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禹廷:太极峰巅一寿翁

2000-06-13文/祝大彤

精武 2000年2期
关键词:中正太极拳

文/祝大彤

京城著名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字瑞霖。祖居北京,生于1887年,历经长达八十年的教学生涯,于1982年95岁无疾而终。

杨禹廷九岁习武,先后拜周相臣、赵月山、田凤云、高子明等名师学练回汉两门弹腿、少林拳、黑虎拳、形意拳、八卦掌反剑、刀、枪、棍、钩、戟、镗等兵器,以及各门派各种器械。他精通太极剑、刀、杆,其双人粘杆最为精妙,你的杆与他的杆相接,即被粘住,甭想跑,如你稍一用力欲摆脱,立时你就会被凌空粘起来并被发放出去,不仅十分精彩,也令人叹为观止。民国初,他又拜太极拳北方掌门人王茂斋为师。王师为人忠厚老诚,功夫浑厚无比。由于当时吴鉴泉南下上海、江苏一带发展,京城武术界遂有“南吴北王”之称誉。青年杨禹廷自学吴式太极拳后,心无旁鹜,不二法门,专心研习太极拳理、拳法。

杨禹廷师民国初年就以教授武术为生。那个时代是传统教拳,以口传心授,从没有文字记录。为了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在20年代他就著有《太极拳讲义》一书,并请王师审阅。王茂斋师阅后,首肯弟子在教学上的改进,并说:“写得很好,以后照这样教,易教,也易学,亦可使学的人有了准绳。”杨师于40年代又对讲义进行修改。至50年代又进行第三次修改并完善,从而在60年代初北京一出版社出版了《太极拳动作解说》一书,当时的建工部部长陈云涛为此书题写了书名。

40年代初,王茂斋、吴鉴泉两位吴式太极拳巨人先后逝世。继承和发展吴式太极拳的重任,责无旁贷的落在了杨禹廷的肩上。从此,杨禹廷以大智大勇担当起北方教授吴式太极拳的重任。

历史上,北京高手如云,他从青年到中年能在北京的市中心太庙(天安门东侧)内设拳场,如果没有真实的功夫,是难以立足的。

当时,青年杨禹廷刻苦用功,清晨,天不亮爬城墙到郊外练功。他练搂膝拗步和倒撵猴,一去一回以公里计,可见其执着的追求。他盘拳不寻捷径,而是自己难为自己,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将拳盘得轻灵圆活,在京城有松柔艺术大师之美称。杨师对太极拳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造诣高深,在武术界有口皆碑,投其门下学拳者甚多。他在京城是教龄(武术)最长者,学子之多有万余众。其中不但有中国人,也有国际友人、留学生及各国使节(如大使等外交人员)。

曾有记载的知名人士向杨师习拳者就有傅作义、刘秀峰、陈云涛、赵君迈、李星峰、周学鳌、楚溪春等;文化艺术界亦有叶浅予、戴爱莲、程砚秋、李万春、张云溪等大艺术家;还有体育界的曾维琪等人。

杨禹廷师不但拳艺精湛,而且在教学中不断改革,遂使太极拳教学趋于科学化,更为简捷,并使学者有章可循。再也不是“十年数载亦糊涂”、“十个艺人九不知”。只要学子把握练拳的基本法则,练有收获,学有成果。掌握了杨师传授的方法,可以自己去修炼,日久年深,功法会大进,也会得到太极拳之奥妙。从而养生长寿,祛病延年。

杨禹廷师在教学中改革太极拳理、拳法、拳艺,以及他对人生、修养、武德、高尚人格,仅记载如下:

爱国,有民族自尊心。他宁当穷拳师,也不取无义之财,更不攀附权贵而谋官。最能显示其高风亮节的是,日伪侵华时期,日军头目冈村宁次请他教拳,被他断然拒绝。

武德高尚,尊师重教。在他武术生涯中,拜过多位武师,无不听从教导,循规蹈矩,踏实练功,不多说少道,注意师徒和师兄弟间的关系,虚心礼让,认真学练。他告诫弟子,“德为技本,德高技荣”,武德是“练人”的本份。

艺精于勤。提倡习武四勤:勤练、勤看、勤问、勤琢磨。勤练,按规矩练,练拳是委曲自己,难为自己。练成套的拳,练单式,一式拳循环练。看师长、看师兄弟练拳,读拳谱、拳理书。问即请教,问老师,问比自己高明的师兄弟、拳友,虚心求教,谦则受益。琢磨是悟,功夫是悟出来的。拳论说,“由着熟,渐悟懂劲”。杨师倡导:“拳打千遍,其理自现。”

其根在脚。拳之根为脚,首先在太极拳根基上改革。在教学中,不取“足背要弓”,“五趾抓地”的传统脚法。而按照太极拳阴阳学说,脚下阴阳变化之根本,以达到周身放松应起于脚五趾之松弛舒展。要求脚底平松于地面,变化灵活。

