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调控凸显成效 软着陆预期可望

2004-07-22

中国经济信息 2004年14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经济

最近两个多月来宏观调控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见成效,主要是因为抓住了源头,从源头调控效果自然明显。这一源头就是房地产过快增长,地方政府投资过度冲动。而控制的对象可归结为三点,一是土地,二是信贷,三是地方政府,特别是中央要求地方政府树立科学、全面的发展观,约束地方政府过度投资的冲动,效果最为明显。但目前的成果仅是初步的,要继续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严控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货币信贷过快增长,防止其反复,巩固和扩大宏观调控的现有成果。同时,要针对当前经济发展中几大"短板"问题,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以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研究员王小广

宏观调控在五方面显见成效

受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一季度GDP9.8%,预计二季度GDP将增长11.3%,上半年GDP可望实现10.5%的增长。宏观经济呈现出多年以来难得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内需与外需同步高增长,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明显升级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日益突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一些行业如钢铁、房地产等明显过热,投资和贷款增幅过高,并造成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的解决,将会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新一轮高速增长可能再次出现"大起大落",甚至出现新一轮高增长周期的中断。为避免经济再次出现大起大落,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控制局部领域投资过热的继续发展,同时解决国民经济的一些薄弱环节。从最近几年月经济运行数据看,此轮宏观调控政策开始显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投资和信贷过快扩张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其一,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扩张得到了有效抑制。其二,受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自发因素的共同作用,房地产和去年以来持续过热的几大行业投资增长大幅回落。三是金融机构贷款增幅逐步放慢。

2.投资增长放慢而消费在逐步加快表明,投资和消费的不协调问题正在逐步缓解。月投资增长降至20%以下,同时,消费增长明显上升,当月增长17.8%(剔除去年非典疫情的影响,增幅则超过了12%),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差距明显缩小。1月~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5%,比一季度加快1.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扣除零售价格指数,实际增长10.5%,明显快于前两年的增幅。

3.随着前期过热行业的明显降温,工业增长明显回落。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比4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两类工业部门降温的影响:一类是此轮宏观调控中严控的行业如钢铁、建材增长明显放慢;第二类是前两年消费热点部门如电子通讯产品和汽车等生产有所降温。微型计算机和移动通信设备(信道)产量分别增长20.8%和27.9%,分别比上月回落21.3个和120.8个百分点;汽车产量增长33.3%,比4月份小幅回落了1.3个百分点。

4.生产资料价格可望出现拐点性变化。5月份全国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4.3%,环比回落1.4%,是该指数持续7个月快速上涨后的首次回落,上月该指数增长为16%,创2002年该指数由负转正以来的月度最高增幅。5月份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的回落是一个转折点,是自今年2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上升到15%以上以来再次回落到15%以下。受市场和宏观调控两重因素的影响,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明显回落,3月份中旬以来,线材、螺纹钢等建筑钢材价格累计1000元/吨以上,回落幅度达25%,产出和价格的同步大幅回落,显示需求的转折点开始显现。

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一方面受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受国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及努力落实城市低保等措施的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加快。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初步改变了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持续7年低于5%的局面,且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首次超过GDP增幅的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逐步加速是支撑消费继续温和回升的动力。

下半年经济增长趋势及政策取向

(一) 下半年经济增长将实现"软着陆"

最近两三个月来的经济运行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沿着"软着陆"的路径在适度降温,下半年经济"软着陆"可期。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将会从上半年超过10%的高增长回落到8%左右的可持续增长水平。

1.投资增长将继续降温,增幅有望回落到15%左右

上半年投资增长率估计仍会超过30%,但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投资将减速到15%左右,全年投资增长22%左右。造成投资明显降温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中央加大对土地和信贷的宏观调控,将从资金供给上挤压房地产和钢铁、建材等行业的投资泡沫,降低金融风险。这对几大行业中高资产负债率的企业将会形成更明显的投资收缩效果。房地产投资减速在下半年将会十分明显,其受市场约束(高房价对需求增长的抑制)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较大,已经开始出现了较明显的中期性增长调整趋势,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幅将会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上半年下降一半。房地产投资和消费增长的明显回落是此轮宏观调控显见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房地产的"软着陆"在相当程度上便意味中国宏观经济的"软着陆"。钢铁、建材行业投资则受宏观调控政策和房地产降温的影响,下半年投资增长也会显著放慢,从5月当月已出现负增长来讲,下半年钢铁、建材行业投资增长率将不会超过10%,而且明后年钢铁、建材投资估计会出现持续的负增长。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的回落和利润增长的逐步放慢均将降低这些行业的投资收益率预期,从而抑制投资需求的过度扩张。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全年预计达10%左右,其中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增长10.5%左右和9.5%左右

