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彗星的轨迹

1992-01-01陶本川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2年10期
关键词:金牌竞赛计算机

陶本川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贫穷曾伴随着他度过了童年,拚搏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个离异家庭的“弃儿”,却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一个由不识字奶奶领养长大的孩子,竟三次问鼎国际竞赛的奖牌。

他没有遗传的基因,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父亲连小学都未念完,至今在一家煤球店送煤饼;而他却一头钻进PASCAL语言,只身闯入咫尺荧屏之中,驰聘于扑朔迷离的计算机领域,成了它的天之骄子。

1992年7月20日,第四届国际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在德国波恩降下帷幕。中国代表队获得3块金牌、1块银牌,以总分785(满分为800)的优异成绩,在45个参赛国中名列榜首。上海的杨云和同学第二次获得此项比赛的金牌。

我不是什么神童,我就是我

杨云和,一个极普通的少年。作为延吉中学的高材生,他刚告别十六岁的花季,却已频频夺得一连串竞赛的桂冠。特别是近三年连续在国际信息学竞赛中获奖,更是让人刮目相看。

杨云和是神童吗?

当我去采访他奶奶时,杨云和的奶奶摇头笑了。她用手拍着自己的膝盖告诉我,杨云和小时候曾被邻居喊作“哑巴”,因为他长到22个月还不会开口喊人,连走路都要扶着床架子。

杨云和的初中班主任也告诉我,杨云和刚进中学时并不拔尖,虽说他的数学成绩十分好,但他的语文、外语却很一般。因此,当时连班级的前十名也没挨进。

而杨浦区少科站的王建德老师对我说,杨云和在参加全国计算机竞赛之前,他的层次还属于比较低的,直到他参加主力竞赛、特别是北京集训后,他才在计算机领域里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记得他刚涉足计算机的时候,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当他一跨进神圣的计算机房时,立刻被计算机那多彩的画面、悦耳的声音所吸引。他感到很好奇,为什么轻轻按动一下键盘屏幕上就会显示出各式图形,还会发出各种声音?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使杨云和“不能自拔”,他要了解计算机图形变幻之迷。

为了掌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为了打开心灵的迷团,杨云和开始了艰苦的跋涉。每逢星期日一清早就从市区东部骑车赶往西边,横跨半个上海到市少科站学习计算机课程。中午时分,他在外面简单地扒几口面,又急急忙忙地从西边赶到市中心听业余学校的数学讲座。为了探索知识的宝库,拓展自身的视野,杨云和不管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从不脱课。

杨云和以他那股特有的钻劲和韧劲千方百计地寻找有关资料。有一次,当他得知一位同学家里藏有全套《儿童计算机世界》时,兴奋极了,求知的渴望克服了他自幼腼腆不善开口的心理障碍,终于大着胆子向这位同学提出了借阅。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屋外骄阳似火,大地被烈炎烤得滚烫,连些微的风儿也不知溜向了何方;而屋里也暑气逼人,整个空气凝固似的,室温达到了三十五摄氏度。但杨云和却全然不知,他端坐在一张破旧的方桌旁埋头于他的“事业”,凡是有用的资料都工工整整地把它抄在笔记本上。任凭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鼻梁、面颊不断地往下掉,他全然不顾,一个劲地抄啊抄……奶奶看着心疼了,故意指着这一堆发黄的报纸喝叱道:“这旧报纸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快扔掉。”杨云和着急了,赶忙用手遮住报纸急急巴巴地说:“奶奶,别扔,这报纸是向同学借来的,扔不得。”就这样,杨云和不但白天抄,而且晚上点着蚊香抄,以致身上被蚊虫咬成红一块紫一块也不知道,直到抄乏了舒展四肢时才蓦地感到浑身上下奇痒难熬。几年来他就是这样边翻资料边作笔记,抄下了密密麻麻的五大本。

为了学好计算机,杨云和把整个身心都扑上了,他一有空就往机房里钻,一上机就忘了回家。有时为完成一道计算机习题,耗去了他好几天时间,甚至反复好几次,但他从来没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低下过头。对杨云和来说,凡是别人能做的事,他也一定能做到。“我为什么要比别人差呢?”那种一上机就欲罢不能的心情,往往使他不摆弄到天黑决不轻易关机。以致有好多次,连老师都感到肚子饿了非“赶”他走时,他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杨云和并不是做任何习题都比同学们快、比同学好,有时一道程序习题别的同学几分钟就排列出来了,杨云和却要花上近半个小时,老师劝他借鉴同学的简便方法,杨云和就是不肯。用杨云和的话来说,在我没做出习题之前,我决不会去看别人的计算方法,只有当我自己解出来后,我才会去比较、去借鉴。这种不走捷径,善于学习、勤于提问、保持独立思考的分析能力,正是杨云和刻苦学习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他从不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他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杨云和:“有人说你是神童,你对这种说法是怎么看的?”

