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教师

2003-04-26管培俊

人民教育 2003年17期
关键词:培训教育教师

【编者按】为了迎接第19个教师节,本刊特约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同志撰文,回顾和总结我国教师教育的6大实践经验,阐述实现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7项具体措施。该文对今后几年我国教师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确定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从时代的高度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和人才培养的工程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是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一千万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是教育改革发展成败兴衰之所系,是全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之所系。教师教育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保障。教师教育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举办人民满意的教师教育事业,培育人民满意的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人民要求我们做出回答,时代要求我们做出回答。教师教育面临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一、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性贡献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我国的师范教育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以1996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教师教育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教师教育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办学层次显著提高。1995年至2002年,高师本科院校由76所增加到103所;师范专科学校和中师相应收缩。教师培养培训资源进一步整合,具备条件的地区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教师教育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正在逐步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共同参与的局面。

——教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由1997年的93.1%、80.5%、60.7%提高到2002年的97.4%、90.4%、72.9%。小学和初中高学历教师分别为30.9%和20%。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教師教育地位逐步落实,正在走向法制化轨道。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师范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相继颁布实施,使教师教育开始进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支撑了全世界最大的基础教育的师资供给,为提高全民族的受教育年限和国民素质,提供了教育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为教育的改革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建国以来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所奠定的师资资源的基础,就没有基础教育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总结我国教师教育的实践经验,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2.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教师教育的主体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应当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于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强宏观管理、正确导向,并予以强有力的支持。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由单纯政府行为和指令性计划转向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水平。

4.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一个相对完整和稳定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即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始终是十分必要的。所不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教师教育体系是独立的、封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体系应当是灵活的、开放的。建设一个宏大的教师教育体系是中国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

5.教师教育必须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以有利于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宗旨,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不断为教师教育注入新活力,开辟新境界。“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

6.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体现阶段差别、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是教育链条上极其重要的初始环节。没有好的教师教育和相应的制度环境,何谈优质的基础教育,更遑论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和国家的人才战略。教师资源是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之所系,必须重视教师教育,支持教师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发展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前景广阔。那种全盘否定中国教师教育的贡献和经验,把我国教师教育说得一无是处的非历史的虚无主义观点,那种曲解教师教育的开放性,认为教师来源多元化、综合大学参与培养培训教师,就是削弱或取消教师教育事业的取消主义观点都是错误的。在这一问题上,任何停滞不前的观点、悲观的和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缺乏依据的。

二、我国教师教育处于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

我国教师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在今天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时候,我们强烈地意识到我国教师教育整体上还相对落后,严重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发展存在观念形态和制度性障碍,一系列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

(一)建立学习型社会要求教师教育加快一体化进程。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者必须首先成为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模范,教师群体应当率先成为示范性学习型组织。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教师资源必须首先得到充分开发。但我国的教师教育还不能很好地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服务,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分离,特别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水平的“倒挂”,严重不适应教师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教师培训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变为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中心的全员继续教育,推进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加快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进程势在必行。

(二)经济体制和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要求创新教师教育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招生就业改革以及教师资格、聘任制度的全面实施,教师资源的配置方式必将从纯粹行政决定向一定意义的需求导向和市场调节转变。有关师范生的保障政策逐步取消,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逐步实现招生并轨、收费并轨、就业并轨,界限逐渐淡化。其他高校参与教师教育,一些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合并或升格为综合性的大学或学院,逐渐形成独立设置师范院校与其他高校共同举办教师教育的局面。在过渡时期,原有的系统诸多功能逐步丧失,新的教师教育规范尚未建立。失衡、失范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生不能就业的悖论就是一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育的制度创新和规范管理尤为紧迫。

(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根本上改革教师教育模式。

我国师范教育实行的是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简单混合相加的培养模式,学科教育水平低,教师教育课程单一、观念滞后、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问题严重存在,由此导致所谓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莫衷一是的长期争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要求教师拓宽学术视野、建立综合知识结构和加强教学研究能力。教师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为提高教师的学术基础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四)教师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要求教师教育提高办学层次。

