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综合优势 创办一流学科

2001-12-01

中国民族 2001年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学语言学少数民族

斯 琴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是一个培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高级人才和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的机构。学院下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系、维哈柯语言文化系、朝鲜语言文学系、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此外,还设有汉藏语研究中心、双语学研究中心、民族古籍办、朝鲜学研究所、中亚学研究所、蒙古学研究所、壮侗学研究所、彝学研究所、维吾尔学研究所、苗学研究所、哈尼学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阿尔泰学研究所、康赛电脑语言中心、电脑语言学工作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资料中心、语音实验室等机构。

学院的前身为语文系(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专业),创建于1950年。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部分从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研究的马学良、于道泉、李森等著名专家调入我校,成为该学科创建初期的骨干力量。后来,又培养了大批各民族语种的教师,建立了各语种的教研室。大多数师生参加了全国规模宏大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成为民族文字的创制、改革、民族语文政策制订和民族语言研究的骨干力量。该学科在60年代以前以民族语言为主,主要任务是培养民族语言的教学、科研、翻译人才。60年代起又增加了民族文学、民族文献专业;1981年国家教委批准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个专业方向)和“语言学”两个硕士点授予权,1984年设置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1986年被评为部委级重点学科。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4年6月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一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学院第一任院长戴庆厦教授,副院长成燕燕教授,分党委书记吐尔逊·阿尤甫副教授。现任院长文日焕教授,兼职副院长吐尔逊·阿尤甫副教授、李元吉教授、王满特嘎教授、李锦芳副教授。

学院的研究领域涉及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印欧等五大语系的80多种语言的语言、文学、文献等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古文献和古文字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应用研究。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古文字学、民族文学、比较文学、文献学、以及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电脑语言学、新闻学、双语学等方面。除具有单一民族语言的研究优势外,还具有多语种、多学科综合比较的优势。既有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研究。开设40多个专业方向,即: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蒙古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哈萨克语言文学、朝鲜语言文学、柯尔克孜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侗语言文学、水语言文学、黎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傈僳语言文学、纳西语言文学、拉祜语言文学、哈尼语言文学、景颇语言文学、苗语言文学、瑶语言文学、佤语言文学、高山语言文学、满语言文学、布依语言文学、突厥语言文学、古代突厥语言文学、汉藏语言文学、藏缅语言文学、壮侗语言文学、苗瑶语言文学、汉藏语比较、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言民族学、少数民族双语、民族文学、民族新闻、民族古籍、彝文文献、比较文学、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学、电脑语言学等。目前该学科的汉藏语系语言研究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综合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阿尔泰语对比研究、南岛语研究,现代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古突厥语、古蒙古语研究,少数民族文献综合研究等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院现有在职各类研究人员130多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2人;获博士学位17人,在读博士15人;获硕士以上学位的63人。教授年龄60岁以上3人,56—60岁7人,46—55岁5人,45岁以下2人;副教授56—60岁5人,46—55岁25人,45岁以下12人。目前在职的博士生导师有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戴庆厦、张公瑾、胡振华、李岩、曾思奇、季永海、贺希格、文日换等。还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论坛上崭露头角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已形成一支稳定的、素质好、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富有活力的以少数民族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队伍。

教学层次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国外高级进修生等。半个世纪以来,共培养了5000余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专业人才,其中34人获博士学位,240余人获硕士学位,博士后1人出站。还接纳了来自美国、日本、瑞典、德国、韩国、独联体等国以及港澳台等地区的高级进修生和研究生。学院现有在校生508人,其中博士生18人,硕士生42人,本科生448人。该学科培养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人才几乎遍布全国各民族地区,其中有不少已成为各地从事语言、文学、文献教学与研究的骨干。几十年来,共出版500余部语音学、语法学、词典、文学、文献等学术著作以及各种民族文字的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4000余篇,有70多项获国家或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其中《汉藏语概论》(获国家级三等奖)在国内外语言学界反响较大,被誉为语言学理论建设的巨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获全国优秀教材奖民族类一等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文学史,填补了国内外这项研究的空白;此外还出版了《语言学概论》(获北京市和国家级科研成果一等奖)、《藏族文学史》(获国家级奖)、《朝鲜古典文学史》(获国家图书奖)、《彝文经籍文化辞典》(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少数民族双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获省部级二等奖)、《普米语动词语法范畴》(获北大王力语言学二等奖)等一大批获省部(委)级以上奖励的重要成果。承担国家级或部委级以上科研项目40多项。独有的学科特色和群体优势使得本学科在理论研究上、宏观研究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学术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学科的专家、学者分别兼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蒙古学家学会执行局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中国朝鲜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际KOREA学会亚洲分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藏绵语区语言学》等刊物编委、国际乌拉尔—阿尔泰学会会员、美国哈佛大学《突厥学报》顾问、土耳其《突厥语研究》顾问等社会职务。在学术上与国内外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自学院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全国少数民族文学、文献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讨会”、“第八届突厥语研讨会”、“首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面向世界的朝鲜语(韩国语)对比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国际彝学学术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国内会议。在国际交流方面,已与美国、韩国、泰国、日本、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土尔其、意大利、德国、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学院的康赛电脑语言学研究中心就是与美国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合作建立的。学院现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资料信息资料中心,包括蒙古语言文学资料室、维哈柯语言文化资料室、朝鲜语言文学资料室、汉语言文学资料室等。各类专业书籍2万册,期刊200余种,报纸50余种。有多媒体投影机教学设备的现代化的电脑语言学工作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电脑语言学等课程,为研究生提供研究使用;还设有专为教师和研究生进行语言学研究的康赛电脑语言中心和语音实验室。

该学科经过以马学良、于道泉、耿世民、戴庆厦、张公瑾、胡振华、满都呼等著名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部委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学和科研基地,全国民族语言文学方面历史最早、专业最多、语种最全、覆盖面最广、梯队最强的学科群。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该中心不仅能在语言文学理论方面进行开创性研究,而且能为国家提供解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问题、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文化教育的咨询意见。通过该中心可联合全国各民族院校、各学校的有关专业共同协作攻关,把该学科与有关学科如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电子学等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优势。

各研究方向在近期可能取得的突破项目有:新发现语言和濒危语言研究、语言接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专题共时描写研究、阿尔泰语言生成句法研究、语言类型学研究、研究和总结二十一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中国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少数民族宗教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民族古籍整理研究、西南地区双语类型转换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词汇数据库等。学院在今后5年内,将努力巩固和发展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汉藏语研究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同时将把古突厥语、南亚语、南岛语研究逐步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本学科在整体上成为国际上有影响、有实力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献教学与科研中心。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学语言学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Classroom Interaction:How far is it,Where should we go?
少数民族的服装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Great Adaptation to A Great Work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