杨云和怔怔地望着我,突然眉宇间透着股憨厚的目光:“我不是什么神童,我就是我。”

我一定能得金牌

作为从小父母就离异的杨云和来说,自他懂事起就没有享受过母爱的温暖。当别人的孩子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他似乎已过早地步入了“成年”,开始帮助父亲照看街头小摊。那时家里经济拮据,很少有荤腥菜肴进门,每天饭桌上不是咸菜就是青菜。以致从小吃惯素的杨云和直到现在还没有养成吃肉的习惯。家里装有煤气,又被冷落在一旁,幼小的杨云和与奶奶一起蹲在院子里用捡来的碎木片烧饭煮菜。这种凄苦的生活在八十年代初已很少见,然而杨云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贫穷把他那颗心灵磨练得百折不挠,同时也使他的性格变得极为内向。奶奶的教诲,活生生的现实使他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要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要争气,“我为什么要比别人差呢?”杨云和内心自问。

杨云和开始把他的全部理想放到书本上,他要从书本中去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一弯避风港,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世界。他知道只有读书才能解脱自己的自卑感,只有读书才能忘记“外面世界有多精彩”。当八十年代外界生活的诱惑使一部分中学生走向贵族化的装扮时,杨云和却依然像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一样补丁加补丁,他的穿着十分朴素也十分简陋。一条穿短了的长裤,奶奶接了一截再接一截,杨云和照样穿着它去上学;一件衬衫补了又补快失去原先的模样,杨云和照样穿在身上心安理得。当他父亲另组新家时,他和奶奶依然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他在一篇作文中曾这样写道:“自感到低人一等,失去了与他人平等竞争的勇气。因而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一种必须抛弃的错误观点。”是啊,杨云和正是照着他自己的话去这么做的,他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奶奶的疼爱、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情、集体的温暖,如同一条条汩汩的清溪,不断地滋润着他的心田。学校领导的重视,指导老师的悉心培养使杨云和如鱼得水,在迷人的计算机天地里尽情地畅游。他一个自小抱有远大志向、勤奋好学的“小小少年”,成了时代的宠儿,许多双温暖的手、友谊的手、坚强有力的手开始向他伸来、伸来……

杨云和中学时代已成了竞赛场上的凯旋者。1988年他在上海市“长江杯”计算机(初中组)竞赛中夺得了第一名。

“长江杯”改变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发展,他开始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自此,杨云和开始由兴趣爱好步入了理智的跋涉,他要从理性上去探索计算机世界的奥秘。接着同年八月,他又荣获了全国“浪潮杯”青少年计算机竞赛的二等奖。1989年在上海市计算机BASIC语言(上机)的竞赛中,他又再一次夺得了一等奖。随后,他又先后获得上海市“启明杯”计算机竞赛和上海市计算机绘图竞赛的二等奖,1991年全国首届信息学竞赛的一等奖等等。在三次出国的选拔赛中,杨云和都以优异的成绩力克群雄入选国家队。

记得杨云和第一次出国比赛得了一枚铜牌回来。有一次在上机后的小憩时,少科站的王建德老师曾戏谑地问他:

“杨云和,为什么别人能得到金牌,你却得不到?”

杨云和的目光倏地显得十分深沉,他凝视着窗外碧净的天空慢悠悠地回答:

“那只不过是时间的关系嘛,我一定能得金牌。”

“一定能得金牌”,杨云和把它说得字顿句挫,充满了自信。

路,就在脚下

为了支持杨云和学好计算机,延吉中学为他提供了尽可能的帮助。计算机房全天候为他开放,只要他需要随时都可以进去。机房的老师为了能使杨云和有更多的时间上机操作,放弃休息,经常陪伴他到晚上九、十点钟才离开。有些课时只要杨云和有自学的把握,学校答应他可以免修,以便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潜心于计算机程序的研究。考虑到杨云和的家境,学校破例每天中午为杨云和提供一顿有一定质量的午餐,并每学期定期给予他一定数额的奖学金。

在场云和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人为他默默地付出爱心;同样,在他成功的背后,又凝聚着园丁们的心血和汗水。但最关键的一点是杨云和始终坚持对目标的追求,努力使自己成为精神上的强者。

路就在你的脚下,关键在于你敢不敢迈出这决定性的一步。有许多人在迈出通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步后,往往就浅尝辄止或望而怯步,而成功常常就取决于毫厘之差。杨云和他迈出了。

今年9年,杨云和已被免试直升上海交通大学。

(海穹摘编自《语文报》)

猜你喜欢

金牌竞赛计算机
金牌搜笑王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创新思维竞赛(3)
有惊无险的金牌
创新思维竞赛(6)
金牌搭档主持养成记
金牌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