今年消费增长率回升主要是受前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和今年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增长预期提高的影响。2001年~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12.4%和9.0%,均高于或接近于GDP的增幅,而今年收入预期有所改善。1月~5月份,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5%,比去年同期加快5.6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快4.2个百分点,即使考虑到去年同期非典病情对消费的影响明显的因素,加快趋势也相当明显。农村消费市场也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趋势,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增长9.2%,二季度估计接近11%,这将促进下半年农村消费增长的明显回升。预计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为11.5%,实际增长率为9.5%,全年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实际为10%左右。

3.下半年出口增长将会稳中趋降,预计今年出口能连续第3年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

上半年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再次大大出乎社会各方面的预料。有以下两个原因可能造成下半年出口增长将出现明显回落的趋势。一是高基数的影响,去年9月~12月月出口总额连续4个月突破400亿美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2月份出口总额达到了480亿美元,增长50.7%,这从绝对额和增长率两方面均形成了高基数,使下半年出口增速放慢。二是最近几个月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将对下半年出口增长形成较明显的向下压力。1月~5月累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为572.6亿美元,60.4%,分别比1月~3月和1月~4月回落7.1个和3.4个百分点,增幅呈明显的回落走势,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高科技产业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强劲复苏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对我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拉动力减弱,这会进一步导致我国下半年出口增长的放慢。另外,近两个月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的明显回落似乎也佐证了这一趋势。我们预计,下半年月平均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全年实现出口总额为5285亿美元,同比增长21%。受国内投资增长放慢和出口减速的作用,下半年进口增长将会显著放慢,全年贸易大致处于平衡状态,逆顺差不会超过50亿美元。

4.工业降温明显,预计下半年工业增长将回落到15%左右

主要是受以下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工业增长将会继续降温。一是3月~4月份针对总体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针对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的投资过度问题,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如国家提高了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的项目资本金比例,同时,银行明显收缩了银根等,这些措施直接对这些行业的过度扩张产生了抑制作用,从政策作用的时滞看,二季度末至三季度将会产生显著的收缩效果。二是政府同时加大了对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及房地产开始进入自发地增长调整过程,也间接地对相关的工业增长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预期中的下半年房地产行业的明显降温将对钢铁行业、建材等行业的投资和产出增长产生较明显的收缩效应。三是出口增长趋于放慢将对工业增长产生一定的降温效应。而我国工业增长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工业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受出口增长的影响,因此,下半年出口增幅的逐步下降也导致工业增长的放慢。

(二)政策取向:调控政策基本到位,暂时没有必要加大调控力度

从二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正在逐步降温,表明此轮以抑制一些行业投资过度增长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到位,软着陆可期,暂时没有必要再出台新的宏观调控措施。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依据是:

1.此轮宏观调控措施尽管也采取了紧缩性的政策(适度紧缩信贷和土地供应),但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是一种结构性紧缩政策,不是全面的紧缩政策,解决的是结构性过热问题而不是总需求过热问题,一旦重点关注的投资过热行业降温效应开始显现,便意味着政策调整已基本到位。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从性质上讲不是改变前期宏观经济政策(扩大内需)的大方向,只是针对局部地区过热问题而做的一种结构性的"微调"或"中调"处理。而且因为这次的宏观调控针对的不是典型经济增长周期中的过热,主要是针对投资过快增长而可能引起的过度失衡问题,因此不是刹车式的宏观调控,仅是"减速换档"。

2.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中短期趋势来看,宏观调控不必再做"减档"处理。不仅二季度投资增长的降温已经比较明显,而且我们预计投资增长率下降趋势将会持续到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最后回落到一个可持续增长的水平。投资是左右此轮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主要因素,投资和经济增长减速趋势的形成意味着不能再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否则反而会使造成人们对经济增长预期下降,造成增长的过度回落,此轮宏观调控的明显贡献是防止了经济增长的"大起",但也不能在政策操作上"过猛过急"而引起"大落",目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有效地落实前期出台的行业调控政策,防止出现反复,同时要保护好和引导好社会各方面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做到"有控有压"。

