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图景《第五维度》导论(上)

2000-06-04约翰·希克著王志成竹笛译

博览群书 2000年11期
关键词:图景维度观念

约翰·希克著 王志成 竹笛译

不同的图景

我们是有限的、易犯错误的、脆弱的宇宙片断。但由于我们具有寻求意义的内在需求,所以我们或者根据有意采纳的或者根据无意预设的宇宙特征的观念——大图景——而生活。在这样做时,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是在凭信仰生活,亦即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我们在其中没有确定的知识,也无法避免犯严重的错误的风险。

对我们大多数身处高科技的西方文化中的人来说,似乎已开始自明的是,科学对任何事物的描述都是完满的,因而宗教所谈论的被信以为真的先验实在必定是虚构的。至少自二十世纪初开始,这种自然主义假设已成为我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相反的对超越者的盼望、梦想、直觉和感知,任何关于灵魂不朽或神秘经验的暗示,都在这一假设的普遍影响下黯然失色。但是,认为文化已逐渐灌输给我们,我们也信以为真的种种假设必然都是真实的,那是一个根本的错误。爱因斯坦曾经说:“常识是我们6岁时被教给的东西”,而更复杂的观念或许是14岁左右所教给的东西。智慧的开端是意识到我们自己的预设是一些选择,它们是可以受到质疑和检验的。否则,我们都戴着有色眼镜,却甚至意识不到它们。

在所有的大图景中,既包括自然主义的又包括许多具体宗教的描述,自然主义认为我们人类的生存是在缺乏终极意义的宇宙中的一种转瞬即逝的偶然存在,而宗教则提供了它们自己的详尽的宇宙论。但本书的论点是,在所有大图景中也包括了一种新的但又是非常古老的全球性宗教观——说它新,这是因为它直到现在才在我们当中凸现出来,说它古老,这是因为它在各大宗教传统的神秘主义流派中早已存在。

从后一种立场看,自然主义的和传统宗教的信仰都不充分,一种更完整的图景必须包括这两种信仰中的真理。它必须完全接受现代科学,视之为我们对物质宇宙当前的、一直在发展的探索,但也必然承认科学方法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并朝超越的维度开放,这一超越的维度已得到全球性的人类宗教生活的见证。

我们本性的第五维度

在概述这一更大图景之前,让我们先从自己谈起。我们属于在大约10万年前或更早时候——随着新的考古发现,日期在推移——在地球的生命进化中出现的一个物种。我们生活在一个单一的生物流中,但我们又不同于其他生命形式,因为我们具有更复杂的头脑和更高的智力。人类生命和其余动物生命是相连续的,智力和情感的差异是一个程度问题,尽管其程度之大最终构成了一个不同的类。然而,其他动物都是我们的远亲,因为在遥远的过去我们具有共同的祖先。在某些情形中,例如一些家养的狗、猫和马,还有一些黑猩猩、大象和海豚,我们可以承认在智力和情感上与它们具有一定的亲和性。但是,我们甚至对那些我们不能表示一点同情的动物都不应仅仅视为与我们自己全然无关的“东西”。我们全都是同一生命树上的分枝。

我们既是理智的动物又是“灵性的”存在物。“灵性”是一个不明确的词,它也常常以同样不明确的词来定义。我这里用这词指我们本性的第五维度,这一维度能让我们对宇宙的第五维度作出回应。在我们的存在的这一方面,根据宗教大图景的不同观点,我们与奠定、渗透和超越物质宇宙的终极实在,不是连续的就是相似的和一致的。

肯定灵性的另一种方式即是说,我们都是以超自然的方式体验自然这一内在倾向的宗教动物。正是人类学家R.R.马雷特(R.R.Marett)首先提出把智人(homosapiens)称为宗教人(homoreligiosus)更适当。另一位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写道:“在共产主义社会出现之前,我们还不知道有一种没有宗教的人类群体”。著名的宗教史学家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Eliade)提出一个普遍被接受的观点,他说:“神圣者是意识结构中的要个一素,而非意识历史中的一个阶段。”鲁道夫·奥托(RudolfOtto)甚至认为,神圣者的观念是人类心灵中先验固有的。许多人类学家认为,在我们所掌握的有关最早人类行为的证据中有不少宗教关切的迹象。从我们所能追溯的时候起,人类就已做了其他生命物种所不能做的事,诸如埋葬同类的尸体或者用其他方法谨慎地处理尸体。1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把食物和宝贵的燧石(取火工具)放在死者的墓穴里;大约2.5万年前,克罗马农人给死者陪葬用的有武器、装饰品和食物,有时还将红赭石粉(这可能代表血,血是生命的象征)撒在残尸上或墓穴里。这些仪式清楚地表明了某种来生观念,后来这种仪式逐渐形成有意识的、成熟的信仰,它们是存留下来的、人类作为宗教动物的最早的表现。

