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股东控告戴姆勒—克莱斯勒

2000-06-14

三联生活周刊 2000年23期
关键词:克莱斯勒戴姆勒总裁

记者:李 三

戴姆勒-克来斯勒被一家名为特拉琴达( TRACINDA)的美国私人投资公司指控在1998年的合并时有欺骗行为,并触犯了美国股票法。

当初是敌意的兼并?还是对等的合并?

特拉琴达( TRACINDA),这家公司属于美国亿万富翁科克·科寇里安(KIRK KERKORIAN)。科的律师在11月27日星期一美国当地时间下午三点,向德拉沃尔地方法院(DELAWAR)递交了长达三十页的控告书。控告书称戴姆勒-奔驰有意欺骗股东,两年前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合并,从来就没有对等过。现年77岁的科克-科寇里安拥有一个赌场和好莱坞的一家电影公司。他的公司指控戴姆勒-克莱斯勒现任总裁于根-施仁普从一开始就想把克莱斯勒变成他的一个子公司,“令人不能原谅的是,在1998年的合并时,他们美其名约地把合并称为对等合并”。

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发言人反驳了这种说法,“1998年的交易是在对等合并的前提下进行的。至于说今天克莱斯勒的处境,那是因为情况后来发生变化”。

在这起引人注目的“官司”里,第一被告人为戴姆勒-克莱斯勒总裁于根·施仁普(JUEGEN SCHREMP);次被告人是曼伏雷德·根慈(MANFRED GENTZ),财政董事,以及荷尔玛·考波尔(HILMAR KOPPER),德意志银行监视会主席,德意志银行拥有戴姆勒-克莱斯勒12%的股份。

于根·施仁普在接受《金融时报》德国版采访时毫不讳言地表示,他一开始就想把戴姆勒-克莱斯勒造就成现在的模样,即克莱斯勒为戴姆勒-克来斯勒公司的一个企业。这句话在美国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周前,克莱斯勒总裁被解职,由德国人底特·蔡彻 (DIETER ZETSCHE)接任。

科克-科寇里安不仅索赔2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而且要求60亿美元的处罚,并要求法院解除合并,把克莱斯勒恢复为独立企业。

大股东科寇里安拥有戴姆勒-克来斯勒3%的股份,1995年他本人也想收购克莱斯勒公司,但没有成功。据科寇里安的律师透露,他的股份跌了50%,他们认为股票下跌的原因有二,首先施仁普解雇了多个高级管理,其次雇员和销售商工作信心大受伤害。

戴-克两大股东——德意志银行和科威特官方投资公司对此没有发表看法。

11月28日,德意志银行重申了对汽车制造商戴-克的信任,声明中说,尽管戴-克在美国的亏损很大, 同时还缠上了被索赔几十亿美元的官司,但他们仍然坚持认为合并是正确的,他们将继续支持戴-克的战略。这位发言人没有圈点美国人的指控。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声明中,他还有针对性地引用了德意志银行现任总裁前些时候讲过的话——戴-克将解决目前美国的问题,确信合并是正确的。

也是这个星期二,戴姆勒-克莱斯勒发言人第二次发表声明称:科寇里安公司的指控是毫无根据的,他们已收到了控告书,法律专家们正在审查。

11月30日星期四最新报道,原克莱斯勒两位股东也因同样的原因对戴姆勒-克莱斯勒总裁提出了指控,同时还对这两家公司1998年的年度报告数据提出了质疑。

总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戴姆勒-克来斯勒公司对这两起指控还没有发表看法。斯图加特州级法院准备对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事宜请评估师重新审评,原因是,部分当地股民认为1998年与克莱斯勒合并时换股代价太高。当时,克莱斯勒股价在40美元之上。两家公司合并后,股价曾上升至100美元左右,如今跌至50美元上下,股价下跌是克莱斯勒总裁换人的原因。

似乎风云突变。当年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令人瞩目的大合并再一次成为焦点。

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故事

合资失败,两家公司决定合并

1997年9月,在日内瓦汽车沙龙博览会上,施仁普和博普·卢茨(BOB LUT),克莱斯勒副总裁,用餐时正巧坐在一起,施仁普问道:“上次到底为什么没有谈成?”博普卢茨回答道:“当时谈判的结果是要建立一个新公司,但这个新公司又不经营北美和欧洲的业务,这对我们来说,比建一个合资公司工作量要大要复杂。但离合并又差得太远。”

