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器核查危机与“沙漠之狐”行动

1999-03-24吴日明牛田盛

知识窗 1999年3期
关键词:动武萨达姆安南

吴日明 牛田盛

1998年12月17日,巴格达当地时间零时49分,天空一片漆黑,市民还在沉沉的睡梦中。突然天空中响起了隆隆的爆炸声,一道道密集的火光掠过夜空,橙色的电光弹照亮了巴格达的上空。这就是美英联合发动的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

冰冻三尺美伊积怨由来久

早在1990年8月,萨达姆以科威特从科伊两国共同的油田中“偷油”,并且拒绝向伊支付赔款为由,入侵科威特,从而引发了1991年1月的海湾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实施了持续40天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伊拉克以惨败而告终。与此同时,联合国便开始了对伊实施制裁。1991年4月,伊拉克正式接受联合国第687号决议。

此决议第22款规定:只有当伊拉克完成了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销毁任务,联合国才考虑取消对伊的全面制裁。这个决议就像套在伊拉克头上的紧箍咒,从此围绕武器核查与反核查的军事冲突一直不断:1992年12月,美国1架F—16战斗机在伊南部禁飞区上空击落1架伊拉克战斗机;次年.美国军舰向伊设在巴格达的情报机关所在地发射了24枚巡航导弹,以报复所谓暗杀布什总统事件;1994年10月,伊拉克军队又向科威特边境集结,美国派出了航空母舰及大批战斗机和5万多名士兵,迫使伊军向后撤退;1996年9月,美国军舰和飞机向伊南部军事目标发射了44枚导弹;而1998年双方更是风波迭起,令世人瞩目。

“沙漠惊雷”为“倒萨”美欲动武

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速战速决,把伊拉克赶出了科威特,但并未完全解除伊的武装,更没有把萨达姆赶下台,被美国舆论界认为做了一顿“夹生饭”。从此,萨达姆便成了美国的心腹大患。美国曾尝试包括暗杀、内部暴动等策略除掉萨达姆,但都不了了之。于是军事攻击“以压促变”成了倒萨的唯一法宝。在武器核查中伊方稍不顺从,美国便以武力相威胁,以求寻找到机会除掉心腹大患。

1997年10月,伊拉克指控联合国特委会中的美国人从事军事和政治间谍活动,并声明禁止美国人参加联合国武器核查工作。11月,伊拉克驱逐了6名美方核查专家。2个月后,伊宣布禁止由美国人领导的武器核查小组在伊开展工作。面对伊拉克的公然挑衅,美妻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代号为“沙溶惊雷”的军事行动:美军“尼米兹”号、“华盛顿”号和“独立”号航空司舰先后驶抵海湾水域待命,近40(架战机和30000多名士兵已布署停当,援兵仍源源不断地开赴海鸿地区,英国“无敌”号航空母舰也开往海湾地区炫耀武力。

为了备战,美国还派出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国防部长科恩和常驻联合国代表理查森前往欧洲、中东、非洲等地访问,以寻求对美的支持。

虽然战云笼罩海湾,但英美一直找不到动武的借口,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武器核查危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俄、法的态度明确,不赞成动武,要求寻找和平解决的方案。在中东,响应者更是廖廖无几。因为中东各国不会忘记,1991年海湾6国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共承担了600多亿美元的费用,科威特为此几乎耗尽了全部的海外资产。阿拉伯人由衷地哀叹:美国人到这里首先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利益,其次才是我们的利益。

国际社会各组织更是斡旋繁忙,形成了一股股和平的洪流。俄罗斯、法国和巴勒斯坦国总统特使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土耳其外长相继访问巴格达。俄罗斯特使更是不畏艰辛,几度出入伊拉克,为和平解决危机四处奔波。

1998年2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临危受命,亲赴巴格达,同伊外交部长阿齐兹等官员举行五轮共10多个小时的会谈。2月22日,安南又与萨达姆举行了长达3小时的会谈。此时的萨达姆破例脱下了戎装,身穿西服,面带微笑地与安南握手寒暄,双双步入会议厅。次日,他们共同签署了和平解决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沙漠惊雷”终为一场虚惊。

“哀兵”战略萨达姆虚张声势

自从1991年遭受了联合国的制裁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仍然桀骜不驯。他经常向美国叫板,然而他又并非真的要挑起战火,而是要实施它的“哀兵”战略。

