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刺井"临床意义浅析

2000-06-13

中国针灸 2000年6期
关键词:素问经脉五脏

"冬刺井"、"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等理论,是《内经》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提出来的一种择时取穴法。考其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脏气应冬,脏病取井

古人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不同的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因此,《灵枢·本藏》说:"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则明确提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四时之气,各有所在。冬主闭藏,其气深入;五脏属阴,其位在里。故五脏之气应冬,冬病在阴。治之宜"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素问·八正神明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藏主冬,冬刺井",这是将五输穴分主四时,以说明"井主脏病"。"井",具有"深"的含义,而井穴位于四肢末端阴阳经脉交接之处,是人体经脉之气由深出浅的部位(所出为井)。也就是说,脉气的生发,是以脏腑为根本。故欲调脏腑,于井刺之。所以,《类经·针刺类》云:"五脏主藏,其气应冬,井之气深,亦应乎冬,故凡病之在藏者,当取各经之井穴也"。所谓"藏",当有"腑"之意寓于其中,古人举此赅彼,言简义全。临床上,凡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可取本经的井穴治疗。至于是否应该按照时令季节于冬刺井,则不必拘泥。

2骨痛阴痹,刺井疗之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五脏合地之五行以应生、长、化、收、藏,从木、火、土、金、水而顺行。故"冬属水,水主肾,水旺于冬,其气闭藏"(《类经·针刺类》)。而"五藏各以其时受病……乘冬则肾先受之"(《素问·咳论》),说明遇冬肾易受病,戕伤阳气,故"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灵枢·五邪》)。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五行属木,木生于水。刺之能够补母泻子;昆仑,足太阳膀胱经穴,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二穴相配,意在益肾壮阳,祛寒止痛。

3抑阴助阳,健体防病

《灵枢·本输》云:"冬取诸井中诸输之分"。《素问·水热穴论》亦云:"冬取井荥何也?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冬阴寒逆,抑之使下;冬阳气微,实之为贵。故"取井以下阴逆,抑有余也。取荥以实阳气,扶不足也"(《类经·针刺类》)。抑阴助阳,乃冬令养身之道。故《素问·水热穴论》云:"冬取井荥,春不鼽衄"。即于冬令刺灸井穴、荥穴,意在顾护人体阳气,至春来害生之时,能够强身固表,不为病邪所伤害。这也是古人"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合肥230038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姚玉芳

(收稿日期:19990918,刘炜宏发稿)

猜你喜欢

素问经脉五脏
爱生气伤肝是真的吗
黄帝内经
漫画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玲珑欢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