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在“国情与青年”征文结束(建设意识·实践观点·献身精神)

1990-08-28北群

中国青年 1990年7期
关键词:国情一代人征文

北群

本刊举办的“国情与青年征文活动历时半年,编辑部收到各行各业各界朋友的大量来稿透过每篇征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欣慰地发现,在青年人的内心,永远不会泯灭的是巨大的爱国热忱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一代青年共有的高尚情怀和行为准则。这次征文讨论,反思的特点尤为浓重,大家在深刻检讨自己对国情问题上曾经出现的种种误区的同时,又提出许多中肯而富有见地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毫不动摇地坚信党的领导,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广大征文参加者在认识什么是中国今天最大的国情问题上的广泛共识,这是我们开展征文讨论的最重要的收获。

虽然“国情与青年”的征文到今天暂告一个段落,但“国情与青年”的思考却远没有止境。思考的目的在于把握行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与现实国情的直接联系,就是在正视的前提下,建设、实践、奉献,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三种素质。将建设意识、实践观点、献身精神充实于我们关于“国情与青年”的思考之中,充实于我们今后的工作中,这就是我们这次征文的立足点或者叫归结点。

关于建设意识

建设和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主要特征,也是属于生活在这个时代年轻人的义不容辞的义务、责任和使命。因此,培养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增强建设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征文中,许多同志都谈到,前一时期,否定性、破坏性思维曾困扰不少青年,面对不尽人意的中国现状,一些人曾认为:“批判”大于建设,只有采取过激的方式、极端的办法才能加速改革的进程、民主的进程,只有采取否定一切无情破坏的方式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为此,不惜付出任何破坏性代价,从而陷入虚无主义。这种想法的幼稚与片面,就在于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缺乏清醒而全面的理解认识。应该看到,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的前辈毕竟不同,我们的前辈为摧毁一个黑暗的腐朽的旧制度,曾经前赴后继,流血牺牲。而我们今天已经建立了光明的、崭新的、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制度,摧毁的前提已不复存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对新生的、稚嫩的、不尽完美的,加以建设、完善和维护。我们应该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应该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应该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每一代人的任务是不同的,历史的延续就在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所特有的使命,每一代人都将通过自己的努力,继续和完善上一代人的追求与奋斗。从这个意义出发,就决定了我们与先辈的奋斗有所不同,我们今天的任务重在建设。

强调建设性思维,强调建设,并不意味着对陈旧的、僵化的、丑恶的东西就可以给予宽容,并不意味着就不去铲除和改造已有的贫困、愚昧与落后。不是这样的,摧毁是一种改变,建设也是一种改变,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更积极的改变,建设新的本身就是对残缺的弥补,对旧有的否定。其实把话说得再透彻一点,再直白一些,破坏比建设痛快得多,指责比付出轻松得多,抱怨比行动容易得多。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一味地破坏,一味地批判,而不能积极地建设和创造,那么这种破坏和批判也是不完全、不彻底的。而在今天过多地强调破坏和否定,而不能从建设的角度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考虑问题,实际上表现出的是一种心理的怯懦和能力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的逃避,对矛盾的回避,对艰苦的惧怕。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因此,一个真正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青年,首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勇敢的、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建设者。

建设的意识并非凭空产生。它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客观把握,它基于对历史发展逻辑的正确认识。只有真正肩负起历史的责任,我们才能自觉地确立建设意识。希望每一个青年都能在对中国国情不断深化的认识和了解中,确立建设意识。为着国情的需要,为着现实的重负,为着历史的嘱托,为着我们白发苍苍回首往事时的心安理得,我们必须以百倍千倍的建设,造就共和国辉煌的传世之厦,而不能留给后人与来者一块带着空白和残缺的废墟。

关于实践观点

重申实践的观点,非常有必要性,也非常有针对性。

在此次征文中,不少同志历数了风靡青年中的崇尚空谈、坐而论道的种种怪现象,分析出一些青年人为什么“空有一腔热血,难酬报国之志,常常事与愿违”,其原因就在于脱离实践,对国情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把握。大家认为,建设中国、改造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实践这个环节。实践是青年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的窗口,实践也是青年发挥作用、有所作为的唯一途径。唯有实践,才能使个人与社会相互沟通、相互作用、相互和谐地交融。