施仁普说:“如果建一个合资公司无法运作的话,是否应该认真考虑合并呢?”博普卢茨听了这话很惊讶“这事得跟总裁谈。”

博普卢茨回到底特律后,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给总裁博普·易通(BOP EATON)。第二天,施仁普办公室打来电话,预约谈判时间。最早的时间定在1998年底特律的汽车沙龙。但博普*易通并没有在意此事,当日期临近时,他才注意到工作日程里,有一个和施仁普的约会,他已经忘记了具体内容,还以为只是礼节性的工作拜访。

但这次拜访并非工作拜访,在过去的三个月当中,戴姆勒公司和阿莱克斯·第博琉斯(ALEX DIBELEUS,高盛驻法兰克福总经理)对克莱斯勒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完成了许多份报告。施仁普带着这些资料去拜访易通,用坚定的语气告诉易通,“世界汽车工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戴姆勒-奔驰需要一个伙伴,克莱斯勒也同样需要一个伙伴。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的市场占有率和投放的产品可以优势互补。”整个说明仅用了三分钟。“如果您同意我的看法,下面我们去征得双方董事会的同意。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我们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

“我们也考虑过,也有报告作出来,”易通回答道,“我想您是对的。”易通想邀请这个德国人喝杯水或是茶,但施仁普谢绝了,他担心在喝茶的闲聊功夫,会减弱他刚才一番话的效力。事后有人说这两个巨头的谈话持续了17分钟,事实上,他们的谈话很短暂,估计不会超过十分钟。

午餐时,施仁普和他的助手谈及上午会谈时的结果,他很满意。但必须有另一手准备。所以,他们已经和福特公司约好,准备下午前去“拜访”。尽管福特只是一个筹码。

施仁普组成一个临时工作班子。艾克哈德-科德斯担任首席谈判,他负责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他具有知识分子的快速理解力,同时又有实干家的作风,律底格-格卢伯是另外一个谈判成员,他主要负责谈判中出现的技术及法律工作。他总能在谈判之前,把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想到,而且,能用清晰的画面语言,对一些细节问题一一进行说明。还有一个谈判成员是阿莱克斯-第博琉斯,他是一个工作狂,因为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合并而成为高盛的合伙人。最后一个人是吕蒂雅-戴宁格尔,她负责施仁普的工作日程安排,同时要确保所有的谈判工作保密,她还充当了礼仪大使的角色。现在,她成了总裁的生活伴侣,施仁普在结束了和夫人35年的婚姻生活之后,与他的这位办公室主任正式同居,生活在一起。

1998年2月11日,易通和施仁普走进了日内瓦湖畔的酒店。这是一次开诚布公的意见交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应该大胆尝试合并公司。协议达成了——先谈大的框架,至于细节,可以在以后谈。他们约定下周在纽约,进行三天最关键的谈判。此次会晤不到一个小时,他们把合并计划命名为——GAMA。

德国还是荷兰?易通将在两年后离职

在三天纽约谈判的日程表中,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决策层位置的分配,当然,还有合并后的企业名称。

三天之后,一个“协议”达成:鉴于双方都有让他们的总裁出任合并企业新总裁的愿望,双方必须从一开始就向公众说明,双头领导会维持一段时间,但仅仅是只持续一段时间。最终,易通离去。

接下来一个棘手的问题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双头领导究竟多长时间?讨价还价之后,双方达成协议:就两年。“好吧,我同意。”易通微笑着说。

分歧似乎统一得过于容易,谈判的气氛宽松起来。这时,易通犯了一个战术上的错误,他不经意地说:“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我还可以比约定的时间离职更早。”

当顺利解决了棘手的人事问题后,转而谈判另外的问题:

一、公司总部的地址:合并后的公司驻扎在德国还是美国?或者选一个中立的第三国,比如荷兰?卢森堡?或者大不列颠?

二、如何实现双赢?让合并后的公司最终出现1+1大于2的奇迹?

三、如何保证两个企业股东利益都能充分得到保障?