把握八方线。杨师为继承传统“八门五步十三势”的教学法,使学者便于把握太极拳的方向、方位,而将八门的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四正方位和四隅方位的一个“米”字,以几何原理外接圆,使八门的八个方位成为圆形图,称为八方线图。人站在中心点上盘拳,方向方位明白清楚(实脚为中心点,左右脚同)。

盘拳不忘轻扶八方线。太极拳的法则用意不用力,脚为根,形于手指。盘拳手上不着力,随着年深日久,手从有力到无力,从轻到空有一个长期过程。盘拳时,以轻松的手轻扶拳套路线行拳,就是轻扶八方线,便于走出弧线,有圆活之趣。

重心变化,先减后加。杨禹廷传83式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十分强调重心变化,认为把握脚下重心的阴阳变化,可免双重之病。实脚为根为支撑脚,虚脚必须松净。变换虚实,不是两脚互换,互换之病则为僵。杨师以先松实脚为减法,后实虚脚为加法。具体操作,实脚虚到顶,从顶再下,渐实到脚,只是顶与脚之变转关系,不牵扯腰,从而保持腰的空松和主宰地位。

虚实开合,阴阳变转。拳论云,“变转虚实须留意”。太极拳的体用虚实变化起着支配作用。没有开合,就会僵紧,截气憋闷,日久受内伤。没有虚实开合,也甭谈技击。杨师在实践中极为重视变转虚实的教学,他以科学的理论、简明的操作,解决了难以掌握的深层次拳法。虚变实时,再虚一虚;实变虚时,再实一实,科学的叫法为“虚中虚,实中实”。

动作分解,阴阳分明。将83式太极拳以阴阳分为326动,即163个阳动;163个阴动,以“奇偶数”组成拳套动作。如太极起式分1、2、3、4动。也就是单数为阴,双数为阳,盘拳练功有章可循。单动变双动,双动变单动,虚实开合明白清楚,易懂好练。

上下相随,手脚结合。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上下相随人难进……引进落空合即出”。要解决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法,首先要解决手脚结合之要。先贤要求后来学子外三合,其中有脚与手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掌握。杨师以科学的练法,解决了难以理解、难以操作的拳法。他以朴素的语言和练法告诉我们,练拳似“开电枢纽”,阴动,脚引手,也就是电门开关在脚,灯泡即手,开电门(脚动)灯泡亮(手动)。阳动,手引脚,电枢纽在手上。照此修炼,日久上下相随,其妙无穷,威力无穷。

腰松腹空,身通出功。在解决修炼高境界的过程中,杨师给我们指出一条通往太极拳“无形无象,浑身透空”的上乘境地。盘拳松腰,腰与周身各部位和每一个动作不“说话”,处于空松状态,保持腰的主宰地位。杨师的腰,是一个摸不到边际的大空洞,胸、小腹也是空松得像个空空如也。腰腹不松,周身不通。

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立身须中正安舒,拳家不可不悟。立身正直,并非中正安舒,外形中正安舒,心神意念不能安静也难以达到这种境地。中正安舒是辩证关系,中正必须安舒,安舒方可作到中正,拳家不可不察,不可不悟。中正安舒的修炼不是短时间就可达到奏效的功夫,拳家须认识再认识,反复体会中正安舒的妙用,进而掌握中正安舒。

以心行意,用脚“呼吸”。习练太极拳最大的窍要是呼吸。对手如何呼吸,各家各派说法不一,练法不同,也无定论。有人说意大憋气;也有拳师认为寒肩气起;还有人说,紧张无呼吸,这些说法其实也是武学大忌。有人体会练拳应该以深长腹式呼吸行功。有的人练拳在开合、虚实的运动中,体会出阳呼阴吸的规律,种种对呼吸的说法,对与不对,只是体会不同。拳论对呼吸的要求“以心行气……行气如九曲珠……气贴背……气若车轮……气宜鼓荡”等等。太极拳谈气的地方很多,不一而足。从字面上似乎不难理解,操作起来却难度很大,使习者无从入门。

杨师对呼吸有独到见解。他的呼吸理论是“以心行意、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以气运身”。练功时,不要去注意呼吸,注意了反而不会呼吸,要求学者先不要去管如何呼吸,呼吸往来于口,自然呼吸为好,他提倡自然呼吸。练拳循规蹈矩,日久,便可呼吸顺畅、自然。随着动作阴阳变化,形成脚下呼吸,即呼吸在脚。随动作由脚而上达于指梢,气遍周身经络气道畅通无阻,也就是脚呼吸。如何去练,方法简单,按规矩练拳,自然呼吸,即可走向成功之路。杨师有一句名言,“拳打千遍,其理自现。”

杨师对于太极拳有着极其执著和深刻的认识。他在长达80年的研习中,自成一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必将对下个世纪的太极拳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对于太极拳的贡献,一定会推动太极拳运动向更广更高的境界发展。

猜你喜欢

中正太极拳
无题(3)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感悟抱球桩的立身中正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书法与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