为避免可能的误解,让我马上指出,人类这一内在的宗教性,对是否存在一个为宗教所回应的超越之实在这一关键问题,完全未予解决。人类总相信这样的实在,这并非是对其存在的证明。

我们无需多费笔墨论证某种东西或某个人是宗教性的,因为“宗教”一词并不是指一个单一的、可定义的本质,而是如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所称的族类相似概念。他举了游戏的例子。游戏没有共同的本质——有些是个人活动,有些是团队活动;有些依赖于技巧,有些依赖于机会;有些有输有赢,有些没有;有些为了娱乐,有些为了名声,有些为了奖金;有些是玩球,有些是玩牌、玩弹子、下棋等等。每一个游戏都与其他某些游戏具有共同特征,但并非与所有其他游戏拥有共同特征。因而我们有了一个多少像一个族类的网络,网络中的每个成员与其他某些成员有一些相似点,但另外一些没有相似点。同样地,不同种类的宗教以及宗教的方方面面松散地形成了一簇特征,没有一个宗教拥有全部特征,但每一个宗教都有其中的一些特征。例如,基督教包含了对至上存在的崇拜,而佛教则没有;但它们在另一方面都具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对实在、最高的善提出了综合性的理解,并且提供了获得最高善的方法。

回过来看,现代自然主义世界观,该世界观认为来世观念发端于害怕毁灭,渴望死后有更好的生活就很好地说明了其影响。考古学发现的遗迹本身不会告诉我们在最早的那些人类心灵中所发生的事。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向原始的或早期的部落,它们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受到广泛研究,并在此之前已在与近代世界的接触中发生重大改变,我们就会发现,所存在下来的通常说来,不是被视为不同于躯体的心灵或灵魂,而是居于黑暗地下的、与躯体相对的、幽灵般的、非实在的东西。这一主题出现在文学中,表现为冥府或哈得斯中阴暗的、了无生气的和悲惨的生活。在希伯来圣经中,对约伯来说,阴曹地府的景象甚至比他大量的尘世烦恼更糟:“求你停手宽容我,叫我在往而不返之先——就是往黑暗和死阴之地以先——可以稍得畅快。那地甚是幽暗,是死阴混沌之地,那里的光好像幽暗”(《约伯记》10:20—22)。因为死者甚至中断了与上帝的联系:“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下到寂静中的也不能”(《诗篇》115:17)。来世犹如老年痴呆症的晚期!古代希腊人同样把哈得斯仅仅视为有意识的影子之居所。荷马说:“在哈得斯的宫殿里还存在某种魂灵和幽影,只是没有生命”,阿喀琉斯的影子暂时为山羊血充满力量,说:“我宁愿为他们耕田地,被雇受役使,纵然他无祖传地产,家财微薄度日艰难,也不想统治即使所有故去者的亡灵。”显然,这种思想并不是作为愿望满足而产生的。来世更好(天堂、乐园、欢乐之所)这一信念作为道德的宇宙观念的一部分后来才产生,这种道德观念认为灵魂是要受审判的,而天堂的回报与地狱的惩罚相平衡。

近年来对现存原始社会的研究表明,它们的来世观念伴随着大量精灵观念,这些精灵的真实性对它们来说就如自然界一样,它们有力量使人受益或受害。群山、岩石、天空、森林、河流、旷野、树木、动物图腾里都有看不见的力量,但都必须受到崇拜,以祭品安抚或小心翼翼地与它们协调好关系。我们现在严格区分人与其他动物、自然与超自然,而这种思想当时还未形成,这个活生生的宇宙被体验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原始社会基本的宗教关切是稳定,需要将脆弱的人类生活保持安定,也即确保太阳升起,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风调雨顺,战士强健,妇女富有生殖力。表达这种关切的仪式加强了部落的整体生命。因为我们现在所认为的个体,事实上把他们自己看作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自律的个人。价值和权威归于整个群体而非构成群体的个人。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图景维度观念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Game of Drones
钓鱼的观念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