四、如何组建新的董事会?谁将得到最重要的几个位置。

谈判双方一致认为这些问题都比较难解决,每个问题都微妙到足以导致交易失败。“如

果到月底还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放弃吧。”易通说。在举世瞩目的大谈判中,这些问题解决得越快越好,否则,夜长梦多,知道此事的人越多,谈成的可能性就越小。

直到四月底,两大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才陆续参与到谈判的细节中来。所有参与者都签下了书面保证:保证对谈判事宜守口若瓶,否则,将会受到处罚。

施仁普雄心勃勃,他是带着要把企业建成德国股份公司的理想来的,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家德国最大的企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总部迁到国外。

“企业以一个股份公司存在并不是大问题”,易通说:“问题在于德国股份对美国或亚洲投资者来讲,吸引力略显不足。”

易通的话让谈判中的德国人明白了对手的立场,对美国人来讲,企业股份,也就是说投资者的利益最为重要。

纯粹从经营的角度来讲,德国股份公司这种法律形式是最有意义的一种设计,如果两个公司合并的话,将要交纳150亿马克的税收,双方的顾问一致认为,这个要避免。

美国人开始想把公司总部放在比较自由的荷兰。但德国反对,他们调整了战略,用提高克莱斯勒股票的方式,作为把总部放在德国的交换条件。

最后的名称之争

4月9日在伦敦的一家宾馆里,他们完成了公司合并具体技术细节的基础合约,即公司合并后的法律形式和股票交换比率。克莱斯勒股票与戴姆勒—克莱斯勒股票的兑换比率双方都会接受,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让双总裁签字就是。

双方总裁驾到,被带入一间小房间。他们俩也许会客套一下,但应该很快就会尘埃落定。半个小时过去了,然后又是一小时,又是半小时,大家开始不安起来。当两个总裁要计算器时,这种不安简直变成了惊慌。事先,谁也没想到总裁会讨论细节问题。如果他们开始讨论具体的股票交换比率的话,谈判还可能失败。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施仁普原本不是金融专家,他怎么可能看懂那些合同中的具体细节呢?

“等等,我们有个小问题。”小房间的气氛紧张起来。易通坚持克莱斯勒股票交换值不少于50.50美元,也就是说整个企业价值371亿美元。

德方知道,这是一个亿万富翁当时要买断克莱斯勒的开价,易通一直没有吐口。,以此推断,他从道义上讲,至少也得把克莱斯勒卖到这个价码。

施仁普说:“我对股票交换比率不感兴趣。但是,我要做成这桩交易,告诉我,还有多大余地?”

助手们给他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30%

施仁普先开价了:“百分之二十五”。

“百分之三十。”易通表示。

后来,施仁普提高到28%。易通坚持克莱斯勒的交换值为57.5美元。克莱斯勒的当天市值为43.50美元,施仁普只答应多付给28%,就算再加上28%,也只有55.68美元,这对美国人来讲,是不可能接受的。鉴于双方的差距不算太大,他们决定再观察克莱斯勒股票两周,期望着施仁普的28%能达到易通的57.50美元。

克莱斯勒的一个顾问向高盛公司的一个专家询问:“您可以解释一下,他们为什么要多付28%吗?”得到的回答是“年轻人,你们被吞掉了。”

公司名字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当施仁普问起易通名字时,易通回答道:“我们不是已经讲过用克莱斯勒-戴姆勒吗?”“不,不,不。”施仁普抗议道,“还是让我们用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这个名字吧!你知道我的董事会是不会同意把克莱斯勒放在名字前面的,或者用戴姆勒-克莱斯勒-奔驰如何?”易通回答道:“这不是我们的约定。”

“好吧,我可以放弃一些对我们公司很重要的东西,你知道我们公司有两个创建人,一个叫高特立普·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生于斯图加特附近的士瓦本区,另外一个是卡尔·奔驰(Karl Benz)生于曼海姆的巴登地区,我来人也出生在那里,我放弃奔驰的名字。”施仁普说道。“很抱歉,我不能同意。”易通说。双方争执不下,名字问题无法解决。

回到德国,施仁普很沮丧,他已做了很大的让步,把很有传统的奔驰名字都放弃了,他决心不再做任何让步。

5月6日,易通由底特律飞抵法兰克福,准备中转去伦敦,参加签字仪式,在宾馆洗浴后,他走进了德意志银行总部大楼,来到了29层,施仁普在等他。在他们用餐之前,易通和施仁普走到窗边,他请求施仁普增加一个美国董事名额,以此为条件接受“戴姆勒”在前的公司名字。

