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摄影的一些随想

1999-06-06缪佳欣文并摄影木木点评

大众摄影 1999年8期
关键词:媚俗世界观理由

缪佳欣文并摄影 木木点评

我们时而用坚决的理性去区分摄影与绘画,这未尝没有道理。然而在创作中试图利用摄影的瞬间性与真实性去表达哲学、思想,从而区别于绘画的唯美性,却是多么愚昧呀(问题的提出让人措手不及,因为才二十出头的缪佳欣本身满脑子的哲学观念,又整天拿着照相机到处乱窜,却一口断绝了摄影与哲学、与思想的后路。)

我一直以为摄影作为艺术,其本身即是目的。它不是为了去记录证明一些什么,象征一些什么。从视觉本体位置上,它和绘画是一样的。他们都从属于一种纯视觉的思维方式(话不要说绝了,小心钻进死胡同。)

我们不要试图通过一张照片去理性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如果一定要这样做,那还不如带足干粮,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去走一走,感受感受。我们只能通过照片看到照片本身的世界。

是的,照片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一百个作者的照片就是一百个世界。

哲学、思想,可以通过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世界观不同。它很玄。有时候像身边的某个空间。摄影者就象切钻石一样,小心翼翼地把它囊入暗盒(关于切钻石的比喻并不新鲜,哪位摄影大师早就说过,缪佳欣对那位大师一定很崇拜。)

然而不是每一天都能切到真钻石的。这里面有很多琐杂因素。所以大量胶片就像必备的筹码,更象一群等候命运的精子(关于精子的比喻让我凛然一惊,太形象化了,有谁说过吗?)

摄影的偶然性正如人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做一些偶然的事情(他对自己“偶然”说出的这句话很为得意,在最近的一次影展中,将它写到了所有照片的前面,可见他的得意程度。)

可是,偶然能够决定一切。偶然不经意是能够表达很玄的、甚至不能用语言陈述的“世界观”。

世界观即“观世界”,观看世界的方式,用35毫米还是105毫米,特写还是全景,侧面还是正面,摆还是抓……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有很多天性与人文环境潜移默化的因素(缪佳欣很顽固,只使用一个镜头,一个28毫米的广角镜;一种胶卷——乐凯黑白400度。)

它和艺术一样,很纯粹。

照片很纯粹。当我们不由自主地喊道:这是一张多么好看的照片呀!这种经验恰恰如同我们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孩,心想:她是一个多么好看的小姑娘呀!

一切只发生在两个字:好看。对了,没有理由的好看,好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直觉。直觉不是具体的理念。只因为它符合你的视觉方式,也可以说,世界观(这使我想起了已故作家、被誉为“浪漫骑士”的王小波关于小说写作的观念,他以为小说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有趣”——“大家在小说里看到的,应该是有趣本身。”著名作家王蒙、刘心武对此深有同感,颇为赏识。作为视觉艺术的“好看”和作为文字艺术的“有趣”,就算是一次巧合吧。)

于是,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个女孩某个特定的角度、姿势、表情摄入镜头,或者描在画布上。这就是一张作品。一张多么好看的作品呀。

其中也涉及到“媚俗”的问题,也就是使用“陈旧符号”的问题。

可是我认为这不成为一种问题。它也是一种可以成立、并独树一帜的世界观。你没有理由否定它,你没有充足的理由拒绝它。

但是我们中有很多人毫无理由地拒绝“媚俗”。凡是陈旧的,都拒绝;凡是大众喜欢的,都拒绝。

这是不道德的。

因为“媚俗”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有自然性的与人为性的。举例子吧。鲜红的日出是媚俗的,人们对它的热爱出于一种生命无意识,拒绝它的人多少有些病态。鲜红的日出配上飘飘的红旗,加上劳动人民的微笑,一股脑儿的传统教化主义,又有谁能不厌烦呢?或许有吧。还很多。这是一种习惯符号锁定的世界观(缪佳欣还很年轻,我们所经历过的许多传统、许多教化,他是无法体会的。但他至少朦胧地意识到了某些客观的存在,于是以年轻人的胆识挺身而出,不仅用他的照相机,也试图通过文字的力量,演绎一回唐吉珂德和风车的故事?但愿不是。)

所以有人说,《泰坦尼克》是一个媚俗老套的故事,不宜再述。我不同意。如果说得好,它仍是一个崭新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因为对自由爱情的憧憬,也是出于生命无意识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只是别人说过了,说过好多遍了,我们是否能说得更好呢?难度当然也大了。艺术的价值也就扶摇直上。正是由于许多平庸的重复者,或改头换面的拷贝者存在,他们利用上一次延续效应直达目的的手段,所以造成许多先觉者的厌恶与拒绝“媚俗”(缪佳欣用他的照相机面对上海这个大都市也已经快一年了,在他的前面有许多艘重量级的泰坦尼克,比如顾铮,比如陆元敏,比如周明,又比如比他大不了多少的王骅……他是否能用自己的镜头“说”得更好呢?我没把握。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不会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者。)

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当然是媚俗的。我们没有能力超越他,平庸的拷贝者也不能。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我们很爱它。(据说在1974年的某一天,根据天文学家的预测,四十位知名度颇高的美国摄影家云集新墨西哥州的公路边,在亚当斯拍摄《月升》的相同时间,期望着又一次的辉煌。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条新闻并没有出现令人惊讶的补充,事实证明亚当斯也只能是一个,要想重复一次的“媚俗”也终成泡影。)

所以话题又回到最初。摄影大可不必标新立异地区别于绘画,去讲道理,说哲学。似乎逃避媚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媚俗呢?摄影为什么不可以雷同于绘画呢?这是不得已的。其实,这两者在人文价值上,是绝对无法相互替代的(有这一点就足够了。)当然,一味地忘本而全身心地投奔画意的摄影是有更多理由去批评的。绘画与摄影都是为了纯粹的视觉的至高目的而存在。它们始终合一。

人们喜欢它们,只因为两个字,好看。

(最后一点补充:缪佳欣是我的学生,用他的话说,是我教会了他使用“物理的”相机。至于他的精神之旅会走得多远,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恐惧。)◆

猜你喜欢

媚俗世界观理由
主流媒体要旗帜鲜明地拒绝逐利媚俗
抑或媚俗
智能化的“世界观”
绝对理由
杨乃文 不媚俗的声音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
迟到理由
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