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智斗赫鲁晓夫

2004-04-09张德群

领导文萃 2004年3期
关键词:苏方康生赫鲁晓夫

张德群

1960年,56岁的邓小平奉命率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国际共产党26国会议。出发之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毛泽东家中开会,讨论中苏两党会谈的方针。毛主席说,这次会谈一定争论激烈,并且指示一定不要让赫鲁晓夫在气势上压倒。中国代表团这次去莫斯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试探苏方态度,究竟他们想搞好团结,还是采取高压手段想把中国压服。

从列宁山别墅到大使馆苏方警车开路,安全保卫高度严密。

隆重的欢迎宴会上,赫鲁晓夫将矛头对准中国客人。

邓小平:"这可是你说的话啊,你这个讲法要记录在案。"

苏共代表纷纷起来敬酒打圆场。

这次出访,中共代表团被安排在列宁山苏共中央的别墅里。这里林木茂盛,环境优美,苏方以最高规格接待。

这次在莫斯科,虽然是最高规格的热情接待,但斗争的紧张激烈几乎从中共代表团一到达便表现出来了。苏共中央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赫鲁晓夫等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全部参加。

赫鲁晓夫同邓小平坐在一起。记者照相结束后,宴会开始。赫鲁晓夫虽然保持了惯常那种微笑,但是眼神总给人一种来势汹汹的感觉。

果然,他先从阿尔巴尼亚入手,影射攻击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是个直率人,从容而又诚恳地望着赫鲁晓夫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是小党,能够坚持独立自主,你应该更好地尊重人家,不应该施加压力。"

赫鲁晓夫说:"他们拿了我们的粮食和金子,却不听我们的。"

邓小平严肃地回答:"援助是为了实行国际主义义务,而不是为了控制和干涉。你援助了人家,人家也援助了你嘛。"赫鲁晓夫一时语塞。

宴会上,赫鲁晓夫不再谈援助,也不再谈阿尔巴尼亚,索性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他正在隆重接待的客人,"邓小平同志,你们中国在斯大林问题上态度前后不一致。"赫鲁晓夫煞有介事地说。邓小平回答得很干脆:"我们的态度是一贯的。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这个问题你要说清哟。错误当然要批,功绩也一定要肯定。"

赫魯晓夫看到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占到上风,便换了话题。他说:"高岗是我们的朋友,你们清除了他,就是对我们的不友好,但他仍然是我们的朋友。"邓小平显出少有的严厉:"这可是你说的话啊。你这个讲法要记录在案。"

苏共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们都知道赫鲁晓夫又失控了,他失控后的乱放炮往往带来极大的被动,便纷纷起来打圆场,赶忙敬酒,借此阻止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自己也借助碰杯转移了话题。

赫鲁晓夫在一些重大场合说话往往缺少深思熟虑,有时甚至不计后果。就在宴会上,他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发泄情绪说:"你们不是喜欢莫洛托夫吗?你们把他拿去好了,把他给你们。"

邓小平与赫鲁晓夫在主宾席唇枪舌剑,其他的代表不插话,神情各异地悄悄旁观。

赫鲁晓夫总想避免和邓小平交锋,因为"这个人厉害,不好打交道"。

赫鲁晓夫把攻击目标投向康生。

实际上,在苏共中央宴请26国党的代表团时,这种矛盾已公开于世界各国共产党的面前。"现在我们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看法上,与中国同志有分歧。根据中国发表的文章《列宁主义万岁》,我们说,他们有一些极左的观点。"赫鲁晓夫以主人身份举杯敬酒时,又开始攻击中国共产党。他讲到这里,两道犀利的目光射向康生,"这些个东西都出自你的手笔。"

邓小平泰然自若地将话截过来:"关于对国际共运的看法,是当前各党面临的重要问题。各党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能以你划线。"

赫鲁晓夫失控地说:"如果共产党国家不听我们的,我们这个领头的还有什么意义?"