“于根,我可以和您说一会儿话吗?”易通问。

“你买好雪茄了吗?”施仁普笑着问。

“你是否可以给我个人情,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易通说道。

“我不知道你在讲什么?”施仁普狡猾地说。

“我们非常希望再增加一个董事。”易通说。“只是暂时的,直到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

施仁普没有回答问题,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了设计好的公司标志——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蓝字灰底,戴姆勒-奔驰的原色,非常漂亮。

资讯: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大事记

1995年,施仁普在企业报亏57亿德国马克的背景下,取代ETSWARD REUTER 成为戴母勒-奔驰总裁。走马上任后,他实施大胆改建集团计划,摔掉了一些不赢利的企业,提出应当集中主要力量加强核心工作—— 造汽车。

1997年,在与 奔驰总裁HELMUT WERNER的竞争中取胜,成功收回子公司奔驰。

1998年,在底特律与克莱斯勒商谈合并的可能性,1998年五月,在伦敦向媒介宣布了两公司合并的超级交易。戴母勒-克来斯勒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1999年,计划进入日本尼桑(NISSAN)公司,未果。

2000年,戴姆勒-克来斯勒购入韩国最大的汽车商大宇(DEWOO)10%的股份。在日本经济低迷时,购入三菱重工(MISUBISHI)34%的股份。

合并别人,或者被别人合并

1996年底,施仁普在美国纽约四季宾馆与负责企业未来发展董事艾克哈德·科德斯(ECKHARD CORDES)和负责企业计划董事的律底格·格卢伯(RUEDIGER GRUBE)讨论企业现状和未来发展。他们对戴姆勒-奔驰机制不满意,董事会对子公司奔驰的管理受到限制,有关汽车业务的决定过程太长,太耗时,现行机制使得企业无法决定一桩交易。

1997年7 月1日,在一年一度的集团发展绝密战略会议上,负责企业计划的格卢伯董事作了题为“公司发展计划”的报告,“公司到2002年发展将达到极限,我们还有五年时间。”每个到会的成员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要么公司倒闭,要么公司采取新措施。

董事会请格卢伯调查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结果显示:世界上独立的汽车制造商由1962年的42个降到1980年的28个,1997年只剩18家。下一轮较量后也许只剩十家或许更少。 谁将是汽车工业发展的胜利者?也许将来只有三、四个大制造商组成超级联盟:美国通用摩托,福特和丰田已占有三席,第四个位子还没有盟主。施仁普把他最密切的同事及顾问召集在一起研究这一结论。戴姆勒作为独立的高档汽车制造商是可以生存的,可这就意味着将出现停滞局面。当他们听到福特公司已向高胜(GOLDMAN-SACHS)公司询问是否可以收购奔驰公司时,能否生存的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了。

而经施仁普改造,企业已经开始赢利了,可企业的市值只有 300亿美元,这对汽车界巨人丰田、福特、通用摩托来讲,简直是就肥肉一盘。

这时,施仁普首先想到了本田(HONDA),它是日本汽车商中最国际化的一个企业,在美国市场有7.5%的占有率,特别在中档市场卓有成效,若戴姆勒-本田合作可以弥补他们在亚洲的不足,提高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两个企业在文化上也可以兼容。可这个想法有些一相情愿,第一次和日本资方接触时,本田明确表示对合作不感兴趣。

美国的克莱斯勒便成了戴姆勒的种子选手。况且两公司合并以后,规模还将超过丰田,排在通用摩托、福特之后,位居世界第三,这使得戴姆勒-克来斯勒有可能将成为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在汽车市场的很多方面都会领先,事实上,1995年到1996年间,这两家公司陆续进行七次有关合作的谈判,但都是以失败告终。

猜你喜欢

克莱斯勒戴姆勒总裁
蔡澈否认奔驰将与宝马合并,戴姆勒与吉利可能有更多合作
女巫外卖之总裁篇
吉利成戴姆勒大股东
戴姆勒将迎首位外籍CEO
葆婴总裁离职的背后
结构调整结硕果 把握趋势赢未来——福田戴姆勒抢占先机
总裁书架
Business Mee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