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摧毁反应装甲

2000-06-13

坦克装甲车辆 2000年12期
关键词:装药战斗部反坦克

洛 文

随着反应装甲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传统的反坦克武器逐渐陷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何开拓新的技术途径摧毁反应装甲,已成为各国反坦克武器设计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反应装甲又称反作用装甲、爆炸反应装甲和爆炸块。早在50年代,西德和美国即已开始研究。后来复合装甲异军突起,反应装甲一度进展迟缓。以色列首次在黎巴嫩战场使用反应装甲,而苏军的数千辆T—72和T—80坦克披挂这种装甲后更是引起北约国家的强烈反响。反应装甲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十分方便。1辆坦克披挂10m2反应装甲,重量仅增加1t~2t,防护效能比同样重量的普通装甲提高10倍。

为了摧毁反应装甲,许多国家探索了多种技术途径,一些反坦克武器已取得显著效果。其中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双级串联聚能装药战

斗部迄今为止,各种反坦克导弹、火箭筒、无坐力炮都是采用聚能装药战斗部,它在命中目标时喷射出高温高压金属射流,击穿坦克装甲。为了增强射流的破坏效能,需要控制战斗部与目标靶钣之间的距离,为此,战斗部前端增加了1根细长的探杆。但当探杆接触反应装甲时就将它引爆,产生的冲击波干扰、破坏了战斗部喷出的射流。为了有效地摧毁反应装甲,一些导弹或火箭弹的前端增加了1个小型聚能装药战斗部,形成双级串联破甲效应。当射弹命中目标时,先由前端战斗部在反应装甲上炸出一个洞,后部的主战斗部接着击穿坦克的主装甲。主战斗部的直径为120mm~175mm,小战斗部直径为20mm~50mm。如何精确地控制前后两个战斗部的起爆时间和起爆方式,是研制这种战斗部的关键。为使前端的小战斗部引爆反应装甲后产生的碎片和冲击波不至于影响主战斗部的效能,主战斗部必须控制在反应装甲的内层和外层碎片刚刚飞散后引爆,并保持在离主装甲最佳的距离上,为此,需精确计算两个战斗部之间的距离。有的导弹则把小战斗部设置在探杆的前端。以色列新设计的127mm串联战斗部的探杆前端为小战斗部,后面有隔离层和保险装置,主战斗部内装有电子光学近炸引信和锥形弹簧,既可保证主战斗部的最佳引爆距离,又可防止装甲碎片对主战斗部产生不利影响。主装药采用高精密成型装药和铜制冷锻药型罩,炸药为低感度高性能塑性粘结炸药(PBX),其性能优于TNT炸药,具有良好的抗碎片性能,这种战斗部的威力足以摧毁反应装甲后1000mm厚的主装甲。

目前,不仅许多新式反坦克导弹如美国的“标枪”、法/德的“崔格特”等采用了串联战斗部,而且迅速发展到其他领域,有些反坦克火箭弹和身管火炮发射的制导炮弹也采用了串联战斗部。如瑞典的“卡尔·古斯塔夫”配用新研制的FFV751型火箭弹,可在击毁反应装甲后击穿500mm厚的装甲。德国用“铁拳”3火箭筒发射新制成的110mm火箭弹,穿透反应装甲后可击穿846mm厚的主装甲。

高速动能穿甲弹

为避免遭到战场上破片或子弹的袭击,反应装甲常采用敏感性较低的炸药。高速动能穿甲弹有利于直接穿透反应装甲后继续侵入主装甲。它对复合装甲也有良好的侵彻作用。前苏联和华约国家大量使用的反坦克炮,既可发射聚能装药破甲弹,又能发射高速动能穿甲弹。西方国家主要用各种坦克炮发射穿甲弹。常见的做法是采用120mm火炮发射贫铀弹或钨芯弹。美国长期使用贫铀弹,如M829穿甲弹的初速为1650m/s,弹芯的长径比为20:1,对2000m外的均质装甲穿深达550mm。它的改进型XM829E2穿甲弹的穿深增到700mm,XM846型进一步增至910mm。鉴于贫铀弹的放射性物质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西欧国家大多使用钨芯弹,挪威、比利时等国甚至拒绝存放贫铀弹。

为进一步提高初速,一些国家正设法将火炮口径增大到130mm~145mm。俄罗斯新式坦克炮的口径为135mm,估计初速可达1980m/s。但随着火炮口径的增大,坦克和炮塔的重量也显著增大。初速为1550m/s的120mm坦克炮弹,其发射药的重量已接近弹丸的重量。如要将初速提高到1900m/s~2000m/s,发射药量几乎要增加1倍。弹药体积和重量的增大不仅造成操作和运送困难,弹药携行量减少,而且导致炮管烧蚀严重。为此,有些国家正在研究新的途径,如用火箭助推技术或用冲压喷气发动机,可使初速增至2000m/s~4000m/s。采用液体发射药可提高炮口能量,从而使初速得到进一步提高。美国通用公司对一种30mm口径的液体装药炮进行试验,达到3100m/s的初速。大口径火炮的初速会有变化,估计用120mm火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达到2000m/s~3000m/s的速度。用电磁炮和电热炮也可大幅度提高速度。一种小口径反坦克炮在试验中,其1.08kg重的弹丸达到了3400m/s的速度,2.03kg重的弹丸达到了3100m/s的速度。