7年来,伊的国民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仅石油收入就损失了1200多亿美元,100多万伊拉克妇女、儿童死于非命。伊拉克渴望早日取消制裁,但因美国从中作梗而变得遥遥无期。为了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同情,伊拉克采取了“拖延——对抗——让步”和“能顶就顶,顶不住就退”的策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而萨达姆更是善于把危机推向极限,总是到最后一刻令“山姆大叔”骑虎难下,他因此被西方舆论称为“边缘政策大师”。

1998年2月,美军大兵压境,萨达姆一开始表现异常强硬,声称已组成100多万志愿人员,一旦战争爆发,他们将配合正规军投入战斗。数以万计的伊拉克妇女也不甘落伍,抓紧时间学习战场救护知识。此外,由萨达姆长子乌代发起组织的敢死队已开始出没在巴格达街头。

其实这一切都是虚张声势,伊拉克当局明白,在军事上与美国对抗,无异与以卵击石。在对抗到关键时刻,萨达姆便顺应国际大家庭的意愿而采取明智之举——签定了和平协议。而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了伊拉克人民遭受的制裁之苦,安南本人也对伊拉克人民深表同情。此外,联合国已将石油出口限制从每6个月20亿美元提高到52亿美元。

然而暂时的妥协并没有消除危机的根源。萨达姆初尝甜头后,心存侥幸,又在10月31日下了一着险棋:全面中止与核查人员的合作,并一再表示:绝不屈服于美国的武力威胁。两周之后,伊方又宣布无条件恢复与联合国的合作。这次萨拉姆拖延的时间之短、收获之小,是他始料不及的。因为克林顿在此前已撮合了巴以领导人到美国商谈并达成协议,打破了中东和平进程的僵局。这样,美对伊动武面临的舆论压力较前几次要小得多。

在减轻了阿拉伯人对美在中东的批评后,美国自然得理不让人,而伊拉克则宣称严阵以待,实际上又引而不发,反将美国置于一种“胜之不武,弗胜为美”的尴尬境地。若听任伊拉克叫板,美国将如何保持在中东的威望。恼羞成怒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发出严厉的通牒:如果萨达姆再出尔反尔,将对他采取行动,而且不会发出任何警告,也无需提出任何理由。看来“猫捉老鼠”的游戏已经结束,下次似乎要“捉了再说。”

烽烟又起新危机扑朔迷离

12月17日,美国发动了历时70小时的“沙漠之狐”行动。美英共发射了约500枚导弹,大大超过了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发射的289枚的数目。伊拉克一些重要的军事和民用设施均遭到了严重破坏,有70多位平民死亡和多人受伤。在这次行动中,巴特勒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位联合国特委会主席被伊拉克指责为“美国军事间谍”,他在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报告说:在过去的1个月中,伊拉克没有履行11月14日作出的承诺,未能进行全面和无条件的合作,还对特委会的核查工作提出了种种新的限制。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1月15日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的报告则说:在过去1个月中的武器核查和监测工作中,伊拉克进行了充分的合作。二份报告,结论完全相反。其中玄机令人难以知晓。

11月16日,特委会下令:为防不测,将仍在伊的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立即撤离伊拉克。17日,美英导演的一场悲剧发生了。

更巧的是空袭的日子与美国众议院开始对克林顿的4项弹劾条款进行辩论的时间相同。尽管克林顿一再否认空袭与弹劾无关,但许多美国公众都深信不疑。动武不得人心,正如国际社会指出的,空袭只会使矛盾加剧,局势更加复杂。尤其是美英对伊动武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动武不但没有把萨达姆赶下台,反而有可能加强他的地位;动武不仅无助伊拉克问题的解决,反而为日后处理各种国际关系开了一个危险的先例。

虽然美国一再宣称,伊拉克若不同联合国合作,它将再遭打击;而伊拉克宣布,所有重要军事设施皆被摧毁,核查已无必要。看来,空袭已使武器核查进入了死胡同,把多年来取得的和平进展炸得粉碎,更使得海湾局势虽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然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正在不歇地奔走、呼吁……

(责任编辑/韩春萌)

猜你喜欢

动武萨达姆安南
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病逝享年80岁
传萨达姆被捕前已不问政事专心写书
找麻烦
本期导读
袭馆事件给“对伊动武”拱火
萨达姆与哈泽尔
“当然是萨达姆,他收到了余生免费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