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教育人口的变化,教师的供求关系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实质性变化。教师供求关系由过去的绝对的卖方市场开始转变为买方市场,教育部门录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选择余地。二是结构性变化。2002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578万人,初中专任教师343万人,高中专任教师94万人口随着小学和初中学龄人口的逐步减少,如果按照现行较高的班额、班师比和生师比标准即低水平的师资需求匡算,预计到2010年,将有部分小学和初中教师富余;如果按照较低的班额、班师比和生师比标准即较高水平的师资需求匡算,小学、初中教师将有一定缺口,数量补充与质量提高的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将是质量问题。人口高峰逐渐进入高中阶段,加之大幅度提高高中升学率对于师资的现实要求,高中需要新增10,?万左右教师。教师供求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教师质量问题凸现出来。整体上提升教师学历水平显得十分迫切。教师教育要适应发展的要求,提高办学层次。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一定时期内,西部边远地区还需要部分中师和师专,不宜轻易撤并,尤其是办得很好的学校,要继续办好。

(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加快改革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强劲的世界性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有道德、有理想;不仅是高起点,而且要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这就要求国家的教师管理保障制度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机构都要相应进行重大变革。我们组织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小组对国际上10个国家和地区教师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高等教育入学率对教师教育变化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2Q%n时,是教师教育本科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集中的时期;2)大部分国家非农产值达到或超过90%的发展时期与教师教育本科化时期基本吻合:0 )教师教育进行变革时期教师供求大致平衡。对照上述参数,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5'0.非农产值接近90%s小学和初中教师在总量上大体满足当前水平的需求,一些地区或有富余。这些关键指标的基本满足,说明我国教师教育在总体上基本具备了实行教师教育综合化、一体化、高学历化和专业化的初始条件。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国际上教师教育的经验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抓住历史性变化的契机,不失时机地推进教师教育的发展。

三、改革创新,实现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

我国教师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面临重大转折,正处在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顺应潮流,迎接挑战,审时度势,果敢抉择,积极推进改革,我们将会抓住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犹豫仿徨,观望等待,我们将痛失良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毫不犹豫,不失时机地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

(一)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总的指导思想。

1.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教师教育必须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我国经验,把握国际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实现战略性转变和跨越式发展。

3.教师教育要强调政府责任,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要打破封闭,走向开放,排除障碍,增强活力,鼓励竞争,利用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培养培训教师。

4甲教师教育要提高办学层次,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强调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

5.教师教育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转变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实现学科水平与教育水平同步提升: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制度。

6.教师教育必须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的现代化,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共享优质资源,高质量、高效益地培养培训教师。

7.教师教育必须与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相结合。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8.甲教师教育必须从中国國情出发,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恰当地把握改革的方向、步骤和改革进程。既要大刀阔斧,又不能盲目冒进。切忌“一刀切”,“一阵风”。

(二 )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总体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构建以高水平大学为龙头,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为主体,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纽带,教师教育系统与卫星电视网、计算机网络相融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本科院校为依托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的教师教育新格局,2015年~2020年基本实现本科化。

——全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学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到2010年,全国城乡新增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者平均达到70%,新增初中教师全部具有本科学历;通过新教师补充和在职教师培训使在职小学教师基本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初中教师基本具备本科学历;高中阶段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者占15%以上。

(三)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思路。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教师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实现六个转变:

1.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从独立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变。首先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面向全社会提供教师资格课程,遴选合格教师,教师来源多元化;其次使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系统,非师范院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不失时机地有步骤、分阶段、分地区逐步实现小学、初中新增教师的木科化。通过合并、升格、联办等途径,合理调整师范院校布局结构,逐步形成以本科院校为依托的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先导作用,坚持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的主体地位,发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纽带作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教师教育,逐步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相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教师教育网络与卫星电视网及计算机互联网系统集成,办学、管理和支持系统有机联系,实现教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向多元开放的转变。

2.推进教师教育体制创新,从教师培养培训分离向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体化。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有机衔接起来。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促进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突破体制障碍,在有利于重组优化教师教育资源,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支持教育学院与高水平大学合并,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整体设计和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整体提升教师教育水平。