五四时期,李大钊、毛泽东等一大批富于实践精神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才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革命先驱的实践之路同样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离开实践我们将一事无成。

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重申和强化实践的观点,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当代青年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条件与前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使他们一睁眼就面对的是一个博大、丰富、开放、瞬息万变、眼花缭乱的世界,他们接受着各种信息和新鲜事物,这使他们的思想异常活跃,想法颇多。然而,他们实际生活的天地又是那般窄小,经历那般平淡,从家门到校门几乎囊括了他们全部实际生活的内容。这种巨大的反差造成了他们内心许许多多的想法与社会现实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们不能深层地认识生活的内涵,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社会的脉搏。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于是,不被理解的压抑、愤世嫉俗的苦闷油然而生,他们对社会越来越有一种陌生感和疏远感。

——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是一群幸运儿。这些年来拨乱反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社会的风气,生逢其时的一代青年有幸获取了种种高等学府的文凭,被当作知识与人才的重要标志,并冠之以“天之骄子”的美称,受到社会的青睐与偏爱。由此而生的优越感使青年们颇有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壮志胸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可否认,他们确有难能可贵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然而,自命不凡,“舍我其谁”的精英意识又可能使他们成为孤独的精神贵族。与其热血、抱负和感觉良好形成鲜明对比的恰是能力的缺陷、阅历的肤浅、思想的幼稚、心胸的狭隘,这又构成一个反差,这使他们常常生出难以抑制的人生失落感、挫折感和怨恨感。

医治上述矛盾心理和弱点的良方,莫过于实践,人生真正的价值在清谈、幻想、设计中是无法实现的。实践对每一个人来说既是必要的,又是不可回避的。当然还应该指出,即使是实践,个人的实践终究是狭隘的、片面的。因此我们所说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工农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哺育我们成长的肥沃土壤,社会实践是我们锻炼成长的真正课堂。我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增长才干,完成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讲到实践,在今天还要赋予它新的含义。青年人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投身于实践,不再是简单地进行“劳动改造”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除了改造主观世界,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以外,一个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实践,身体力行地把已掌握的先进知识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把先进的思想观念融进我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从而影响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应该意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界里,先进的知识和技能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还很不富裕发达的国家,对于一个文盲占相当数量的民族,普及、传播、学习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实践为广大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我们的国情要求青年和青年知识分子在祖国现代化的事业中有所建树,不辱使命。希望勇于实践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的追求与时尚。

关于献身精神

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社会实践,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献身精神。征文集中指出了这一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摆脱贫穷、压迫、耻辱而浴血奋斗,一直昂扬着崇高的献身精神。埃德加·斯诺曾经在著名的《西行漫记》中感叹,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他称之为“东方魔力”—这是兴国之兆、胜利之本。其实这正是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献身精神。

50年代,新中国从烂摊子中猛然崛起,靠的仍是一代人的献身精神,那时人们最喜爱的一首歌就是这样唱的:

“樱桃好吃树难栽,

不下苦功花不开。

幸福不会从天降,

社会主义等不来。”

这首至今催人奋进的歌曲,讲述的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坐吃只能山空,奉献才能换来幸福。

在这次征文中不少同志指出,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少数青年中滋生蔓延着一种不顾国情,只想及时行乐、不想艰苦奋斗,只想有所得到、不想有所付出,只想贪图安逸、不想建功立业的奢靡之风。这是很可悲也很可怕的。一位18世纪的社会学家曾经说过:“君主亡于享乐,国家亡于奢靡。”这个古训,我们不该忘记。

想一想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想一想炎黄子孙的奋斗经历,当代青年更应该用我们自己的献身精神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我们所说的献身精神,就是在平凡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我们所说的献身精神,就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我们所说的献身精神,就是多一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亏了我一个,幸福全体人”的境界;我们所说的献身精神,就是面对困难,百折不挠,顽强进取,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虽九死犹未悔”;我们所说的献身精神,正像今日那首深为青年喜爱的歌中唱到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这代青年一定要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写就出我们这代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猜你喜欢

国情一代人征文
“图图话话堡”征文
一代人
下期征文
家国情 诗词魂
每一代人都被质疑“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都没有垮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我们那一代人都崇拜毛主席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