穿甲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高速动能穿甲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工作有了新的进展。目前,大部分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只有300m/s~600m/s左右。美国LOSAT反坦克导弹采用高密度重金属穿甲弹芯和高效复合推进剂助推/续航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超过1600m/s。瑞典正在研究一种高速动能穿甲导弹,预计速度可达到2000m/s,目前尚处在试验阶段,要到2012年以后才能投入使用。瑞典的下一个目标是使这种导弹达到2500m/s的超高速,对各种反应装甲将更具威胁。

穿甲/破甲双功能战斗部

在普通聚能装药破甲战斗部的前端增加高强度穿甲金属杆,命中目标时先由前端金属杆击穿反应装甲,然后由后部的聚能装药战斗部摧毁坦克主装甲。由于前端部分用金属杆代替小型聚能装药战斗部,简化了制造工艺,便于大量生产。瑞典为106mm无坐力炮研制的3A型反坦克炮弹就是采用这种结构。它的前端呈尖锥状,命中目标时先由它击穿反应装甲。后部聚能装药为喇叭状结构,其成分为70%奥克托金和30%TNT炸药。它的威力比普通炸药大,引爆后产生的金属射流可击穿700mm厚的装甲。这种方法虽然国内外都在研究,但似乎没有普遍使用。

攻顶战斗部

尽管许多坦克、装甲战车都可挂装反应装甲,但是这些装甲主要挂在炮塔和车体的前方和两侧,炮塔顶部、发动机舱顶部以及一些观察窗口无法安装,坦克顶部仍是装甲防护最薄弱的部位。一般坦克只有30%~40%的顶部面积可得到有效加强,还有60%左右防护比较薄弱。由于顶部面积比坦克正面要大,目标被弹面积大,也更易于攻破,因此许多国家纷纷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变攻击正面为攻击顶部装甲,各种攻顶武器不断涌现,而且形成专攻顶甲的反坦克导弹、精确制导炮弹和空对地弹药。

攻顶反坦克导弹最早出现的是瑞典“比尔”(RBS—56)导弹,以后美国的“标枪”、“掠夺者”、“陶”2B、法/德的远程“崔格特”、“独眼巨人”、英国的新“劳”4、西班牙的“麦卡姆”等都采用了攻顶甲的方式。这些导弹的共同特点是发射出去后升到空中飞行,接近目标时精确定位,战斗部向下实施攻击。但是每种导弹的具体设计各有不同特色。有的战斗部与弹体轴线成垂直角度,有的略为向前倾斜;有的采用双级串联战斗部,有的则采用并列两个向下攻击的战斗部;还有的既可自上而下攻击顶部装甲,又可直接瞄准车体前部实施正面攻击。美国“陶”2B导弹采用2个并列的爆炸成型战斗部,对坦克有较强毁歼效果。

精确制导炮弹用榴弹炮、迫击炮等间瞄射击武器发射精确制导炮弹,可大大提高地面部队同远距离装甲目标的作战能力。80年代出现的“铜斑蛇”制导炮弹采用激光半主动制导方式,需由前进观察员用激光束照射目标,弹体略长于普通炮弹,使用不太方便,因而未能在北约国家中推广。目前法、英等国都在发展各种性能更先进的制导炮弹,它们大多采用红外、毫米波等制导方式,并用双级串联战斗部,有更高的命中精度和毁歼效果。

空对地导弹或航空炸弹如“海尔法”、“马伐瑞克”等导弹都有很强反坦克能力。

功能独特的碎甲弹

这种反坦克弹主要在英国坦克炮上使用较多,它的主要特点是炮弹命中目标时并不直接击穿坦克装甲,而是利用特殊性能的炸药贴紧装甲表面产生爆轰作用,使装甲内部产生很强的应力波,在它的背面出现崩落现象(又称层裂效应或荷布金逊效应)。所产生的最大崩落破片直径可达到炮弹直径的1倍~1.8倍。与此同时,还可产生数十块小的碎片。由于目前各种坦克上挂装的大部分反应装甲的体积都比较小,里面装的炸药也比较少,而碎甲弹的炸药量比聚能装药破甲弹要大3倍以上,当它击中反应装甲时在极短暂的瞬间将大量炸药堆积到它的表面,尚未引爆其中的炸药而对它产生一种猛烈的挤压作用。结果有可能将爆炸装甲中的炸药压成碎块并挤入背后的薄甲板内,甚至一直压进后面的主装甲内,从而使反应装甲失去预期的效果。即使有一些碎片飞散开来,也已不能阻止碎甲弹产生的强大冲击波及其在主装甲内产生的应力波,因而仍可破坏车内设施或杀伤坦克乘员。同时飞散的破片也可使暴露在车体外部的光学观察器材或无线电天线等遭到破坏。还有的研究报告提议用燃烧弹对付反应装甲,虽然不能对这些装甲起到直接破坏作用,但是一旦坦克油箱或其它部位着火都会对车内乘员产生很大心理威胁,迫使其立即停车、弃车。车上观察器材或火控系统遭到破坏就无法继续作战。

猜你喜欢

装药战斗部反坦克
高过载条件下火工品装药的响应特性
基于LS-DYNA的巡飞弹安全性分析研究
静力爆破施工技术
电磁发射战斗部抗大过载设计与分析
浅谈武器战斗部的未来发展方向
卫国战争苏联反坦克步枪史料(一)
战斗部动爆破片仿真及特性分析
弹药装药装配技术现状及发展对策
某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加速老化试验与贮存寿命预测
“红箭9”自行反坦克车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