3.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从定向培养向非定向培养转变。教师教育从独立设置师范院校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混合向综合大学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从定向培养模式向非定向培养模式转变,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我国师范院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为实现教师教育转型提供了条件。当前,要通过建立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大学教育学院)的途径和载体,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性转型。在培养模式和组织形式上,实行学历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分离,取消师范类专业与非师范类专业的招生规定,有志于从教或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者通过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接受教师专业教育。在发达地区,探索大学本科后教师教育和教育专业硕士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未来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4.推进教师教育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从直接管理、学校管理向间接管理、事业管理转变。今后的概念不再是管理师范院校,而是管理教师教育事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核心是建立完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教师考核和资格再认定制度,建立包括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课程鉴定标准和质量评估标准在内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和培训市场的监管制度,使我国教师的培养、录用、管理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并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改革投入方式,实行新教师奖学金、农村新教师学费返还制度和教师培训券”制度,实行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学生缴费的教师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和政府、任职学校和教师本人继续教育分担机制,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促进教师培训机构的竟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推进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从传统内容模式向现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变。根据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加强学科和课程建设,下决心改革师范类专业啥三门”的传统课程,更新课程结构和内容,形成教育教学新课程体系。建设一批有推广价值的教师教育新教材。强化教学环节的改革,加强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加强综合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建设,加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联系,提高教育专业能力、教育实践技能。改革教师教育的见习和实习制度,加速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

6.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创新,从传统手段向广泛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转变。加速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使不同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广大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制定教师教育信息化标准,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机构、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结合;建立“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形成“人网、天网、地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促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教师教育中的充分利用。

四、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根据教育事业新的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和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教师教育的近期任务和工作重点将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启动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构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是新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先行实施的重大项目,将于今年“教师节”正式启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是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由高水平大学牵头,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支持教师教育的大学机构)为主体,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专业机构、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撑,教师教育系统和卫星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即“人网、天网、地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协作体。旨在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形成远程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結合,远程教育与面授、自学相结合,网上授课、收视与答疑、辅导相结合,实行“课程超市”模式,实行“学分制”开放管理,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师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二)整合优化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根据教师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支持建设既有鲜明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又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师范大学,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起骨干示范作用;鼓励其他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或与师范院校联合、合作办学;继续加强现有本科师范院校建设,增强办学实力,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教师培训机构与当地师范大学或其他大学合并、联办,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一体化。

(三)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计划”,探索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拟在师范大学和有条件的其他高校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分批建立“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大学教育学院)”。“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是专门从事教师教育的新型办学实体,是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实施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培养的多种模式。实施教师资格证书教育,为各类本科院校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教师资格证书课程:探索实施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教育;承担高水平教师继续教育。旨在尝试从根本上改革教师教育模式,试行学历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的分离,探索推进“定向性师范院校培养模式”向啡定向性综合大学培养模式”转型的途径。这一计划是引领改革方向,推动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二期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组织实施优秀教师的高层次研修和中青年骨千教师国家级培训,带动省级、地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组织实施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技术、新教师”为重点的全国1000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促进教师学历学位提升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农村教育是今后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师的素质提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实施“西部农村教师培训提高计划”项目,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重点支持骨干教师培训和西部地区教师培训。根据农村中小学实际,改革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作用,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集中和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和针对性、实效性,大幅度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建立农村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制定农村教师培训规划,完善强化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

(五)实施“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计划,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支持服务。

全国重点建设若干数量的“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以此引导和推动全国市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与其他相关教育机构整合重组,或联合合作,以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并与大学建立直接联系,使之成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和联系纽带,成为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集教师培训、教研、研究和服务于一体的现代教师教育服务支持机构,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

(六)实施“教师教育课程与资源建设计划”,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加强学科与课程建设,将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更新、调整教师专业教育类课程结构和内容,组织开发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育学等课程教材100门;建设有较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反映学科前沿动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材100门;组织引进国外教师教育先进教材,组织评审国内优秀教材等。从今年教师节开始,每年组织一次全国性的教师教育优秀课程教材资源征集、遴选、展示活动。对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国家将给予奖励支持,并向全国发布优质资源信息,向教师网络联盟推荐选用。

(七)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为顺利推进新课改提供师资保证。

要高度重视新课程师资培训,密切配合,精心筹划,精心组织,务求实效。突出培训重点,面向全体教师;坚持通识培训与具体学科培训相结合,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远程教育、集中培训和一定条件下的校本培训相结合。不断增强新课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新课程培训优质资源建设、遴选和评审机制,落实培训经费。

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事关教育全局、民族振兴,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事业。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教育的领导,切实把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根据“发展教育师资先行”的原则,认真制定教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在资金投入、基本建设、条件装备、队伍建设等资源配置方面优先考虑教师教育,创设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教师教育战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機遇,迎接挑战,再接再厉,再造辉煌,开创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猜你喜欢

培训教育教师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