"为首也不是老子党,可以发号施令,任意规定别的党怎么做。"邓小平心平气和地提醒。在整个会议期间,每次宴会都是他与赫鲁晓夫坐主位,其他的代表在宴会上一般不插话,神情各异地旁观。

"哼,有的党口头宣传社会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而实际上是在拆苏联的台。他们在和平过渡、东西方缓和问题、裁军和苏美首脑会晤问题上与我们唱反调。"赫鲁晓夫似乎总想避免和邓小平交锋,因为"这个人厉害,不好打交道"。他又把目光投向康生,"你搞的就是左倾教条主义。"

康生始终是一副冷板的面孔、冷板的声音:"又来了。你给我扣一顶帽子:左倾教条主义。我也送给你一顶:右倾机会主义。"

赫鲁晓夫只好憋一口气,终止这不愉快的争论,端着酒杯继续完成他的祝酒:"算了吧,还是让我们互祝健康吧。干杯!"

有人悄悄离开会场,立即给国内打长途核实情况。

胡乔木指示工作人员,写到文件里的词要逐字推敲。

苏共宣传部长争出了汗,扯着衣襟边煽风边说:"中国的翻译对俄文研究到这个地步,我们都不得不翻字典了。"

这次会议,苏方是以长期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苏斯洛夫为首。他是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瘦高个子,说话比赫鲁晓夫稳重多了,很注意逻辑性。他嗓音略有沙哑,即使是指责对方也能表现出沉稳。

就在两个多月前,苏联政府撕毁了同中国政府签订的几百个合同,并通知中国政府,撤走并终止派遣全部在华苏联专家。还命令撤走时带走全部图纸、计划和资料,并停止供应中国建设需要的重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的关键部件的供应,使中国250多个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设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苏联专家在中国已经很难开展工作。你们的气氛令他们无法工作。"苏斯洛夫不紧不慢地说,"比如你们的大跃进,搞什么拔白旗。重庆发电厂的苏联专家也叫你们给送来了一面白旗。可见你们对我们专家的态度已使得我们无法工作。撤走苏联专家的责任并不在我们,恰恰是你们的做法造成的……"

苏斯洛夫说这番话时,邓小平悄悄指示随员赶快去核实。

有人离开现场立即给国内打长途核实情况。

轮到邓小平发言了。"苏斯洛夫同志说我们给苏联专家送了白旗,所以苏联才撤走了专家。我们核实了,送的'白旗'是用白色锦缎做底,镶有金边,上面绣了八个红字:真诚友谊,无私援助。"邓小平停顿一下,嘴角漾出一丝浅笑,同时将目光缓缓掠过表情各异的各国党的代表们,最后,目光停在苏斯洛夫身上,声音低缓,"苏斯洛夫同志,你掌握的情况与事实有何等大的距离!到底为了什么撤走专家呢?你们片面撕毁合同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这种做法不仅造成我们国民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苏斯洛夫嘟嘟嚷嚷:"这种枝节问题不值得纠缠。"

这轮对中共的进攻中,对手又败下阵来。

这次会议对文件的起草确实是逐段逐句、甚至是逐词逐字地进行讨论的。

在谈到战争与和平问题时,俄文原稿文件中一个词有"勒住缰绳"的意思。胡乔木指示工作人员"这个词要推敲,不是马受惊了以后再勒缰绳,而是在它未惊之前就加以制止"。

为这一个词,同苏方争论半天,强调对于战争的预防,而不是等战争打起来再设法"勒住惊马缰绳"。

主持会议的苏共宣传部部长波诺马廖夫都争得出汗了。他敞开衣襟,扯着一角边煽风边说:"中国的翻译对俄文研究到这个地步,啊,这么抠字眼啊。我们都不得不翻字典了。"

苏共中央起草的文件,经过26国党的起草委员会逐字逐句讨论,最后达成初步协议。经过中国与一些兄弟党的共同斗争和努力,对"和平过渡"和"斯大林问题"等一些提法中国持保留意见,留待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召开时再讨论解决。

猜你喜欢

苏方康生赫鲁晓夫
作为“文物大盗”的康生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1956年赴苏接收中共档案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指责
活法
康生临终前 为何打“直线电话”告密
冷战时期中苏外交秘闻
对赫鲁晓夫军事改革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