3.尽管当前物价总水平继续有所上升,但中期通胀压力不大,而且有减缓的趋势,因而近期不必出台"加息"等总量调控措施。5月份CPI同比增长4.4%,比上月加快了0.6个百分点,首次突破了4%。即使如此,到目前为止,此轮经济增长中通胀问题并不严重,属于低通胀的景气上升。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也缺乏通胀加速的基础,主要是因为:(1)去年四季度以来的CPI增长主要推动力是粮价上涨,今年1月~5月份,CPI上升3.3%,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达2.7个百分点,即除食品外的非食品价格仅上升0.6%,在国际国内粮食供给能力没有出现大的障碍时,所谓通胀率就是指非食品价格增长率,粮价为中心的食品价格持续回升是价格结构的合理调整,不属于通胀的范畴。因此,当前通胀率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高。(2)从趋势来讲,CPI增长有望在本季度末或第三季度逐步回落。一是因为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据农业部的测算,今年小麦将增产25亿公斤左右,由于扩大种植面积和天气较好,预计秋粮也会明显增产,这将对目前的粮价上涨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拉动CPI下行。二是多重迹象表明,CPI增长有见顶的趋势。5月份CPI环比下降0.1%,再结合当月生产资料价格出现的连续7个月上升后的第一次回落,说明5月乃至6月CPI的上升只是由于时滞因素的作用。(3)尽管两年多来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但由于就业不足和消费增长不够强劲,使得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善,同时,国际市场供给充足、全球通胀率均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通胀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总之,通胀不是此轮宏观调控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局部领域的投资过度以及其所潜伏着的巨大金融风险和可能引发的新的生产过剩问题,在当前的情况下,只要物价增幅不持续地达到5%,宏观调控政策将仅限于结构性调控,不必采取全面的紧缩措施。

巩固成果,努力解决经济增长中的几大"短板"问题

在国家及时有效的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局部领域的投资过热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控制,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仍然受到几大"短板"因素的约束。在巩固当前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对这些"短板"问题,要采取有力的"保"的措施,使"短板"变"长板",从而保证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

(一) 经济增长面临四大"短板"

1.就业不足问题。此轮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而就业仍然相当疲软。以城镇单位就业数的变化为例,1999年1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共减少了3081.8万人,而同期其他单位就业仅增加1392.8万人,导致城镇单位就业净减少1689万人,年均减少就业量超过了400万人。去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就业减少的趋势得到了明显抑制,去年一季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同比减少了205.7万人,比2002年同期减少量缩小了一半,今年一季度同比仅减少了9.3万人,就业减少的趋势明显减缓,但由于新增就业岗位仍少于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增加量,就业压力依然在增大。在投资和整个经济出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情况下,就业仍然保持负增长,即经济的高增长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就业快速增长,必然造成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和总体消费增长相对乏力,并导致投资和消费间的严重失衡,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2.能源和运输瓶颈问题。去年以来,我国煤电油运全面紧张,2/3以上的省份缺电,运力特别是铁道运力严重吃紧,火车请车率只达到35%左右,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转。产生这一问题有以下原因:(1)前几年煤炭、电力和铁路投资不足,近两年经济加速增长,使这个瓶颈问题显现;(2)经济增长加速和产业结构升级(重化工业加快增长),导致运输需求和耗电量大幅增加;(3)产业的区域布局不合理所致。近几年新增钢铁厂绝大多数设在沿海,从运输和贴近市场来讲十分合理,但发电也集中在沿海则显得不合理,必然加大运输量和运煤成本,并增加污染,相反,在煤炭产地发电通过电网输送到沿海从国民经济整体上讲更为合理,这一结构扭曲现象放大了交通运力的紧张;(4)前几年国家修了大量的高速公路和一般公路,但由于收费过高使得像煤炭这种低附加值的产品无法通过公路运输,造成一方面高速公路闲置,另一方面铁路拥挤不堪。前两个问题已引起了足够重视,但后两个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它们的影响更持续、更关键。治理解决能源和运输瓶颈问题,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3.目前高成本的城市化模式严重阻碍了人口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是推动未来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目前我国城市化存在明显的战略失衡问题,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在走一种高成本低效率的"逆城市发展一般规律"、无法持续的发展道路。当前城市建设特别是交通结构与房屋结构协调上存在以下"八大严重缺陷": 城市发展理念不符合一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没有把汽车大众化发展与城市交通和房屋统筹加以考虑;住房群体在城市的分布结构严重不合理;市中心区房屋密度过低;市中心区建设许多"封闭式小区";道路低密度化问题严重;在交通运输主体发展上把"公交优先当作公共汽车优先";房屋建设的封闭性造成了交通的封闭性。这种不合理的城市结构将产生三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大量浪费土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单位土地人口密集严重偏低,特别是房屋和道路建设过于平铺;二是城市交通低效率和城市建设的高成本;三是低效和高成本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围墙,阻碍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这也是"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我们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农村和农民,而在城市发展模式的严重偏差,即高成本低效率的城市无法解决农民进城问题。

