

民族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靠一代又一代传承者的口耳身相传。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人在艺存,人亡艺失”。所以,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身怀绝技、绝艺的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机制。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扶持和支持身怀绝艺的传承者,并为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悉心研究、创作、弘扬濒危的无形文化遗产。同时,通过传、帮、带等手段,培养继承者、传承人。笔者曾到韩国考察过无形文化的保护情况,在那里,政府先后命名许多无形文化财的重要传承者,如螺钿漆器匠李亨满为韩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0号,刺绣匠金泰子是韩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80号,针线匠权琦镐被命名为韩国重要无形文化财第89号,等等。被命名的匠人或艺人,韩国政府每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目的是让他们专心传承自己的技艺。云南率先于1999年在全省范围内命名了166名“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2002年又命名了295名“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艺人”。实践证明,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无形文化遗传的保护是行之有效的。

(五)加强和重视博物馆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长期以来,不论是国际上的博物馆还是国内的博物馆,只把文物(即有形文化遗产)列为抢救、征集、宣传展示的范围,忽视了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实际上,博物馆不仅要抢救、保护、展示、研究文物,同时也要把无形文化遗产列为主要的工作范围。大家知道,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不可分离的有机整机,特别是对民族文物来说,如果在博物馆展出的都是孤零零的、静态的实物,不对一些实物的流程、使用过程和环境加以展现,就很难起到展览的目的。同时,很多无形文化遗产又同样要依附于有形文化遗产而存在。如传统制陶工艺传承产生了很多陶器,演奏音乐时又要时常借助某些乐器,传承纺织过程中又保留了机具,如果没有机具,就无从谈论传承纺织技术等等。博物馆加强对无形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记录、拍摄一些民间礼仪、仪式、舞蹈、工艺、技艺等,必将会使“不会说话的文物说话,不会动的文物动起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将2004年汉城国际博协大会的主题确定为“博物馆与无形遗产”,说明博物馆在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对民族无形文化遗产保留较完整、类型较丰富的地区建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

保护民族无形文化遗产就是促进全人类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共存。1998年建成开馆的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不仅把零散的12个自然生态村寨系统地纳入一个整体的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并且还维护了整个地区的自然生态,保护了生态区域性文化的环境。1999年8月,梭戛生态博物馆开始进行了第一次文化遗产的调查和培训工作,开端工作名为“箐苗记忆”,即把梭戛社区内的村寨历史、故事、传说,婚丧嫁娶等,2001年和2002年又对隆里和堂安两个生态博物馆开展了两次遗产的调查,调查的内容分为物质文化、无形文化、自然环境和人口等四部分,其中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调查包含了民歌、舞蹈、戏剧等曲艺;节日、恋爱、婚嫁、丧葬、祭祀、礼仪、宗教、传说、故事等民俗;歌师、工匠、艺人、寨老、医师、巫师等技艺人员,通过文字记录、测绘、录音、摄影、摄像、输入电脑等手段,详细地调查民保护区内的一切无形文化遗产,为保护民族无形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云南省则在详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了原生态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建立了“腾冲县和顺乡汉族文化生态村”、“景洪市巴卡基诺族文化生态村”、“石林县月湖彝族文化生态村”、“丘北县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态村”、“新平县南碱傣族生态村”等五个民族文化生态村。因民族文化生态村实行的是原生地保护原则,并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民族文化传统保留较完整的自然村或是生态环境片区,进行整体的保护和建设,所以被认为是“在水里看活鱼”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形态。这是一种动态的保护形式,对辖区内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传承者民族民间有形
浅析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意义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未定义
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民族民间美术教学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建设特色课程,培养粤剧“传承者”
贵州5年内将打造1000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与探索
中国共产党优秀思想道德传统的传承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