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囿于结论必走向封闭

2003-04-29李令清

人民教育 2003年2期
关键词:菜油酱油结论

李令清

2002年第10期《人民教育》刊登了《一堂“失败”的好课》。罗老师认为,失败在于最后仍然没有使学生明白;所有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然而这绝不是罗老师的失败。我认为罗老师的失败在于结尾的设计。进一步说,在于他对结尾设计的失败没有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自己茫然的表情又给学生造成困惑。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临下课,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下面做道题,看看掌握得如何——这是一道是非判断题,题目为:酱油、菜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对还是错?”

全班同学的回答均不合老师的意圖,都说“错”。老帅愣了片刻,后来还是把结论塞给学生:“这是你们的猜测,实际上,是会的。”

这里涉及演绎推理的问题。这堂课先让学生从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归纳出液体都具有该性质,然后再从此结论推出酱油、菜油也有该性质。应该说,无论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都建立在学生对现象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就是说,要有足量的现象,又要给学生感悟的时间。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再者,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应该说无关紧要,这仅呈现了学生的认知状况。它正是老师的教学或引发学生思考的逻辑起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我认为教师此时似乎不应该直接把结论说出来,而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寻找答案,从而自主地构建知识。教师可以开导:同学们在课后或者回到家里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回到家里或者问长辈,或者自己想方设法做一做试验(这两种方法均可,都是学习),这样必然会有学生得到结论。他回到学校必然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使个人的经验与同学们共享,事实上也共同借鉴解决问题的方法。

说到底,这一堂课反映的是观念问题。传统观念认为,课堂教学最终要传递给学生准确无疑的知识概念。我认为课堂教学能真正做到调动学生的思维是更为主要的。如果学生真正思考了,而思维天然地具有指向结果的趋势,学生绝不会停留在思维阶段,朱光潜就曾说过,由结果探寻原因是人类的天性,学生必定要寻根问底。而在不充分的思维基础上,结论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重过程、轻结论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如果教师让学生在课后解决“酱油、菜油会不会热胀冷缩”,就会促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同生活经验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生活与学习、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这正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所在。教师的回答使一堂开放的课又走向封闭。

课的最后,教师说:“这是你们的猜测,实际上,是会的。”这样的断语给学生一个暗示,就是否定猜测的必要性。粗略地说,猜测与直觉和假设在心理机制上相近,都是在证据、理由不充分时对问题的判断方式。这正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识未知世界的手段。因为进一步的证明都要以对问题的猜测(直觉、假设)为前提。没有猜测,人类去证明什么?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看,猜测就更具有价值。

总之,这是一堂好课,但它有败笔——在结尾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体会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而改进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菜油酱油结论
“打”来“打”去花样多
买酱油
买酱油
结论
一担菜油
365个被菜油浸香的日子
菜油 存在库存下滑预期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