4.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当前加强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中,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将更加恶化。中小企业一直缺乏有效的融资机制保障,各种收费和负担也影响了其发展,以工业为例,近几年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不断加快增长,而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几乎没有什么增长,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2%,而2003年则上升77.5%,中小企业增长缓慢或停滞必然造成就业增长不足,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因此,从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来讲,支撑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各级政府极为重要的职责。

(二)政策建议

加强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调整及优化经济结构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具体的建议如下:

1.政府发展观必须更新,要尽快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政府发展经济的思路要从过度注重扩大投资规模、上项目、建形象工程等方面,转为改善消费和投资环境、完善相关的法规和体制,即着力培育一个地方的"软能力"。项目上与不上,多上或少上,今天上还是明天上,应主要或完全由企业根据市场决定,政府少在这方面做规划做构想。政府需要着力构想和实施的是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在这方面要有远大的设想和目标,且不遗余力;要把精力从"抓GDP、抓投资"转到促进就业增长、加快社会公共福利事业(特别是教育和社保)发展和促进消费上,使消费增长、就业增长与投资增长相协调。

2.多管齐下,根本缓解煤电油运紧张。(1)要加大对这些瓶颈领域的投资,主要是加大铁路运输建设和煤炭电力的投资,同时适当调高电煤、电等的价格。(2)从严执行产业政策,限制技术水平低的高耗能企业的发展,促进节能水平的提高。(3)优化区域间的产业布局,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在今后的电力发展中,火力发电要以建坑口发电厂为主,保持运力和产业发展的协调。(4)改革公路收费制度,一方面要努力降低高速公路收费价格,一些已经回收成本并已明显盈利的收费公路,应取消收费或大幅降低收费标准;另一方面,对一些公路要逐步免收过路费,降低社会的交通运输成本。

3.改变现在这种忽视人口城市化、缺乏合理规划的高成本低效率的城市化模式,真正有效地促进农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走一条可持续低成本的发展道路,必须严格土地规划和管理,把节约土地、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特别是要综合规划土地、道路和房屋,使三者的结构不断优化,提高城市功能效率。

4.改善就业环境和促进产业链发展来促进就业增长。地方政府要把扩大就业放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第一位,从加大市场竞争和优化市场环境入手,降低二产、三产的交易成本,特别是增加人们从事第三产业的方便性和获利性,扩大第三产业就业。产业发展关键是建立强大而有效的产业链,扩大就业容量,避免产业空洞化,因此,不仅要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而且要使汽车、装备工业、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制造业成为世界上的强势产业,形成强大而有效的产业链,增加社会就业容量。

5.改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是制订促进中小企业振兴的发展政策,成立全国性中小企业政策银行,加大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快税制改革,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率,降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率,使其与外资企业处于同一水平。三是在当前信贷收缩的条件下,要扩大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及拓宽融资渠道。

6.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实行更加协调的区域发展战略。在人均GDP跃过1000美元后,在区域发展上也必须有新突破,这种突破就是中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即中部崛起。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的各种矛盾最为集中和突出的区域,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对实现中国新一轮长期可持续快速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希望国家把振兴中部地区经济作为新的战略重点。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新形势下创新完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